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丽
- 作品数:44 被引量:163H指数:7
- 供职机构: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一般工业技术化学工程更多>>
- 635nm激光致新西兰兔晶状体氧化损伤效应初步研究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探索波长为635 nm的激光对新西兰兔眼晶状体的氧化损伤效应。方法 1在体激光暴露实验。健康雌性新西兰兔5只,随机取2只兔为空白对照组(4只眼),另3只兔的右眼为暴露组(3只眼),左眼为自身对照组(3只眼);暴露组兔眼以照射功率为20 m W的635 nm激光连续照射2 h/d,每周6 d,共60 d,2个对照组兔眼均不进行激光暴露;实验结束后分离各组晶状体进行透明度检查,采用酶标仪测定晶状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丙二醛(MDA)、水溶性蛋白(WSF)、脲溶性蛋白(USF)的水平,计算WSF占总蛋白百分比(%)。2离体激光暴露实验。健康雌性新西兰兔4只,分离晶状体置于无菌M199培养基孵育后,以左眼为自身对照组(4只眼),右眼为暴露组(4只眼);暴露组晶状体以照射功率为20 m W的635 nm激光照射8 h/d,连续照射5 d;自身对照组晶状体不进行激光暴露。采用酶标仪测定晶状体SOD活力和MDA水平。结果在体激光暴露实验中,暴露组1只晶状体后囊部位出现轻微混浊,Geraldin分级为1级,其余各组晶状体均未发现浑浊现象,Geraldin分级为0级;暴露组、自身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3组晶状体的SOD活力和MDA水平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OD:(1.803±0.542)vs(1.982±0.513)vs(1.247±0.235)mmol/(min·gprot),P>0.05;MDA:(0.078±0.017)vs(0.080±0.005)vs(0.077±0.006)μmol/gprot,P>0.05];3组晶状体WSF、USF的水平和WSF占总蛋白百分比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WSF:(113.31±14.70)vs(118.75±12.91)vs(114.05±14.41)g/L,P>0.05;USF:(3.23±0.22)vs(3.04±0.48)vs(2.52±0.50)g/L,P>0.05;WSF占总蛋白百分比:(97.33±0.30)%vs(97.39±0.25)%vs(97.79±0.70)%,P>0.05]。离体激光暴露实验中,暴露组晶状体SOD活力低于自身对照组[(0.144±0.004)vs(0.172±0.004)mmol/(min·gprot),P<0.05];2组晶状体MD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31±0.002)vs(0.030±0.003)μmol/gprot,P>0.05]。结论 635 nm激光暴露可能会导致晶状体氧化损伤反应,具�
- 严茂胜张骁陈青松王恰张丹英林瀚生郎丽殷霄肖斌徐国勇晏华
- 关键词:新西兰兔晶状体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水溶性蛋白
- 手传振动接触人群血浆中4种血管调节因子与白指关系研究被引量:7
- 2016年
- 目的探讨血浆中4种血管调节因子与手传振动接触人群发生振动性白指(VWF)的相关性,初步探讨其用于筛查VWF的价值。方法采用典型抽样方法,抽取某金属加工厂从事金属打磨抛光作业1年以上的77名男性手传振动作业工人为研究对象。根据主诉VWF情况分为非VWF组(34人)和VWF组(43人)。采集研究对象肘正中静脉血,分离血浆,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内皮素(ET)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 ICAM-1)和5-羟色胺(5-HT)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VWF判断指标,并构建新的多变量模型指标^y,对有关指标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与非VWF组比较,VWF组工人血浆中ET水平下降(P<0.01),TGF-β水平升高(P<0.01);但2组工人血浆中s ICAM-1和5-HT水平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排除年龄、吸烟、饮酒和手部症状等混杂因素后,ET水平与VWF发生呈负相关(P<0.01),TGF-β水平与VWF发生呈正相关(P<0.01);s ICAM-1和5-HT水平均与VWF发生无关联(P>0.05)。采用ET和TGF-β判断VWF的ROC曲线下面积(A_Z)分别为0.787、0.691(P<0.01),灵敏度分别为70.60%和53.49%,特异度分别为79.10%和85.29%;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以ET和TGF-β构建的^y判断VWF的A_Z为0.821(P<0.01),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2.09%和76.47%。ET和TGF-β、^y和ET的A_Z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y的A_Z高于TGF-β(P<0.05)。结论手传振动接触人群血浆中ET和TGF-β水平均与VWF发生有关联,可进一步用于筛查VWF的研究;s ICAM-1和5-HT与VWF的关联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 郎丽林瀚生陈青松肖斌张莹曾繁松
- 关键词:手传振动振动性白指血管调节因子转化生长因子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5-羟色胺
