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序
- 作品数:52 被引量:233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历史地理文学哲学宗教更多>>
- 学术自觉与学科自觉--李纯一先生音乐史探索之旅的重要启示被引量:3
- 2018年
- 李纯一先生与杨荫浏等前辈共同创建了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的科学范式,作出重大贡献。先生尤以先秦音乐史和音乐考古学的开拓性研究,取得海内外瞩目的奠基性成就。这些成就离不开先生的广博知识、深厚学术功底、严谨治学态度,还有数十年如一日"宁慢爬勿稍歇"的探索精神。更宝贵的是,先生一生不求显赫闻达,唯以科学探索为使命和责任的"学术自觉",不避艰险唯择音乐考古这一前沿尖端而攀登的"学科自觉"。先生两个"自觉",犹如强光穿透重重雾霾,给我们指引科研航向;又如丰厚宝藏,成为广大后学提供重要思想资源,成为仰止的榜样。
- 秦序
- 关键词:学术自觉学科自觉音乐考古中国音乐史
- “中国乐派”的释义与历史定位被引量:12
- 2019年
- “中国乐派”概念可大可小,有广有狭,此外还有深浅的不同、成就的高低等差别,以及历时、共时的不同含义。例如其狭义,指较小的中国之乐派,广义则指众多中国之乐派汇流、集中而成的“中国乐派”总体,或有代表性的“中国乐派”。广义“中国乐派”拥有多元一体(或多样一体)大格局,又独具不同于他国他文化乐派的鲜明的中国特色与艺术风格。由于每个人都离不开“母体”文化的养育,每位中国音乐人的音乐行为与创造表演,也多少与“中国乐派”有关。回顾数千年中国音乐史,先后有不同而又灿烂辉煌的“中国乐派”出现:“中国之中国”时期,有金石之乐为代表的先秦宫廷乐舞;“亚洲之中国”时期,先有秦汉至唐五代的歌舞大曲为代表的中古伎乐,后有宋元至明清的戏曲音乐为代表的近世俗乐;“世界之中国”时期,开始现代中国音乐的创造,先后几代音乐人的努力取得不少成绩。今天是在全球化语境下创建新的“中国乐派”,她既创造性地继承发展中国音乐文化的悠久传统,又创新性地推进当代中国音乐艺术的全面繁荣。这是在文化自觉的前提下,从自在向自为的提升,是努力超越前人的、令世界惊叹的伟大艺术创新工程。
- 秦序
- 关键词:全球化语境
- “秦礼”初探被引量:2
- 2015年
- 孔子早就指出夏商周礼乐文化,既相互因袭又有损益。周公为适应殷、周政治文化剧变而制礼作乐,将源自远古原始宗教祭仪和社会行为规范之礼,变为等级化的社会意识形态,更成为囊括国家政治、军事、文化等典章制度及个人伦理修养行为准则的总体性规范。东周至秦,社会分裂割据,政治、文化历史性剧变之深广,更是前所未有。周礼遭遇严重崩坏,秦人任用法家商鞅、李斯等人,高举"变法"和"更礼"旗帜,在西周旧礼和六国新礼基础上,创新转型为新型的"秦礼"。秦礼不但因应秦之统一六国,还能适应大一统专制集权王朝之需,故为汉以后各朝所承接沿用,因而,秦礼的历史存在和深远影响值得关注。犹如"儒表法里"、"儒道互补"所揭示,后世中华礼乐文明深层结构的历史奥秘之一,也许是"周礼其表,秦礼其里",抑或"周礼、秦礼互补"、"周礼秦礼相须为用"。
- 秦序
- 关键词:变法
- 音乐考古测音研究的误区──铜鼓“双音”及其“生律法倾向”、“律制”研究评析被引量:5
- 1995年
- 音乐考古测音研究的误区──铜鼓“双音”及其“生律法倾向”、“律制”研究评析秦序前言铜鼓"双音"及有关推论的提出先秦青铜编钟每钟双音(每钟正、侧鼓部位可击发出两个不同的基频音,并运用于音乐实践)的规律被发现、揭示并得到学术界普遍承认之后不久,吴钊、李昆...
