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及CT特征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总结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IPB)临床及CT影像学特征,提高术前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月~2017年12月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3例IPB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13例患者均进行CT平扫、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分析患者临床及CT特征。结果 IPB患者年龄31~72岁,平均为55岁,男性好发(10/13);10例患者呈泌尿系刺激或血尿症状。13例IPB均为单发,膀胱三角区发病7例(7/13)。IPB病灶最大径约0.5~4.5 cm,小于1.0 cm者8例(8/13);病灶形态欠规则,11例(11/13)病灶带蒂。病灶密度均匀,均未见囊变坏死征象,2例(2/13)伴钙化灶;13例均病灶强化呈渐进持续性中-高度强化。13例IPB病灶局限于膀胱内,无膀胱壁及邻近组织侵犯,无转移征象。结论 IPB的临床及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中老年男性发病,膀胱单发带蒂,肿块,密度均匀,呈明显持续性强化,无侵袭性上述特征高度提示IPB诊断。
- 王承光冉慕光张鹏陈圣欢雷俊杰
- 关键词: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MSCT诊断成人肠套叠32例的临床分析
- 2013年
-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成人肠套叠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治疗证实的成年人肠套叠患者CT检查资料。结果小肠套叠8例,回盲部套叠10例,结肠套叠14例。31例为顺行性肠套叠,1例为复杂性小肠逆套叠。32例手术发现原发病灶,良性病变15例(46.9%),恶性病变17例(53.1%),原发病术前CT检出率为37.5%(12/32)。结论多层螺旋CT能明确诊断成人肠套叠,对成人肠套叠病因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作用。
- 王承光冉慕光陈建初邓树芳
- 关键词:成人肠套叠多层螺旋CT
- X线断层融合技术对股骨颈骨折术后愈合过程的评价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探讨X线断层融合技术(DTS)对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断骨愈合过程的应用价值,以了解断层融合技术在临床的实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在某院住院并行手术治疗的36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对36例患者在术后3个月、9个月时分别行普通X线和X线断层融合扫描,就两种成像方法产生的图像质量进行对比.结果:在术后3个月时,普通X线图像质量优秀率是52.78%(19/36),断层融合技术图像质量优秀率是83.33%(30/36),差异显著(P 〈0.05);术后9个月时,普通X线图像质量优秀率是58.33%(21/36),断层融合技术图像质量优秀率是91.67%(33/36),差异显著(P 〈0.05).结论: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复查时首选X线断层融合扫面,能更好的显示骨折愈合情况,以供临床医师评估疗效.
- 冉慕光雷俊杰邓素芳王承光
- 关键词:X线骨折术后愈合
- 胸片和胸部CT在PICC尖端定位中的效果对比研究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究胸片和胸部CT在PICC尖端定位中的效果对比。方法:选取100例PICC置管术后的患者,并且他们在二周内进行了胸片与胸部CT增强检查,对于胸片与胸部CT上气管隆突和腔静脉-心房交界处与PICC导管尖端的垂直距离分别进行测量并记录,然后对这两种方法的测量结果进行分析,主要包括结果的一致性、性别、年龄、身高与体重等个体的因素对气管隆突与和腔静脉-心房交界处与PICC导管尖端的垂直距离的影响。结果:胸片组气管隆突与腔静脉-心房交界处距离为(4.82±0.78)cm,气管隆突到PICC导管尖端的距离为(4.30±0.85)cm与CT组结果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胸片组与胸部CT所测量的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且不具有统计学差异,两者可以在以后的应用中互相替代。
- 王承光张鹏冉慕光陈圣欢雷俊杰邓树芳
- 关键词: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气管隆突
- 基于断层融合技术对骨折术后骨痂显示的对照观察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观察X线断层融合技术与数字摄影在骨折术后愈合进程中骨痂显示的差异。方法 54例骨折术后患者,分别于术后2周、1个月、2个月和3个月均行数字摄影和X线断层融合技术成像,对比两种检查方法获得的图像并作相应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54例患者中,X线断层融合技术和数字摄影两种方法所获得图像对骨痂的显示情况在术后2周显示率分别为3.7%和14.81%,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1个月显示率分别为38.89%和77.78%,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2个月显示率分别为66.67%和87.04%,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3个月显示率分别为88.89%和94.44%,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X线断层融合技术对骨折术后早期骨痂显示具有重要的价值,较X线平片具有明显优势。
- 冉慕光雷俊杰陈圣欢王承光刘林刘红艳
- 关键词:骨折骨痂体层摄影术X线
