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权恒
- 作品数:63 被引量:53H指数:3
- 供职机构: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艺术更多>>
- 学堂乐歌与中国新诗的嬗变
- 2013年
- 清末民初,学堂乐歌作为一种歌诗体的音乐文学样式,在当时各种新式学堂中相当普及和流行。学堂乐歌的广泛传唱,极大地加速了中国近代新型音乐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学堂乐歌的大量传播直接参与了早期白话新诗语言的形式变革,为早期白话新诗的大众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二者构成了一种实质意义上的同构关系,学堂乐歌在早期白话新诗嬗变过程中当属一个重要环节。
- 禹权恒
- 关键词:学堂乐歌白话新诗大众化嬗变
- “堂吉诃德在中国”与“中国的堂吉诃德”被引量:2
- 2016年
- 一、契合与译介:“堂吉诃德在中国”
《堂吉诃德》是西班牙著名小说家塞万提斯的代表作之一。本书全名为《拉曼却的机敏堂·吉诃德传》,共分两部,第一部出版于1605年,第二部出版于1615年,被誉为西方文学史上第一部现代小说,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作。《堂吉诃德》在中国的翻译可谓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据相关史料记载,早在1908年左右,
- 禹权恒
- 关键词:《堂吉诃德》西方文学史塞万提斯现代小说史料记载
- “涟漪式”发展的比较文学研究之路——曹顺庆先生的比较文学研究被引量:1
- 2007年
- 世界比较文学学科基本上走过了一条"涟漪式"的发展轨迹。曹顺庆先生的比较文学研究之路历经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中西比较诗学的研究、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理论体系研究、比较文学跨文化研究、比较文学跨文明研究、文学变异学研究、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等诸多领域,一步步地向比较文学研究的纵深方向发展,也呈现出一条"涟漪式"的逻辑发展路径。
- 禹权恒江桐
- 关键词:比较文学
- 学堂乐歌与中国新诗的发生被引量:3
- 2012年
- 清末民初时期,学堂乐歌作为一种歌诗体的音乐文学样式,在当时各种新式学堂中相当普及和流行。学堂乐歌的广泛传唱,极大地加速了中国近代新型音乐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学堂乐歌的大量传播直接参与了早期白话新诗语言的形式变革,为早期白话新诗的大众化奠定了一系列坚实基础。二者构成了一种实质意义上的同构关系,学堂乐歌在新诗发生期当属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 禹权恒陈国恩
- 关键词:学堂乐歌白话新诗大众化
- 一曲“流散”者的悲歌——解读陈应松中篇小说《太平狗》被引量:2
- 2006年
- 刘进禹权恒
- 关键词:中篇小说《马嘶岭血案》悲歌流散写作题材
- 范式转型与关联之魅——评刘进、李长生著《“空间转向”与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研究》
- 2016年
- 作为当代西方文学理论演进过程中的重要学术事件,'空间转向'是继'非理性转向'、'语言学转向'、'文化转向'之后受到学界高度关注的前沿论题。到20世纪中后期,这一文化理论对建筑学、城市设计学、文化地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研究等诸多学科产生了深刻影响。就文学研究而言,'空间转向'所形成的诸多空间观念和相关方法,与文学研究形成了一种'策应互动'的密切关系,使文学研究范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 禹权恒
- 关键词:文化范式文学
- 乡村挽歌与身份迷失——解读梁鸿的非虚构文学《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
- 2018年
- 梁鸿是中国当代非虚构文学创作领域的重要作家,其代表作《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具有典型的非虚构特征。"梁庄"是中国社会转型期乡村现实的直接表征,也寄寓着作者对乡土中国社会病症的深层思考。乡民通过"扯秧子"的基本方式进入城市谋生,身份迷失和精神痛苦成为他们永远难以抹掉的印记。"纪实"和"虚构"作为一种"矛盾共同体",已经有效融入梁鸿的非虚构文学创作过程中,其利弊得失值得进一步探究。
- 禹权恒
- 关键词:虚构
- 探赜历史与照亮现实——阿来《瞻对》的一种读法
- 作为一部"历史非虚构"类型的代表性作品,阿来的《瞻对》引用了大量原始资料,努力体现了"博考文献,言必有据"的创作原则,有效佐证了文本的非虚构特征。与此同时,阿来也运用历史叙述的主观性以及诸多干预性评论,作家主体性在文本叙...
- 禹权恒
- 关键词:非虚构文学现实情怀
- 返观与重构——“民国文学史”的意义、限度及其可能性被引量:3
- 2013年
- 在民国文学史的结构框架之中,重新梳理百年中国文学的历史细节,能够更好地呈现文学史的多副面孔。当然,此种命名背后所隐含的系列矛盾也得以相伴而生,部分问题已经成为文学史研究向前推进的障碍。我们只有尽力还原当时文学发生的历史现场,寻找一种真实独特的民国体验,才能重构一种更具合理性的文学史编纂法则,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寻求一种新的可能性。
- 禹权恒陈国恩
- 关键词:现代文学民国文学文学史编写
- 经济话语与鲁迅小说的功能阐释被引量:1
- 2014年
-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俗化思潮"在中国迅速地传播开来,在诸多领域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一社会思潮的裹挟之下,鲁迅研究逐渐摆脱了早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阐释模式,开始从"集体化鲁迅"向"个体化鲁迅"的态势发展。鲁迅对经济因素的基本立场投射在小说之中,就构成了具有丰富蕴涵的经济话语。经济话语是鲁迅小说叙事进程中的一个主要节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一方面,经济话语在鲁迅小说中的大量呈现,反映了其对经济因素的极为重视;另一方面,经济话语在连缀小说故事情节、规范小说的文学风格、塑造人物形象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估量的显著作用,理应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
- 禹权恒
- 关键词:小说经济话语文本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