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坤

作品数:27 被引量:102H指数:6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7篇成像
  • 13篇磁共振
  • 10篇磁共振成像
  • 4篇颅内
  • 3篇断层扫描
  • 3篇血管成像
  • 3篇头颅
  • 3篇计算机断层
  • 3篇计算机断层扫...
  • 3篇海马
  • 2篇电子计算机断...
  • 2篇电子计算机断...
  • 2篇动脉
  • 2篇动脉成像
  • 2篇血管
  • 2篇胰胆管
  • 2篇影像
  • 2篇体层摄影
  • 2篇图像
  • 2篇人工智能

机构

  • 26篇南京大学医学...
  • 4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南京大学
  • 2篇飞利浦(中国...
  • 1篇东南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药科大学
  • 1篇江苏省省级机...
  • 1篇济南市中医医...

作者

  • 26篇王坤
  • 12篇李茗
  • 9篇张冰
  • 7篇张鑫
  • 6篇朱斌
  • 5篇靳晶
  • 4篇杨尚文
  • 4篇胡安宁
  • 4篇田传帅
  • 4篇张庆雷
  • 4篇王茂雪
  • 3篇陆芳菲
  • 3篇宋维通
  • 2篇汪洋
  • 2篇辛小燕
  • 2篇顾康康
  • 2篇周正扬
  • 2篇马一鸣
  • 2篇王慧婷
  • 2篇陈飞

