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洪涛

作品数:62 被引量:211H指数:9
供职机构:广州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卫生厅资助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5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6篇腭裂
  • 25篇婴儿
  • 19篇婴儿期
  • 17篇唇腭裂
  • 14篇手术
  • 14篇唇裂
  • 12篇单侧
  • 12篇矫治
  • 11篇整复
  • 8篇正畸
  • 8篇术后
  • 7篇整复术
  • 7篇腭裂整复
  • 7篇完全性唇腭裂
  • 7篇畸形
  • 6篇修复术
  • 6篇术前
  • 6篇先天性
  • 6篇矫治器
  • 5篇单侧唇裂

机构

  • 53篇广州市儿童医...
  • 6篇广州医学院
  • 4篇华西医科大学
  • 4篇广东药学院附...
  • 1篇广东省口腔医...
  • 1篇江西省人民医...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汕头大学
  • 1篇深圳市第二人...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山医科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香港大学
  • 1篇广州市妇女儿...
  • 1篇广州医科大学

作者

  • 62篇王洪涛
  • 24篇邓利琴
  • 24篇翟佳羽
  • 19篇黎凡
  • 19篇邓细河
  • 17篇崔颖秋
  • 15篇姜杰
  • 8篇王慧菁
  • 6篇张丽
  • 6篇陶建平
  • 6篇叶金梅
  • 5篇孙琪殷
  • 5篇裴霞
  • 5篇张国强
  • 4篇潘丽雯
  • 3篇邓典智
  • 3篇邬文莉
  • 3篇余乔立
  • 2篇刘晓松
  • 2篇华亮

传媒

  • 12篇广东牙病防治
  • 7篇临床口腔医学...
  • 5篇广州医药
  • 4篇实用医学杂志
  • 4篇广东医学
  • 3篇中华整形外科...
  • 3篇中华医学美学...
  • 2篇口腔颌面外科...
  • 2篇华西口腔医学...
  • 1篇北京口腔医学
  • 1篇现代康复
  • 1篇中国医院统计
  • 1篇中国优生与遗...
  • 1篇中华口腔医学...
  • 1篇口腔医学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中国实用儿科...
  • 1篇实用美容整形...
  • 1篇中国儿童保健...
  • 1篇中国肺癌杂志