- 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对尘肺病合并结核感染排除筛查作用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探讨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对尘肺病合并结核感染患者的排除筛查及辅助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选择850例尘肺病患者为尘肺组,以218例肺部结核病患者为肺结核组,以50名进行职业健康检查者为对照组。对尘肺组患者分别采用涂片抗酸染色、改良罗氏培养、免疫层析法和T-SPOT.TB检测尘肺合并结核感染情况,并对3组人群采用T-SPOT.TB检测结核感染情况。结果 T-SPOT.TB检测尘肺组患者合并结核阳性率为30.99%,高于其他3种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P<0.01)。肺结核组患者T-SPOT.TB检测结核阳性率(100.00%)均高于对照组(2.00%)和尘肺病组(30.9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相对传统检测方法,T-SPOT.TB对尘肺合并结核感染患者的排除筛查作用更具有临床价值。
- 刘秋英夏丽华宋向荣张爱华郎丽李其峰
- 关键词: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尘肺结核
- 职业性慢性正己烷中毒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19
- 2016年
- 目的收集国内公开发表的涉及职业性慢性正己烷中毒的文献,分析总结正己烷中毒的临床特点,为修订GBZ 84《职业性慢性正己烷中毒的诊断》标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从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和万方中文期刊数据库检索1990—2014年公开发表的职业性慢性正己烷中毒的相关文献,筛选有详细临床资料的文献进行归纳分析。结果 25年间国内公开发表的符合入选标准的研究文献共68篇,共计1 027例中毒患者,均为职业性慢性正己烷中毒患者;男性165例,女性862例,年龄中位数为28.3(13.0~59.0)岁,发病潜伏期以2.0~10.0个月多见。817例(占79.6%)患者有诊断分级记录,诊断为轻、中和重度慢性正己烷中毒分别为418、241和158例。736例(占71.7%)患者相关文献报告了工作场所空气中正己烷水平,其中91.8%(676/736)患者工作场所空气中正己烷水平超过我国职业接触限值(180 mg/m^3)。慢性正己烷中毒以周围神经损害为主,626例(占61.0%)患者属感觉-运动障碍型,256例(占24.9%)患者单纯以运动障碍为主,145例(占14.1%)患者单纯以感觉障碍为主。临床表现主要以四肢远端为重的双侧对称性感觉异常或运动障碍;神经-肌电图改变均表现为神经源性损害,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平行,且病情早期即可显示为神经源性损害。156例(占15.2%)患者采用气相色谱法检测了尿2,5-己二酮水平,检出率为50.6%(70/156)。慢性正己烷中毒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或方法,临床上以促进神经修复的综合治疗方法为主,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效果更显著;954例患者报告治疗效果,治愈率为83.6%(798/954);156例(占15.2%)未治愈患者主要存在神经系统后遗症。结论慢性正己烷中毒主要临床表现为周围神经病,神经-肌电图检查是其最重要的诊断手段;目前以综合治疗法为主,患者预后良好。
- 樊春月陈嘉斌宋燕芹王艳艳程樱郎丽
- 关键词:正己烷慢性中毒周围神经病文献计量学
- 溴鼠灵中毒1例救治体会
- 2021年
- 目的分析1例溴鼠灵中毒的诊断治疗体会。方法对1例不明原因溴鼠灵中毒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因不明原因的出血而就诊,出血症状表现为鼻腔渗血、唾液带血和皮肤瘀斑;血中抗凝血类杀鼠剂检测结果显示溴鼠灵阳性;凝血功能检查结果显示,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和纤维蛋白原等指标均升高。根据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为溴鼠灵中毒。联合使用维生素K1 40 mg/d和冰冻血浆等可快速改善患者出凝血时间,缓解出血症状;但若停用维生素K1,患者出血症状出现反复。患者住院62 d后出院。出院后1个月随访,患者无出血症状,但血中仍可检出溴鼠灵。结论溴鼠灵中毒患者出血症状可出现反复,疗程较长。维生素K1可作为治疗溴鼠灵中毒的首选药物,但使用方法仍需完善。
- 吴奇峰华明梁伟辉郎丽李聪王艳艳张海玲方丹霞
- 关键词:中毒出血凝血功能维生素K1
- 242例新发尘肺病的临床与X线影像特征分析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探讨首次确诊的尘肺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和X线影像特征。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住院的242例尘肺病患者,对其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242例尘肺病患者全为男性,其中壹期尘肺病109例(45.04%),贰期87例(35.95%),叁期46例(19.01%)。发病以矽肺和陶工尘肺病例居多。佛山、中山和惠州三市尘肺病患者占全省总数50%。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43.25±7.39)岁,平均接尘工龄为(9.92±5.27)年;各期尘肺病发病年龄和接尘工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19、2.570,P>0.05)。各期尘肺病的气促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586,P<0.05)。肺通气功能损伤发生率、小气道功能损伤发生率均随尘肺病期别递增而升高(趋势χ2=4.032、5.550,P<0.05),肺通气功能损伤类型以限制性损伤为主(72.09%)。尘肺病合并结核发生率较低(1.65%)。尘肺病X线影像最突出的是存在圆形小阴影(98.76%,239/242)。小阴影形态以q影为主(78.24%,187/239)。小阴影分布以两中肺区(40.19%,461/1147)为最多。大阴影分布以右上肺区(47.95%,35/73)居多,其形态以圆形或椭圆形较为常见。结论广东省新发尘肺病例以矽肺和陶工尘肺病居多。控制尘肺病的重点是佛山、中山和惠州三市的宝石加工、石场和陶瓷制造业。企业应认真做好尘肺病防治工作,特别是设置通风防尘设施和做好职业健康监护工作。