- 舌癌影像解剖特点及MRI征象分析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探讨舌癌影像解剖特点,进一步分析MRI征象并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搜集52例有完整资料的舌癌患者,所有患者术前皆行MRI检查,结合影像解剖特点,分析其原发灶、局部侵犯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的MRI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52例中鳞状细胞癌45例,腺癌4例,腺样囊腺癌3例。MRI对舌癌原发灶的部位、大小、周围情况及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显示较好。其中发生在舌体43例,舌根5例,舌尖4例;12例向周围组织浸润,分别累及咽侧壁、扁桃体、下颌骨、舌骨、口底、舌底;23例转移至颈深淋巴结上中组及下颌下、颏下淋巴结,2例向咽后淋巴结转移。结论舌癌在发病部位、形态、肿瘤信号、周围组织结构的侵犯和颈部淋巴结转移都有一定的解剖学及影像学特征,MRI对于舌癌的鉴别诊断和病变范围的判断有重要价值。
- 冉慕光王承光陈圣欢
- 关键词:舌癌磁共振成像
- 探讨肺内空洞病变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特征被引量:5
- 2021年
-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肺内空洞病变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特征。方法:选取本院198例肺内空洞病变的患者,根据不同诊断分为肺癌组、肺结核组、肺脓肿组,所有患者均完成病史问诊及胸部CT增强检查,分析对比各组影像学表现和临床特征。结果:三组患者中,平均年龄、主病灶部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影像表现中,内壁光整、壁内结节、偏心空洞、短毛刺、支气管壁闭塞/截断、钙化灶、纵隔淋巴结肿大、肺门淋巴结肿大等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组间两两比较P<0.016);临床特征中,高热、低/中度热、合并糖尿病、有误吸风险等差异在三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高热对提示肺脓肿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组间两两比较P<0.016)。结论:临床应根据患者一般情况、病灶的部位、形态、特殊影像学表现,结合患者临床特征以提高肺内空洞病变的诊断率。
- 成劲松王承光
- 关键词:肺内空洞
- CT定位上腔静脉用于PICC置管中的价值分析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讨CT定位上腔静脉用于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导管(PICC)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12月收治的PICC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胸部CT增强检查,测量患者气管隆突到上腔静脉下端的距离及对应胸椎单元数目,并对上腔静脉下1/3段在气管隆突下所处位置进行计算,以该段位置作为PICC尖端理想位置,通过CT定位图评价患者置管情况。结果上腔静脉下1/3段的下端位于气管隆突下(48.41±6.52)mm,对应(2.06±0.34)个胸椎单元;上腔静脉下1/3段的上端位于气管隆突下(21.36±5.82)mm,对应(0.89±0.28)个胸椎单元。在CT定位图上判断PICC尖端是否在理想位置时,相较于以气管隆突下21.5~48.5 mm作为参考标准,以气管隆突下0.9~2.1个胸椎单元作为上腔静脉下1/3段的参考标准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判断PICC尖端是否位于上腔静脉下1/3段时,可以用气管隆突下0.9~2.1个胸椎单元作为参考标准。
- 王承光张鹏冉慕光陈圣欢雷俊杰邓树芳
- 关键词:CT上腔静脉
- 阑尾低级别黏液性肿瘤临床、CT特征及伴发腹膜假性黏液瘤风险性研究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讨阑尾低级别黏液性肿瘤(low grade appendi ceal mucinous neoplasms,LAMNs)临床及多层螺旋CT(MSCT)的特征性表现,并探讨其伴发腹膜假性黏液瘤(pseudomyxoma peritonei,PMP)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9例LAMNS患者的临床表现及MSCT影像学特点。根据是否伴发PMP分为观察组(伴发PMP)及对照组,并对两组患者间相关临床及CT征象进行比较,探讨其差异性。结果:LAMNs好发中老年女性,平均年龄为(59±13)岁;96.55%患者表现为腹痛不适,58.62%伴发白细胞计数增高;62.07%患者前临床误诊为阑尾炎。CT图像LAMNs形态及大小差异大;65.52%患者表现囊壁增厚,68.97%病灶伴发感染而边缘模糊渗出改变;17.24%患者囊壁见斑点钙化灶;LAMN囊腔内黏液密度较高,15例(51.72%)≥20HU;9例LAMNs合并PMP,表现肝脏周围呈“扇贝样”压迹。LAMNs伴发PMP组患者病灶较大,其长径及短径均约为单纯LAMNs组的2倍,另病灶囊壁厚度、囊壁不光整的比例均高于后者。结论:LAMNs的临床及MSCT上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并且病灶大小、囊壁厚度情况或许能作为判断PMP发生的危险因素。
- 王承光冉慕光张鹏杨栋梁
- 关键词:阑尾腹膜假性黏液瘤
- 孤立性纤维瘤的影像学分析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探讨多部位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SFT)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SFT的CT/MR及手术病理资料。其中8例患者均行螺旋CT平扫并增强、多平面重建(MPR)、冠状、矢状重建,2例CT平扫及MRI平扫并增强。分析获取图像,探讨SFT的CT/MR表现。结果 8例位于胸膜腔内,1例骑跨胸腹部后纵隔,1例位于上颈部及颅内,形成勾通性肿块。胸膜来源的SFT常以宽基底附于胸膜,肿瘤与正常胸膜间夹角常为钝角,肿块较小(小于10 cm)推压肺组织,与肺组织尚可分界;肿块较大(大于或等于10 cm)时,与肺组织分界较模糊,提示有侵犯可能;胸膜来源的SFT的CT平扫表现为均匀或略不均匀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病灶表现为不均匀强化,呈地图样强化,病灶较大时可见不规则坏死区。胸膜外(纵隔、头颈部)SFT表现为巨大软组织肿块,生长较缓慢,常生长于相对薄弱间隙内,推压或侵犯邻近器官。MRI平扫T1WI为等信号,T2WI为不均匀高信号,FS-T2WI呈不均匀混杂高信号,DWI呈低信号,增强扫描病灶明显不均匀强化,周缘强化略明显。结论 SFT好发于胸膜腔内,表现为孤立的软组织肿块,宽基底、界线较清楚、邻近肺组织受推压、血供丰富,无肺门、纵隔、腋窝淋巴结肿大;纵隔及头颈部可为胸膜外SFT的发病部位,肿块生长于肌间隙或薄弱间隙,血供丰富,明显强化。病灶大于10 cm、强化不均匀(伴坏死)、侵犯周围组织提示恶性可能。
- 陈建初李子平刘红艳黄奕妆王承光黄海连赖碧玉
- 关键词:孤立性纤维瘤胸膜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