年份

  • 1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 9篇2009
  • 5篇2008
  • 6篇2007
  • 4篇2006
  • 3篇2005
  • 5篇2003
  • 4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 3篇1999
  • 4篇1998
  • 5篇1997
  • 1篇1996
  • 3篇1994
  • 1篇1993
6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摆式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错的牙弓形态变化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研究摆式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错的牙弓形态变化。方法应用摆式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错患者32例,定量测量矫治前后上下颌石膏模型的尖牙间宽度、第一磨牙间宽度,测量结果行t检验。结果上颌尖牙间宽度、上颌第一磨牙间宽度分别增加3.49 mm和3.04 mm。上颌第一磨牙的轴倾度减少3.77°。下牙弓的拥挤改善,前牙覆减少3.37 mm、覆盖减少4.42 mm。磨牙关系由安氏Ⅱ类转为安氏Ⅰ类。结论摆式矫治器可用于治疗轻、中度安氏Ⅱ类错,且避免拔牙。
翟佳羽任琼邓利琴姜杰王洪涛邓细河
关键词:摆式矫治器牙弓形态
安氏Ⅱ类错拔牙与非拔牙矫治病例牙槽嵴吸收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了解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在治疗安氏II类错时牙槽嵴高度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双期矫治病例16例,摆式矫治器病例18例及拔牙矫治病例20例,治疗前后均拍摄上前牙根尖片,比较上前牙治疗前后"CEJ-AC距离"在三个治疗组中的平均变化量,并作方差分析及组间LSD-t检验。结果:治疗结束时,三治疗组的CEJ-AC变化量存在组间差别,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双期矫治组和摆式矫治器组的CEJ-AC分别增加了0.19mm和0.21mm,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均小于拔牙矫治组的0.41mm,并有显著的统计意义(p<0.001)。三治疗组在治疗结束时的CEJ-AC距离均不超过2mm。结论:双期矫治、摆式矫治器及拔牙矫治在治疗安氏II类错时,均会造成牙槽嵴高度下降,其中拔牙矫治的下降程度较为严重,但三种方法均未造成具有临床意义的牙槽骨丧失。
翟佳羽曾慧韵姜杰孙琪殷邓利琴叶金梅王洪涛邓细河
关键词:拔牙牙槽嵴吸收
旋转推进法与“Z”成形术相结合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被引量:3
2003年
王洪涛黎凡王慧菁
关键词:旋转推进法MILLARD法单侧完全性唇裂手术方法
先天性单侧唇裂的美学整复研究——兼谈Tennison氏法及millard氏法的比较
1993年
单侧唇裂的手术整复历史已有数百年之久,手术方法从简单的,以封闭裂隙为目的的直线拉拢缝合,到恢复两侧唇高的对称性而改进的曲线切口、矩形切口直到50年代初由Tennison创造的以更符合生理性修复和外观效果的三角瓣手术式以及60年代初的Millard旋转推进法,特别是近20年来开展的唇口轮匝机解剖复位的功能性唇裂修复术等,已使手术修复的效果不仅满足了生理方面的需求,而且也使唇修复后的美学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邓典智王洪涛
关键词:先天性唇裂
271例婴幼儿完全性唇腭裂一期修复及初步观察被引量:15
2002年
目的 探索婴幼儿完全性唇腭裂一期修复的可行性 ,并对其效果进行初步观察。方法对 2 71例 3~ 12个月婴儿完全性唇腭裂进行了一期修复 ,同时对 2 4例裂隙宽大的患儿进行术前腭部矫治 ,对术后 1~ 4年的 116例患儿唇的外形及语音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  2 71例婴幼儿完全性唇腭裂修复手术 ,术后除 2例发生呼吸困难 ,6例腭部瘘孔形成及 5例伤口渗血外 ,全部愈合良好。研究发现 19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前腭部矫治后 ,齿槽部裂隙左右距离较矫治前平均缩小 6 1mm ;前后距离较矫治前平均缩小 6 6mm ;唇外形评价优良率达 93 1% ,语音评价优良率达 94 8%。结论 婴幼儿完全性唇腭裂一期修复是安全的、可行的。术前腭部矫治可明显缩小齿槽部的裂隙 ,有利于宽大裂隙的修复。
邓细河王洪涛翟佳羽崔颖秋裴霞姜杰黎凡程宁新邓慧
关键词:婴幼儿完全性唇腭裂一期修复唇裂腭裂
矫形-正畸联合治疗乳牙反[牙合]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通过头影测量分析了解矫形-正畸联合矫正在治疗乳牙反[牙合]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例中度乳牙反[牙合]患者作为实验组,8例正常乳牙[牙合]儿童作为对照组。实验组每名患儿先接受经改良的前方牵引装置治疗,矫形力为2.94~4.90N(300~500g),方向一般取偏向[牙合]平面下方约37°,戴用时间约10h/a。治疗6个月后,停止前牵引,立即接受正畸治疗,直至反殆解除,并稳定2个月,拆除矫治器,治疗结束。通过比较治疗前(T1),矫形治疗后(T2)及正畸治疗结束后(T3)两组的头影变化,了解联合矫正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结束时12例患者均解除反[牙合],实验组的A点前移约2.80mm,上前牙切缘前移了8.38mm,∠SNA增加2.65°,下切牙稍舌倾。以上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矫形正畸联合矫正可以使患儿的骨骼畸形及牙[牙合]畸形均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是治疗乳牙中度反[牙合]的较好方法。
翟佳羽曾慧韵邓利琴姜杰孙琪殷王洪涛邓细河
关键词:矫形前牵引
黏骨膜-牙龈瓣在婴儿期单侧完全性腭裂修复中的应用
2008年
目的探索完全性腭裂初期修复手术减少前部腭瘘发生的方法。方法本院收治的非综合征性唇腭裂患者中,选取单侧完全性85例,在两大瓣后退加碍帆提肌重建修复的基础上,在硬腭前部设计蒂在鼻腔黏膜的黏骨膜-牙龈瓣,去除黏膜后瓦合缝合,严密关闭前部裂隙。结果手术后3~6个月复查,85例患者术口愈合良好,无患者出现口鼻瘘。结论运用黏骨膜-牙龈瓣,可有效封闭完全性腭裂牙槽嵴裂隙处的口鼻腔通道,显著减少术后口鼻瘘的发生。
崔颖秋王洪涛
关键词:婴儿腭裂腭瘘
异丙酚:一种新的婴儿期腭裂手术静脉麻醉药
<正>目的:探索利用异丙酚静脉麻醉在婴儿期手术治疗腭裂的可能性、方法,以异丙酚为主并配合其它麻醉诱导维持麻醉, 完成160例婴儿期腭裂手术的治疗。方法:1.临床资料:住院腭裂婴儿160例,单侧完全性腭裂60例;双侧完全性...
兰品秀邝小华王洪涛
关键词:异丙酚婴儿期静脉麻醉药
文献传递
可吸收胶原膜在预防牙槽突裂植骨术后鼻前庭瘘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唇腭裂牙槽突裂植骨术中,鼻腔黏骨膜瓣处放置可吸收胶原膜对术后鼻前庭瘘发生率的影响。方法牙槽突裂植骨的8~12岁患者19例,试验组8例,裂隙10侧,术中在鼻腔黏骨膜瓣处放置可吸收胶原膜固定;对照组11例,裂隙13侧,术中不放置胶原膜。观察2组植骨术后鼻前庭区瘘孔发生情况,比较2组植骨成功率。结果对照组术后发生鼻前庭瘘3侧(23.08%),试验组0侧(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2组术后植骨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结论牙槽突裂植骨手术时在鼻腔黏骨膜瓣处放置可吸收胶原膜,可有效降低植骨术后鼻前庭瘘孔的发生率。
黎凡王洪涛崔颖秋邬文莉
关键词:牙槽突裂植骨术
常用的两种单侧唇裂修复方法的对比研究被引量:25
1994年
目前世界上广为使用的单侧唇裂整复方法是Tennison-Randall氏法及Millard的旋转推进法,但从其美学修复效果方面两法中谁更具优点,则至今尚无有关的比较研究,作者在近年来成功引入计算机于单侧唇裂辅助诊断、分类、资料贮存及疗效评价的基础上,使用计算机在众多的单侧唇裂病例中查寻出两个基本相似的病例、由同一医师使用上述两种不同方法修复单侧唇裂,采用上唇多个观测点以了解在不同的方法中的移动情况、据此移动方式论及方法学及保存唇组织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认为无论从修复的生理原则及手术能够达到的效果等方面,Millard氏法优于Tennison-Randall氏法。
邓典智王洪涛
关键词:观测点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