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学工
- 作品数:354 被引量:1,748H指数:18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社会学更多>>
- 金黄色葡萄球菌甲氧西林耐药辅助基因femB的克隆和原核表达被引量:1
- 2012年
- 金黄色葡萄球菌femB基因与甲氧西林高水平耐药密切相关,可能成为开发抗MRSA药物的新靶位.以金葡菌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femB全长基因,所得片段与pGM-T载体连接并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DH5α,阳性克隆以PCR、双酶切及测序鉴定.将鉴定正确的目的片段定向克隆到pGEX-4T-1表达载体中,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后经IPTG诱导表达GST/FemB融合蛋白;采用SDS-PAGE及Western blot对融合蛋白进行鉴定.结果显示,重组质粒在宿主菌中获得了高效表达,融合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75 kD,该融合蛋白可与抗GST-tag抗体特异结合;表明femB基因的原核表达系统构建成功,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 邹明祥武文君李军邬国军张宁洁刘文恩范学工
- 关键词:金黄色葡萄球菌基因克隆融合蛋白
- 抗病毒药物临床试验常见问题及对策被引量:1
- 2013年
- 药物临床试验应遵循伦理原则、科学原则和法律法规。临床上使用的抗病毒化学药物按其作用机制主要可分为两大类,即在细胞水平上直接抑制病毒复制的药物以及通过调节宿主免疫应答而发挥抗病毒作用的药物。前一类药物又可按作用机制分为两种,第一种为核苷酸类似物,通过竞争内源性核苷酸而抑制病毒DNA或者是RNA的合成,如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核苷酸类抗乙肝病毒药物。
- 徐平声李丹吕淑河范学工
- 关键词:抗病毒药物有效性安全性
- CpG-ODN介导活化的人免疫细胞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
- 2004年
- 目的:探讨CpG-ODN活化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 体外对HBV复制和表达的抑制作用. 方法:CpG-ODN体外刺激PBMC,ELISA测培养液IFN- α及IFN-γ的分泌;将CpG-ODN介导活化的PBMC与HepG2.2.15细胞按一定比例共孵育1 d、2 d和3 d后, ELISA检测培养上清液中HBsAg、HBeAg的分泌,荧光定量PCR检测HepG2.2.15细胞HBV DNA和HBV mRNA 的含量;并以MT7和酶学检测活化的PBMC对HepG2.2.15 细胞的杀伤作用. 结果:CpG-ODN有效诱导PBMC分泌IFN-α和IFN-γ; CpG-ODN本身虽不能直接抑制HBV的复制,但由CpG- ODN介导活化的PBMC却能显著减少HepG2.2.15细胞对HBsAg、HBeAg的分泌,同时对HBV DNA和HBV mRNA 的抑制作用亦明显增强;CpG-ODN介导活化的PBMC对HepG2.2.15的杀伤作用增强. 结论:CpG-ODN可通过活化机体免疫细胞,而具有明显的抗HBV复制和表达作用.
- 李宁范学工陈朝晖朱才刘洪波
- 关键词:CPG-ODN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
- 诱导后MRSA与MSSA对万古霉素MIC差异分析
- 2011年
- 目的:分析万古霉素体外诱导后,MRSA与MSSA对万古霉素MIC有无差异。方法:在体外用万古霉素对15株金葡菌进行耐药诱导;诱导后比较MRSA与MSSA对万古霉素的MIC值。结果:有2株MRSA和1株MSSA对万古霉素产生中介耐药,诱导后MRSA与MSSA对万古霉素MIC均值无明显差异。结论:在体外诱导时MRSA与MSSA对万古霉素皆可产生耐药,难易程度无明显差异。
- 代洪范学工
- 关键词:金黄色葡萄球菌万古霉素耐药
- 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监测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 探讨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特征。方法 应用微生物鉴定系统,结合K-B纸片法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和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 G^-杆菌和G^+球菌分别占80.9%和19.1%。G^-杆菌对美洛培南耐药率为2.1%~6.6%,而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为6.1%~97.4%。G^+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率为0%~6.3%,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分别高达89.5%和75.9%。结论 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以G^-杆菌为主,病原菌多重耐药十分严重。
- 邹明祥范学工朱萍刘文恩廖经忠李宪
