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凌天佑

作品数:60 被引量:130H指数:6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6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4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8篇消融
  • 19篇心房
  • 19篇房颤
  • 18篇心房颤动
  • 18篇球囊
  • 17篇冷冻
  • 16篇心律
  • 14篇心律失常
  • 14篇心脏
  • 14篇起搏
  • 13篇心室
  • 13篇消融治疗
  • 13篇静脉
  • 12篇心血管
  • 12篇心血管病
  • 12篇心血管病学
  • 12篇血管
  • 12篇阵发
  • 12篇阵发性
  • 10篇心脏再同步

机构

  • 56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交通大学
  • 1篇上海市普陀区...
  • 1篇太和县人民医...
  • 1篇上海市普陀区...

作者

  • 60篇凌天佑
  • 57篇吴立群
  • 34篇张凝
  • 33篇金奇
  • 30篇潘文麒
  • 22篇林长坚
  • 17篇罗庆志
  • 13篇陈康
  • 12篇顾刚
  • 10篇沈永初
  • 10篇谢玉才
  • 6篇胡文瑛
  • 6篇吴琼
  • 6篇柳韶华
  • 6篇王义龙
  • 4篇周建
  • 4篇庞旸
  • 4篇沈卫峰
  • 4篇任淑静
  • 3篇苏侃

传媒

  • 21篇中华心律失常...
  • 12篇中国心脏起搏...
  • 5篇内科理论与实...
  • 2篇诊断学理论与...
  • 2篇国际心血管病...
  • 1篇康复
  • 1篇中华超声影像...
  • 1篇上海医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第三届中国心...
  • 1篇中华医学会心...