传媒

  • 6篇中国CT和M...
  • 2篇影像诊断与介...
  • 2篇医学影像学杂...
  • 2篇中国医学装备
  • 2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浙江临床医学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影像技术
  • 1篇医学研究生学...
  • 1篇东南大学学报...
  • 1篇西部医学
  • 1篇中华解剖与临...
  • 1篇国际医学放射...
  • 1篇磁共振成像
  • 1篇第三届全国乳...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2
  • 7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8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骨性膝关节炎病人脑功能MRI改变与手术前后疼痛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旨在分析人工膝关节置换术(TKA)后仍存在慢性中重度疼痛的骨性膝关节炎(KOA)病人脑功能的改变与手术前后疼痛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6年12月—2017年5月在南京鼓楼医院住院的KOA病人18例[男1例,女17例,平均年龄(65.4±7.7)岁]及正常对照14例[(男1例,女13例,平均年龄(64.9±5.6)岁],获取3D T1WI及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影像,运用低频振幅(ALFF)及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GCA),以Z变换后获得的zALFF值代表血氧水平依赖(BOLD)信号变化强度,并以Z变换格兰杰因果关系(zGC)值表示兴趣区(ROI)到全脑及全脑到ROI的有效连接。采用双样本t检验比较2组静息状态下的脑功能活动差异。并采用Pearson相关检验分析zGC值与TKA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的相关性。结果 KOA病人右侧丘脑zALFF值显著减低(P<0.05, GRF校正),从右侧丘脑到右侧中央前回、中央后回、顶上小叶、楔前叶的有效连接增强,从右侧顶上小叶、楔前叶到右侧丘脑的有效连接减低(P<0.05, GRF校正)。术后VAS评分与右侧丘脑到右侧中央后回间的有效连接zGC值呈正相关(r=0.624, P=0.006);术前VAS评分与右侧楔前叶到右侧丘脑间的有效连接zGC值呈负相关(r=-0.527, P=0.024)。结论 KOA导致的长期慢性疼痛会引起脑功能的改变,进而影响治疗后的疼痛感知,因而术前脑功能检查有助于识别术后慢性疼痛高危病人。
王欣王坤鲍正远张鑫蒋青张冰
关键词:骨性膝关节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慢性疼痛格兰杰因果分析
数字化CR、DR与屏胶摄影临床的应用及探讨
数字化CR、DR影像属计算机成像,它以对比度分辨率高,辐射量少,成像质量高,大大提高了影像质量的显示能力,突破了常规摄影技术的局限性,为临床提供层次丰富的影像信息,近年来计算机X线摄影技术CR、DR应用于临床以来,图像质...
王坤
关键词:计算机成像成像质量图像质量微小病变乳腺病变
文献传递
3.0T磁共振双源发射技术对海马波谱成像的影响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3.0T双源发射技术对海马磁共振波谱成像质量的影响,为其临床应用奠定理论基础。方法 19名健康志愿者分别在传统单源发射(ST)与双源发射(DT)模式下进行双侧海马T_2WI横断位成像和2D-PRESS1H-MRS扫描。对比分析所得T_2WI图像中海马的平均信号强度(ASI),以及MRS测定的海马各代谢物的相对浓度Cho/Cr、m I/Cr、NAA/Cr、Cho/NAA和信噪比Cr-SNR、Cho-SNR、mI-SNR、NAA-SNR等数值。结果所有海马T_2WI,均能清楚显示海马形态、大小,能够满足画感兴趣区(regions of interest,ROIs)和定位MRS的需要。共得到左右海马MRS 76个(ST和DT模式下各38个)。海马T_2WI图像测得ASI:ST时,左侧575.27±37.59,右侧558.09±38.79;DT时,左侧560.20±46.32,右侧552.13±45.03。左右侧海马对比:ST时,两侧海马的ASI差值为17.18,左侧高于右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0.05);DT时,两侧海马的ASI没有差异(差值L-R=8.07,P=0.0564>0.05)。Cr、Cho、m I、NAA代谢物的信号噪声比(signal noise ratio,SNR):ST时,左右侧海马的SNR差异较大(所有P值均<0.05),使用DT后两侧海马的SNR差异消失(所有P值均>0.05)。结论双源发射技术能够消除两侧海马区域平均信号强度和海马代谢物SNR的差异,对3.0T磁共振海马结构及波谱成像具有重要价值,对临床诊断海马区域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田传帅徐彬钱玉王慧婷宋维通王坤张庆雷朱斌张冰
关键词:海马磁共振成像
脂肪坏死MR表现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脂肪坏死的MR表现、演变规律及其病理基础。方法:采用射频消融技术在5只实验用猪(约克夏)项背部浅表脂肪层内制作脂肪坏死模型。于造模后1周开始,在不同时间点(7 d~6个月)对脂肪坏死区域进行MR扫描。MR成像序列包括T1WI、T2WI、T2STIR、灌注成像及常规T1WI增强扫描。分析病灶的MR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5只猪共成功制作出22个脂肪坏死病灶模型,依据病理特征将脂肪坏死演变过程分为早、中、晚期。全部病灶早期在T1WI及T2WI均呈不均匀稍低信号,边缘可见环形低信号。随时间推移,病灶T1WI及T2WI信号均逐渐减低,T1WI部分病灶内可见点片状高信号。所有时间点病灶T2STIR均呈明显高信号,信号强度随时间推移略有降低。灌注曲线表现为逐渐上升型及平台型,未见速升速降型。强化特点早期以环形强化为主,中后期以不均匀轻度强化为主。病理显示病灶早期边缘主要是由纤维母细胞、吞噬脂质的泡沫细胞及混合性炎症细胞组成,内见脂肪崩解后残存的空泡状轮廓,中后期纤维成分逐渐增多,直至完全替代坏死的脂肪细胞。结论:不同时期脂肪坏死MR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能够反映其病理特征。