- 张莹梁伟辉郎丽曾子芳樊春月王艳艳
- 关键词:尘肺病小阴影
- 某中小型电池企业员工职业健康教育需求调查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了解中小型企业员工职业健康认知情况与需求,为开展中小型企业职业健康促进模式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广州地区1家中小型电池企业作为试点,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制的健康促进企业项目试点职工调查表进行调查,分析企业员工职业健康认知、职业健康需求等内容。结果接受调:奁的217名员工中,有118人(54.4%)变动工作1次或以上,超过半数(50.7%)每天工作11~12h。27.7%员工不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33.2%员工能正确描述所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大多数(92.1%)员工的职业健康服务需求是:了解职业病危害因素、参加职业健康检查、获得个体卫生防护用品等,但对职业卫生知识需求较低。结论中小型企业员工流动性较大,工作时间长,职业健康认知水平低。应采取综合干预措施,促使职业健康教育实现制度化和常态化,培养员工健康行为,增强员工对职业病危害的自我保护意识。
- 李伟均陈青松丘创逸郎丽谭强郑创亮
- 关键词:职业健康教育职业卫生知识
- 周围血sICAM-1水平与手传振动接触水平和末梢血管损伤程度关联性分析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分析手传振动作业人群周围血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水平与手传振动接触水平和手部末梢循环血管损伤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以广东某运动器材厂的77名手传振动作业工人为接振组,以80名健康男性作为对照组,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中sICAM-1水平;对接振组进行冷水复温试验(CWLT),并对其工作场所手传振动接触水平进行检测以计算累积振动暴露量(CVEL)。结果 接振组sICAM-1水平中位数(M)为323.2(135.2~739.4)μg/L,超过正常参考值上限211.0μg/L者(异常)占85.7%,对照组sICAM-1水平M为105.1(91.3~131.9)μg/L,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接振组sICAM-1水平、异常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控制吸烟、饮酒和年龄等混杂因素后,CVEL、CWLT异常和主诉振动性白指等因素与sICAM-1水平之间无关联(P>0.05)。结论 手传振动作业人群sICAM-1水平升高;sICAM-1可能参与了振动性血管损伤的发病机制,可作为手传振动健康损害效应的监测指标;但sICAM-1水平与手传振动接触水平及手部末梢血管损伤程度的相关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 晏华肖斌陈青松郎丽李文张骁陈奕玲张丹英徐国勇
- 关键词: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手传振动关联性分析
- 635nm激光致新西兰兔晶状体氧化损伤效应的初步研究
- 目的探索635nm激光对眼晶状体的氧化损伤效应,为职业可见激光暴露致眼损伤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动物暴露实验:健康新西兰兔5只,随机分为处理组(3只)和对照组(2只)。处理组3只,其中右眼(3只眼)为暴露组,左眼(3只...
- 严茂胜张骁陈青松王恰林瀚生郎丽张丹英肖斌徐国勇李文晏华
- 关键词:新西兰兔晶状体
- 文献传递
- 38例职业性慢性正己烷中毒的临床及神经-肌电图特点被引量:7
- 2016年
- 目的分析职业性慢性正己烷中毒所致周围神经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38例住院的职业性慢性正己烷中毒病例进行病史采集,神经病学、神经-肌电图、心电图、生化和眼科检查及尿25-己二酮含量检测,并对患者工作时所使用的洗面水正己烷相对百分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患者所使用的洗面水正己烷相对含量为7.0%;发病潜伏期2~58个月,平均(8.5±2.7)个月;临床表现主要是四肢远端为主的对称性感觉异常、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并可伴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神经-肌电图显示不同程度的神经源性损害改变;尿中均可检出25-己二酮,浓度为0.15~6.52 mg/L,不同中毒程度患者间尿25-己二酮水平的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采用促进神经修复为主的综合治疗。3例(7.89%)患者遗留有双手或小腿肌肉轻度萎缩,其余临床基本康复。结论慢性正己烷中毒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周围神经病变;神经-肌电图检查是周围神经病的早期、重要的诊断手段;尿25-己二酮是正己烷中毒接触指标,但不能用作诊断分级指标;临床以综合治疗为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鼠神经生长因子(NGF)肌注促进周围神经恢复较有效及安全;患者预后良好。
- 樊春月黄汉林陈嘉斌王艳艳郎丽张莹
- 关键词:慢性正己烷中毒周围神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