- 秦序
- 关键词:音乐考古文化类型双音音程
- 说“有”也不易——“大林”不是“林钟律名的别称”被引量:3
- 1992年
- 一、前言 《国语·周语》周景王二十三年“王将铸无射,而为之大林”这句话,历来费解。三国时韦昭《注》云: 景王二十三年,鲁昭二十年也。贾侍中(按即东汉贾逵)云:“无射,钟名,律中无射也。大林,无射之覆也。作无射,为大林以覆之,其律中林钟也。”或说云:“
- 秦序
- 关键词:别称
- 半世纪以来的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研究被引量:25
- 2005年
- 本文对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研究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而客观的评述:1、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概况;2、通史性著述综述;3、音乐史学的基础性研究工作;4、专题、断代研究重要成果举例。
- 秦序
- 关键词:中国古代音乐史学断代研究
- 解析大曲音乐本体 同构唐乐文化大观——王安潮《唐大曲的历史与形态》序被引量:1
- 2013年
- 大曲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上一种非常重要的大型的音乐曲式或综合的乐舞形式。王安潮博士从大曲发生发展的历史纵向和唐代大曲音乐本体形态两个层面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所倡导的中国古代音乐分析方法、古代音乐和现存音乐体裁间的关系、古代人文因素对音乐体裁发展的影响等,不仅是唐代大曲研究的重要切入点,还可能对其他中国古代音乐体裁的研究具有价值。
- 秦序
- 关键词:音乐形态
- 南北朝文化艺术的多元发展及两极端现象的继起与并存
- 2019年
- 各位学者好.我讲的是文化艺术的多元发展及两极端现象的继起与并存。主要是对南北朝的总体观察和特点。费孝通晚年有很多重要思想,其中一条就是多元发展格局,中华民族以及中华文明,都是以'多元一体'的基本形态建构而成的。他说,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分分合和,纷争不断,但是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大趋势,是整个历史发展的主线。即使在统一的时期,统治者在政治制度、宗教信仰、经济形态等方面仍引起一些地区、某一节、某种行业保持特殊性。
- 秦序
- 音乐创作门外谈:试从“大创作”角度看中西音乐创作的若干异同被引量:5
- 2020年
- 作曲家"一度创作"是"小创作",需表演者据之进行"二度创作",使纸面乐谱转换为动听音响,才能诉诸听众之耳,所谓"不表演,就无音乐"。今天音乐作品是普遍整合一、二度创作的"大创作"成果。西方近代音乐作曲、表演,分工明确,能充分发扬作曲家个性,突出创新而反对重复。但也存在偏重作曲家及其一度创作之嫌,其表演必须严格"照本宣科",可谓"死版"("死守原版")。中国传统音乐往往是集体创作,是"活态"传承,没有一、二度创作的明确分工,表演者身兼作曲,以传统音乐为基材(如戏曲曲牌、板式)重复变化,自由润腔。看似"移步不换形",实为传承的同时,进行二次、三次乃至无数次不断创新,故中国传统音乐既长期延续而又常演常新。从"大创作"角度比较中西音乐创作异同,我们在努力学习西方优点的同时,也要防止简单套用西方偏重"小创作"的价值标准衡量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文中还尝试结合东西方音乐创作所依托的不同思想文化背景,简析彼此音乐创作不同特色的深层原因。
- 秦序
- 关键词:活法
- “精密规定”需不需要也“精密规定”?——乐律学基础理论叩问录之一被引量:3
- 2016年
- 从先秦文献有关律及生律法(三分损益或五度相生律)的相关记载,从已知考古出土乐器实际音响,到汉唐宋元明清历代乐律学家研究,包括此次乐律学会议重点讨论的朝鲜成伣所撰九卷《乐学轨范》,表明东方传统的律学探索,是一个持续不断努力求精求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持续不断努力贴近、切合音乐实践的过程。明代"科学和艺术巨星"朱载堉,曾领先世界发明新法密率(十二等比律)的计算方法,能够完美求得符合十二平均律的每一个音,一举解决了此前两千多年人类音乐史上追求圆满旋宫转调的理论难题,更是这一持续探索史上里程碑式的重大成果。但朱载堉新法密律与实践结合贴合之际,得出密率之"数"与琴音"互相校正,最为吻合"的结论,似乎也有问题,值得深入研究。笔者是律学外行,疑惑之余,试作一假设性诠释,进而,连同律学、乐学研究所必须具有的"精密确定",究竟应如何"精密确定"的问题,乘此良机,一并叩问于各位方家,敬祈指教。
- 秦序
- 关键词:律制听辨能力学术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