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洪洋
- 作品数:31 被引量:201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贵州省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更多>>
- 清代黔东南锦屏苗族人工林业及林业契约研究
- @@2001年元月,笔者第一次到锦屏作民族调查,来之前也作了一些背景资料的了解,知道锦屏是一个以侗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是贵州的主要林区,是贵州的林业大县,从清朝开始,其人工林业就已经相当繁荣了……这些是促使我以锦...
- 罗洪洋
- 关键词:清代苗族林业契约
- 论离婚冷静期法律价值的区别对待被引量:3
- 2022年
- 离婚冷静期的设立是为了实现秩序、权利、自由、正义、平等、效率等法律价值,但是由于离婚的原因和情形各不相同,并非每种情形的离婚冷静期都能实现法律价值。离婚冷静期,应考虑到法律一般性与其所规范的法律行为具体性之间的缝隙,在一般性的规定中要考虑到具体法律行为的特殊性,应由千篇一律改为区别对待,修改的依据就是离婚冷静期对于每种协议离婚情形所具有的法律价值:有一般价值的保持,无价值或有负价值的剔除,有重要价值的延长。对于离婚冷静期的法律价值冲突,不是简单地取舍,而是进行价值整合,谋求价值总量的最大化。
- 罗洪洋徐肖艺
- 关键词:协议离婚法律价值
- 西部民族地区经济法制研究之——贵州锦屏苗、侗林业契约之佃契初探被引量:5
- 2003年
- 佃契是黔东南文斗林业契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从佃种人的来源,主佃双方的分成比例,佃契的精细设计等进行了分析。
- 罗洪洋赵大华
- 关键词:林业契约佃契民族地区清朝
-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法律建构——规范论视角被引量:2
- 2019年
-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具有鲜明时代性的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内涵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以及中国传统"和"文化价值观;在外延上从属于"人类共同体",可以划分为实体的命运共同体和抽象的命运共同体。从规范论视角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法治理念的引领和法律制度的保障,"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和发展赋予法治重要而又特殊的使命。在制度层面,应以推动联合国改革的方式来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使联合国的规范体系顺应人类共同体法的发展潮流。
- 陈雷罗洪洋
- 关键词:共同体法治联合国改革
- 法人类学论纲——兼与法社会学比较被引量:18
- 2007年
- 法人类学视野里的法概念、价值观与研究方法均与法社会学有所区别,因而法人类学与法社会学是并列的学科:“法律多元”、“地方性知识”构成了法人类学的基本精神;田野调查、参与式观察、注重小型社区的研究构成了法人类学的主要方法。在我国,加强法人类学研究有助于消解法律工具论并获取我们自己的法律和法治样本。
- 罗洪洋
- 关键词:法人类学法律多元法社会学地方性知识
- 清代地方政府对黔东南苗区人工林业的规范被引量:21
- 2006年
- 清代地方政府对黔东南苗区人工林业的规范从林木交易始,其内容包含市场交易主体的规范、对市场秩序的规定、对市场交易纠纷的处理等,重视市场惯例,并注意保持规范的稳定性,以有利于人工林业的繁荣。
- 罗洪洋
- 关键词:清代地方政府
- 财产所有权保障与清代锦屏人工林业经济繁荣被引量:2
- 2005年
- 对专有财产权的有效保障能够促进经济繁荣,该理论不但在西方社会得到了验证,同样在清代偏僻的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也得到了确认。锦屏林业契约对家庭林业所有权的保护促成了当地林业经济繁荣。
- 赵大华罗洪洋
- 关键词:财产所有权
- 清代黔东南文斗苗族林业契约补论被引量:30
- 2004年
- 针对此前学界认为在锦屏人工林业产权结构中 ,林地的所有制形式是“家族共有制”即“林地家族共同占有 ,而林地上经营的林木归家庭个体所有”的观点 ,笔者以充分的材料论证林业契约是林地“家庭私有制”的产物。文章还论述了文斗和锦屏林地主要在家族内部交易的原因。
- 罗洪洋赵大华吴云
- 关键词:清代苗族林业契约产权结构
- 清代黔东南文斗侗、苗林业契约研究被引量:27
- 2003年
- 黔东南侗、苗居住区是中国有名的林区 ,从清初开始 ,其森林就以人工育林为主 ,当地育林的有关利益关系主要依靠林业契约调整。本文对该地有名的林产区文斗的林业契约进行了分析归类 ,将其分为卖契、佃契、分合同、处理山地林木纠纷契等四类 ,认为锦屏人工林业的发展得益于上述契约有效地保护了人工育林者的产权 ,较好地调整和规范了各方的利益分配关系。
- 罗洪洋张晓辉
- 关键词:清代契约苗族侗族佃契
- 腐败何以不为“罪”——对中国传统社会官员贪贿横行的法文化解释被引量:7
- 2007年
- 中国传统社会官员腐败横行,重要原因为“做官发财”行为在当时真正发生作用的社会集体意识中并不是一种不可接触的“罪”。传统社会对官员的腐败,正式话语与实践存在着背离。传统道德和国家的行为规范均要求官员应廉洁,历代都制定了相应的法规以惩罚违规的官员;但实践中大多数时候以皇帝为代表的封建国家都对官员的腐败行为表现出相当的宽容。官员表面上都愿意标榜自己是清官,但实践中大都选择成为贪官。普通百姓呼唤清官,痛恨贪官,但又用实际行动支持和默许自己做了官的子孙成为贪官。传统国家“道德立国”统治方略的弊端,官员为适应该逻辑形成的两面人格,以及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是形成以上背离的基本背景。
- 罗洪洋
- 关键词:传统社会官员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