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山
- 作品数:62 被引量:111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国生态经济学会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 再谈我国农业现代化问题被引量:2
- 1995年
- 1 新情况、新问题 近十几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又提出了新的问题。 巨大变化是:农业生产大发展,农村经济大发展,农民收入增加了几倍,绝大部分农民解决了温饱并向小康迈进;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小集镇蓬勃发展,为农村工业化闯出了路子,成为我国农村第二个伟大创造(第一个是联产承包责任制);各种新典型在各地涌现,特别是生态农业县建设的崛起,为农业和农村建设展示了一条新路。
- 石山
- 关键词:农业
- 从株州市的林业建设谈山区综合开发——兼谈绿化达标以后的林业建设
- 1999年
- 湖南省株洲市1997年实现全面绿化达标后(森林覆盖率为52.9%),立即明确提出“改杉、育松、扩竹、兴果、增油”10字方略,计划用5年努力取得成果。株洲市的作法向我们提出一个大问题:绿化达标是林业建设的完成还是林业大发展的开始?答案是后者。株洲市抓住机遇认真建设山区,实行综合开发,经验值得借鉴。
- 石山
- 关键词:山区综合开发林业建设
- 纵谈我国山区的开发和建设被引量:2
- 2006年
- 我国山区开发和建设已50多年,从不同工作部门看成绩很大,但山区整体形势恶化。这正是工作的失误所在。山区是一个整体,我们长期与自然规律对着干,必受惩罚。有必要重新认识我国山区,并从领导层认真解决几个问题。政府应责成一个强有力的部门负责指导和协调山区的开发和建设工作,并充分发挥县级领导机构的作用。
- 石山
- 关于西部大开发中发展县域经济问题的再思考被引量:3
- 2001年
- 分析了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和发展趋势,指出造成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掠夺性经营方式或粗放型增长方式,阐述了点面结合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新思想、新作法,即解决工农业生产方面的掠夺性经营思想;排除小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的障碍;封山育林(草);推广生态农业县建设经验,发展绿色生产基地,生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县域经济,建设生态经济强县等。
- 石山
- 关键词:县域经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
- 应重视对我国农村减灾防灾经济学的深入研究──《中国农村减灾防灾经济学研究》序言
- 1999年
- 石山
- 关键词:农村
- 立足生态造水还是偏重调水的忧虑及其战略思考被引量:1
- 2005年
- 水与土是一切生命之派,实现科学、无污染和持久永续利用,是自然力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石。人类生存最宝贵的水土资源,近10余年出现前所未有的带有全局生态失衡性质的荒漠化,当前风蚀、水蚀、冻蚀和盐碱蚀荒漠化面积达424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44%。荒漠化的特征表现,是以沙尘暴为先兆和洪暴泥石流为后患,并以持续较长的高温干旱高压型气团所控制。危害之大、规模之广、时间之长为近百年少有。形成的主导原因,是人口失衡与生态失衡的相互作用。形成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全球变暖的气候异常与我国长期大面积掠夺破坏三种超大型天然蓄水库(一是超采耗尽地下水资源;二是大面积伐尽和超载退化天然林草植被资源;三是单一施用化肥和废弃倒茬轮作而削弱破坏土壤持水能力资源)的功能作用促成的结果。脱离全局生态失衡的根本治理,孤立强调施用远距离调水,无疑问是有局限性的。如果从长远和全局来看,割裂治水、造水、调水和节约用水的有机统一联系,极容易产生异水相移两地皆空的后果。作为有丰富经验和远见卓识的生态农业专家石山顾问,提出此文的重要战略意义,不仅要重视全局性的生态造水和绿色治水,还要与开展切实有效的治山、治沙、治塬工程结合起来,为保护江河湖泡库井海和天降水的持久循环利用开辟科学的崭新之路。
- 石山
- 关键词:林草植被持水能力水土资源气候异常
- 从“人类世”到建立我国节约型社会的若干思考
- 2005年
- 这里刊的论文是建国初的中国科学院秘书长,原国务院研究中心顾问,中国生态经济学创始人之一,九十高龄的石山同志的近作,特刊供读者阅看。
- 石山
- 关键词:节约型社会生态经济学国务院创始人
- 迎接生态时代降临中华大地
- 1.生态环境建设的两个实践活动1.1生态省建设目前已有海南、吉林、黑龙江、辽宁、福建、浙江、山东、安徽等八省,经国家环保总局批准,进行生态省试点建设,此外,陕西正在修改生态省建设规划,江苏正在自下而上进行建设,广东正在编...
- 石山
- 文献传递
- 林水新思路引发的战略思考
- 石山
- 生态时代已降临中华大地——我国应在生态时代大放异彩
- <正>一、新中国第二个五十年的两大战略任务一是经济上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是硬指标,与过去的脱贫标准,小康标准不同。后二者是根据我国的具体条件确定的,别人不能说什么,低一点也可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是客观存在的,有一大批...
- 石山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