李辉王坤俞海平王景美何健邵敏刘松余鸿鸣张顺周正扬
关键词:脂肪坏死磁共振成像灌注成像
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和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中诊断价值比较的回顾性研究被引量:26
2021年
目的:研究对比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和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颅内动脉瘤中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9年1月2日~2020年12月15日收治的60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资料,所有受试者均开展头颅CTA检查、MRA检查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头颅CTA和头颅MR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效能。此外,对比头颅CTA和头颅MRA诊断不同分级、不同部位颅内动脉瘤的符合率。结果:DAS检查结果显示确诊动脉瘤患者48例,共检出动脉瘤74个,CTA检出动脉瘤65个,MRA检出动脉瘤51个,CTA动脉瘤检出率高于MRA检出率(均P<0.05)。以DSA结果为金标准,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分别为94.20%(65/69)、60.00%(3/5)、91.89%(68/74),均高于MRA的82.26%(51/62)、41.67%(5/12)、75.68%(56/74)(均P<0.05)。CTA诊断1级颅内动脉瘤的符合率为13.85%(9/65),高于MRA的7.84%(4/51)(P<0.05)。各种检查方式诊断不同部位颅内动脉瘤的符合率对比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均高于MRA,可提高对小直径肿瘤的检出率。然而,MRA具有无辐射、检测费用少、安全性高等优势,临床实际工作中可综合选择合理的检查方式。
王坤杨尚文顾康康张鑫靳晶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成像
有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MRI征象预测凶险性前置胎盘植入类型的价值被引量:7
2021年
目的探讨MRI征象预测凶险性前置胎盘(PPP)植入类型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67例PPP伴胎盘植入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患者年龄21~48(31.85±5.12)岁,孕周28~38(32.37±2.47)周。根据不同类型PPP伴胎盘植入的临床及病理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粘连组(25例)、植入组(29例)和穿透组(13例)。对3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RI征象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可能相关因素进行有序多元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并进一步分析独立危险因素对PPP植入类型的预测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子宫肌层中断/肌层内见胎盘信号、子宫局限性隆突/胎盘向外膨出、胎盘内异常血管、胎盘信号不均匀、子宫下部膨大且宫颈内口胎盘不规则以及膀胱子宫间隙低信号带不连续,为不同植入类型的可能相关因素(P值均<0.1)。其中,膀胱子宫间隙低信号带不连续[(X_(1),比值比(OR)20.25)]、子宫肌层中断/肌层内见胎盘信号(X_(2),OR 13.87)、子宫局限性隆突/胎盘向外膨出(X_(3),OR 6.16)]和子宫下部膨大且宫颈内口胎盘不规则(X_(4),OR 4.55),为不同类型胎盘植入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建立预测胎盘植入类型的回归模型为:logit(P)=C+3.01X_(1)+2.63X_(2)+1.82X_(3)+1.52X_(4)(预测"植入"和"穿透"的常量C分别为1.08和5.54),该模型预测3种植入类型的准确率为71.64%,将粘连组与其他类型组相区分的准确率为85.07%。结论MRI征象对PPP伴胎盘植入类型的诊断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对临床术前评估胎盘植入类型选择不同治疗方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陆芳菲李茗孙艺胡安宁王坤陈文倩朱小倩闫娴张冰陈飞
关键词:前置胎盘胎盘植入磁共振成像
基于简化自适应脉冲耦合神经网络模型和非下采样剪切波变换的多模态图像融合算法研究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提出一种简化自适应脉冲耦合神经网络(PCNN)模型和非下采样剪切波变换(NSST)的CT和MR图像融合算法,用于PCNN模型构建融合规则。方法:采用NSST变换将已配准的CT和MR图像分解成高频和低频子图像,分别采用基于平方差之和与方向梯度特征之和的PCNN模型融合低频子图像;而高频子图像采用绝对值取大与方向梯度特征之和进行融合。采用NSST逆变换重建融合图像,选取哈佛大学脑图库8组临床实例的CT和MR图像进行仿真试验,仿真算法为本研究算法和5种基于NSST变换的融合算法,采用互信息、空间频率、标准差、边缘强度和相似度对融合图像质量进行评估。结果:定性分析与其他5种基于NSST变换的算法相比,基于图像融合算法获得的融合图像对比度、清晰度和边缘强度均最佳;本研究算法所得定量结果中互信息为2.71%~13.63%,空间频率为12.25%~73.69%,标准差为1.86%~26.33%,边缘强度为0.37%~29.90%,相似度为0.37%~67.07%,均比5种基于NSST变换的算法有不同程度提升。结论:基于简化自适应PCNN模型和NSST变换的融合算法性能优越,是一种可行的CT和MR图像融合算法。