- 关键词:抗药性微生物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分离培养及其功能测定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s)在慢性乙型肝炎发病过程中的功能特点,为进一步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例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及10例正常对照者的外周血DCs进行体外培养,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DCs表面分子HLA-DR、CD80、CD86的表达,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DCs上清液白细胞介素(IL)-12的水平,比较DCs在慢性乙型肝炎不同感染阶段的功能特点。结果培养7天的DCs在透射电镜下观察,DCs充满每个视野,细胞体积较大,细胞表面突起较丰富,胞浆内粗面内质网及溶酶体丰富,线粒体结构较清楚,核大而圆,核膜清晰,染色质分布较均匀。正常对照组的HLA-DR、CD80和CD86的表达率均>54%,而慢性乙型肝炎及HBV携带者组上述DCs表面分子的表达率普遍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慢性乙型肝炎与HBV携带者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第7天DCs上清IL-12的表达水平在慢性乙型肝炎、HBV携带者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慢性乙型肝炎与HBV携带者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HBV携带者均存在DCs表型和功能的缺失。
- 黄振宇范学工颜雪梅
- 关键词: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树突状细胞肝炎乙型慢性肝炎病毒乙型
- 幽门螺杆菌在牛奶和自来水中存活力的观察被引量:9
- 1998年
- 目的:了解幽门螺杆菌(Hp)在外环境的存活力,以及其流行病学意义。方法:通过细菌学培养.观察Hp在人工污染的牛奶和自来水中的繁殖和存活情况。结果:不论是保存于4℃抑或室温(25℃),Hp均不能在牛奶和自来水中繁殖;随着保存日期的延长,牛奶和自来水中的Hp复活菌落数逐渐减少;4℃时,Hp在牛奶中存活可长达10d,在自来水中则仅4d左右。电镜观察发现,不可复活的Hp转化成了球形。结论:虽然Hp在牛奶中并不增殖,但由于生存时间较长,故牛奶作为媒介物在Hp的传播上具有一定的流行病学意义。
- 范学工李铁刚邹益友欧阳颗吴安华
-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牛奶自来水存活力
- 化学合成多肽体外抗HBV复制的研究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观察人工设计并化学合成的多肽在体外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模型中对HBV-DNA复制、病毒标志物表达的影响,及其细胞毒性强弱,筛选高HBV抑制且低细胞毒性的多肽,探索多肽作为新型HBV抗病毒药物分子的潜力。方法采用传统的甲基丙烯酸聚合物平台设计并合成的7种多肽(KBDT-1、2、3……7,以疏水性及阳离子电亲和力大小为依据),将7种化学合成多肽(10 mg/mL)、拉米夫定(1 mg/mL,阳性对照)、空白溶剂(阴性对照)作用于HepG 2.2.15细胞系,检测化学合成多肽对HBV的抑制作用,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比较各组药物对细胞毒性的强弱。选取HBV抑制作用最强的多肽,设置10、1、0.1 mg/mL浓度梯度,分别处理HepG 2.2.15细胞3、6、9 d后,收集细胞上清液,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病毒DNA拷贝量,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检测HBsAg及HBeAg的变化。结果从7种化学合成多肽中筛选出多肽KBDT-2,RT-PCR结果显示,KBDT-2具有体外抗HBV复制作用,且药物浓度越高,抑制效果越好;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检测显示,KBDT-2对HBV生物学标志物HBsAg及HBeAg有抑制作用;结晶紫染色检测结果显示,KBDT-2对HepG 2.2.15无明显毒性作用。结论KBDT-2具有抑制HBV复制作用,且无明显细胞毒性,可以有效降低HBsAg、HBeAg表达,为探索抗HBV新型药物提供了实验数据支持。
- 王晓芳范学工黄泽炳黄燕陈若婵易盼盼李宁胡兴旺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拉米夫定
- 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研究的若干进展被引量:3
- 2014年
- 乙型肝炎仍是当前危害人民健康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所致的肝硬化、肝衰竭和原发性肝癌。近年来,随着HBV标志物检测技术的迅速发展,学界认识到HBV标志物在乙型肝炎患者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且某些HBV标志物的病理作用被进一步认识。本文对此领域的若干进展作一综述。
- 付沙黄燕范学工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原发性肝癌HBXLHBS
- 原发性肝癌患者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联合基本核心启动子变异的分析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患者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联合基本核心启动子变异情况及与基因型的关系。方法:收集乙型肝病毒感染者血清132份,HBVDNA均阳性,用半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HBV前C及C基因部分片段,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检测前CA1896联合BCPT1762/A1764变异。用S基因PCR-RFLP方法确定HBV基因型。结果: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联合基本核心启动子变异在原发性肝癌组的阳性率为41.18%(14/34),显著高于慢性肝病组的11.22%(11/98)(P<0.01)。前C A1896联合BCP T1762/A1764变异在B基因型检出率与C基因型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联合基本核心启动子变异与原发性肝癌关系密切,与基因型无相关性。
- 刘悦晖丁静娟范学工
-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基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