年份

  • 3篇2024
  • 3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11篇2016
  • 3篇2015
  • 9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8篇2011
  • 2篇2010
  • 4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6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急性保护作用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 探讨静脉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对家兔缺血再灌注心肌是否有急性保护作用,既能否增加心肌保护性蛋白磷酸化-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 phosphorylation-Akt,p-Akt)的表达及是否具有抑制室性心律失常作用.方法 14只家兔随机平均分为2组(G-CSF组和对照组,n=7).所有家兔均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30min,再灌注4 h(G-CSF组再灌注同时静脉泵G-CSF 10 μg/kg维持30 min,对照组静脉用生理盐水10 mL/kg维持30 min).利用60道袜套状电极进行双心室整体心外膜电生理标测.两组分别于基础状态下,缺血时及再灌注4h后通过程序性电刺激诱发心室颤动(VF),并测定除颤阈值(defibrillation threshold,DFT).通过快速傅里叶转换技术测定每个标测电极的VF激动频率.应用Curtis-Walker评分系统评价两组再灌注4h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ELISA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浓度,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测定缺血区心肌p-Akt的表达水平.结果 所有家兔均可通过程序性电刺激诱发出稳定VF.与对照组相比,G-CSF显著降低了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分数[(6.3±1.5)对(2.3±2.6),P=0.038].两组间基础状态下、缺血及再灌注时DFT及VF激动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再灌注4h后VF激动频率较基础状态及缺血时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CSF不增加血清TNF-α及IL-10的浓度,但可增加缺血区心肌P-Akt的表达.结论 静脉用G-CSF未改变VF激动频率及缺血再灌注DFT,但是G-CSF通过增加缺血区心肌组织中p-Akt的表达可减少心肌损伤,减少再灌注心律失常.研究结果提示静脉使用G-CSF对缺血再灌注心肌具有一定的急性保护作用.
任淑静金奇周建林长坚庞旸张凝凌天佑顾刚沈永初陈颖陆林吴立群
关键词:缺血再灌注再灌注心律失常心室颤动除颤阈值
心房颤动消融术后复发相关问题的认识现状
2018年
心房颤动(AF)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在过去的十年中,导管消融已经成为症状性AF的标准疗法。无论短期还是长期随访,导管消融治疗AF的疗效显著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同时,有荟萃分析显示,AF消融术成功率为49%-86%,成功率因随访时间及患者基线特征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
叶佳雯张凝金奇凌天佑吴立群
关键词: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复发消融
冷冻球囊消融治疗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二例被引量:2
2014年
2例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男女各1例,年龄分别为80、79岁。左房直径均为41 mm。采用冷冻球囊隔离肺静脉消融治疗房颤,手术顺利,1.5 h完成手术,患者耐受性良好,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1个月,无房颤复发。
林长坚凌天佑张凝潘文麒吴立群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肺静脉隔离
阵发性心房颤动冷冻球囊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AF)冷冻球囊消融术(CBA)后复发的预测因素。方法107例接受CBA治疗的阵发性AF患者,随访CBA术后早期(3个月内)AF复发和晚期(3个月后)AF复发的情况并分析复发的预测因素。结果24例(22.4%)在术后早期复发AF。多因素分析显示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尿酸(SUA)是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预测指标。随访(10.32±3.54)个月,19例(17.8%)在术后晚期复发AF,其中18例为早期复发患者。多因素分析显示sUA是晚期AF复发的独立预测指标(OR:1.058;95%CI1.010~1.109,P〈0.017)。结论SUA和早期AF复发可作为CBA术后晚期AF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
胡文瑛张凝凌天佑潘文麒金奇吴立群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心房颤动冷冻消融房颤复发高敏C反应蛋白
一种具有消融记录和球囊定位功能的冷冻消融装置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具有消融记录和球囊定位功能的冷冻消融装置,包括内导管、外导管、球囊以及位于内导管与外导管之间的制冷剂供应管;所述制冷剂供应管包括输送管以及连接在输送管端部的喷气头;所述喷气头通过连通管连接有记录管,所述记...
吴立群凌天佑
一种具有封堵感知功能的冷冻球囊消融系统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具有封堵感知功能的冷冻球囊消融系统,包括内导管、外导管、内层球囊、外层球囊以及多个位于内层球囊外表面的感知单元;所述内层球囊的前端和外层球囊的前端均与所述内导管的前端连接,所述内层球囊的后端和外层球囊的后...
凌天佑吴立群
心脏再同步治疗与室性心律失常:诱发还是抑制
2011年
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GRT)是近年来慢性心力衰竭非药物治疗中的重要进展.一系列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显示,CRT可明显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并改善症状,减少住院率,提高生活质量[1-3].但是,CRT与窒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及其机制仍未明确.
凌天佑吴立群
关键词:心脏再同步治疗室性心律失常随机对照研究慢性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患者非药物治疗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急性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静脉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家兔缺血再灌注心肌是否有急性保护作用,既能否增加心肌保护性蛋白磷酸化-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p-Akt)的表达及是否具有抑制室性心律失常作用。方法14只家兔随机平均分为2...
任淑静金奇周建林长坚庞旸张凝凌天佑顾刚沈永初陈颖陆林吴立群
文献传递
利用多导体表心电图术中实时优化双心室起搏间期对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治疗效果的作用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经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时,优化双心室起搏间期(vv)有利于提升心室激动同步性,改善左心室功能。本研究采用实时多导记录仪分析体表心电图,植入CRT术中对VV问期进行实时优化,并通过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来评价其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因慢性心衰植入CRT患者84例,分为优化组(37例)和非优化组(47例)。其中,优化组患者使用多导记录仪实时测量(纸速为100mm/s,精确度为2ms)体表心电图,测量不同VV间期的QRS时限,取QRS波最窄的VV间期行双心室起搏。非优化组患者未行CRT植入术中vv间期优化。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急性期(术后1周)及术后1年的超声心动图参数,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结果与术前相比,优化组和非优化组在术后急性期测定的超声心动图参数未见显著变化。以术后1年时LVEF提高≥0.10为标准,优化组的应答率明显高于非优化组(0.76对0.53,P=0.034),优化组术后1年时的LVEDD、LVESD、LVEDV、LVESV均显著减小(P〈0.05);而非优化组术后1年时的心脏结构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利用多导记录仪实时分析CRT术中体表12导联QRS时限,优化VV间期的方法操作简易、有效,VV间期优化可以提高心衰患者CRT应答率,同时显著改善心衰患者解剖重构。
韩岩新金奇张凝罗庆志王义龙黄尚玮卫越林长坚凌天佑潘文麒吴立群谢玉才
关键词:心脏再同步治疗
不同次数心室颤动后肿瘤坏死因子α和脑钠肽的变化与除颤阈值的相关性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犬单次短时间心室颤动(SDVF)和多次SDVFs后体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脑钠肽(BNP)的变化及其与除颤阈值(DFT)的关系。方法将144道(12×12,间距2 mm)自制电极片缝至比格犬(n=7)左室前侧壁,用于心外膜刺激和电生理标测。通过心外膜电极行30次快速脉冲(30 Hz)刺激诱发心室颤动(VF)。经颈内静脉置入除颤电极,每次VF持续20 s后给予除颤,用能量递增、递减方法测定DFT。分别于基础状态下,开胸后30 min,第一次SDVF后5 min和多次SDVFs后留取动脉血。ELISA法测定血浆TNF-α及BNP的浓度。评估VF后TNF-α和BNP短时间内的变化,以及与DFT的关系。结果基础状态与开胸后TNF-α和BNP浓度无差异。与基础状态相比,第一次SDVF后血中BNP(78±12.2μg/L vs 90±4.3μg/L,P=0.031)及TNF-α(547±104 ng/L vs 661±151 ng/L,P=0.036)浓度显著降低。多次SDVFs(3.43±0.73次)后,BNP及TNF-α水平有升高趋势,但与基础状态、单次SDVF后相比均无差异。DFT前血浆BNP水平与DFT呈正相关(r=0.76,P=0.046)。结论单次SDVF后,血浆TNF-α及BNP浓度降低,多次SDVFs后两者浓度无明显变化。DFT前BNP水平与DFT呈正相关,提示心功能受损可能导致DFT升高。
任淑静金奇张凝凌天佑庞旸林长坚周建陈颖顾刚沈永初吴立群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心室颤动脑钠肽肿瘤坏死因子-Α除颤阈值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