王坤靳晶张庆雷胡安宁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MRI)
基于螺旋成像TOF-MRA在颅内动脉成像中的应用研究
2024年
目的以压缩感知(CS)重建的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造影(TOF-MRA)(MRACS)为参考,探讨基于螺旋成像技术的MR血管成像(MRA_(spiral))在颅内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21年5月29日—2022年6月11日,前瞻性收集49例怀疑脑血管病变患者的头颅MRA图像。采集序列CS敏感度编码为4加速的TOF-MRA(MRA_(CS4))和MRA_(spiral)(采集窗口τ分别为4、6、8、12)。在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的近段和远段绘制兴趣区。以胼胝体为背景计算比值(CR)。由两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生分别对图像质量和诊断价值进行定性分析。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CR值的差异,Friedman检验比较定性分析的差异。结果在远段分支,PCA在MRA_(τ6)的CR值(2.61±1.09)低于MRA_(CS4)(3.16±1.62)(P=0.014)。余MRA_(spiral)图像的CR值(MRA_(τ4):2.73±1.45,MRA_(τ8):2.78±1.28,MRAτ12:2.64±1.43)与MRA_(CS4)的CR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远段血管显示方面,MRA_(τ4)(4.78±0.41)、MRA_(τ6)(4.77±0.42)及MRA_(τ8)(4.55±0.52)明显优于MRA_(CS4)(4.28±0.52)(P<0.005)。在颅内近段血管显影方面,MRA_(CS4)显示优于MRA_(spiral)。结论MRA_(spiral)对颅内远段血管的显示优于MRACS,可更好地评估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同时MRA_(τ8)可以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减少采集时间。
于雨洁陈楚玥李茗赵献策张雅静王坤王茂雪
关键词:磁共振血管成像脑动脉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磁共振成像诊断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PCNS-DLBCL)诊断的影像学特征,提高对颅内PCNS-DLBCL诊断的水平。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PCNS-DLBCL患者的MRI影像学表现。11例均行MRI平扫、Flair、DWI及增强扫描,增强均行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3个位置扫描。结果 11例患者共发现24个病灶,7例(63.6%)为单发病灶,4例(36.4%)为多发病灶;21个(87.5%)病灶位于大脑半球,3个(12.5%)病灶位于幕下。病灶在T1WI相呈等或稍低信号,在T2WI相呈等或稍高信号,病灶与周围脑组织分界不清;所有病灶均可见占位效应,周围水肿程度轻重不一;绝大部分病灶在DWI相上均呈明显均匀或不均匀片状、环形高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3个病灶(12.5%)中可见囊变,囊变区无强化;5个病灶(20.8%)强化信号不均匀,病灶内可见裂隙状低信号影;所有病灶均未见钙化、出血。结论 PCNS-DLBCL为中枢神经系统少见恶性肿瘤,表现与其他颅内病变有重叠及类似之处,但影像学上有自身的特点,认真分析其影像及结合临床资料,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顾康康费强张鑫靳晶王坤朱斌
关键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磁共振成像
自动追踪冻结联合智能边缘修复技术在宝石能谱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心肌桥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研究自动追踪冻结(SSF)联合智能边缘修复(IBR)技术在宝石能谱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心肌桥(MB)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468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依据是否存在心肌桥将468例患者分为MB组(152例)和非MB组(316例),再将MB组分为心率正常组(64例)和心率异常组(88例)。所有患者均行宝石能谱CT冠状动脉检查,根据SSF和IBR技术重建图像并由经验丰富的CT医师采用双盲法进行分析。结果:468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中宝石能谱CT冠状动脉成像共检查出MB患者152例,检出率为32.48%(152/468)。152例MB患者检查出冠状动脉174段,与SSF技术重建相比,IBR技术重建后冠状动脉狭窄度、图像评分显著升高(t=4.672,t=2.221;P<0.05);与单独SSF和IBR技术重建相比,SSF联合IBR技术重建后冠状动脉狭窄度、图像评分显著升高(t=10.111,t=5.609,t=4.706,t=2.393;P<0.05);与心率异常组相比,心率正常组图像评分显著升高(t=3.052,P<0.05)。MB患者和非MB患者在平均年龄、性别、心率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SF联合IBR技术重建可提高宝石能谱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宋维通王坤杨尚文张庆雷田传帅陆芳菲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