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立新

作品数:132 被引量:731H指数:14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经费资助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2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28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7篇蛋白
  • 41篇胰岛素样
  • 41篇胰岛素样生长...
  • 41篇胰岛素样生长...
  • 41篇结合蛋白
  • 38篇细胞
  • 36篇纤维化
  • 35篇肝纤维化
  • 20篇相关蛋白
  • 19篇转化生长因子
  • 19篇化生
  • 17篇生长因子Β
  • 17篇转化生长因子...
  • 16篇META分析
  • 15篇星状细胞
  • 15篇肝星状细胞
  • 14篇鼠肝
  • 13篇蛋白质
  • 13篇胰岛素样生长...
  • 13篇内毒

机构

  • 109篇山西医科大学...
  • 52篇山西医科大学
  • 3篇同济医科大学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教育部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内蒙古医学院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太原市中心医...
  • 1篇山西省人民医...

作者

  • 131篇刘立新
  • 31篇张海燕
  • 25篇张骞骞
  • 24篇郭晓红
  • 19篇韩德五
  • 6篇杜永成
  • 5篇郭亚荣
  • 4篇石永强
  • 4篇王迪浔
  • 4篇田小霞
  • 4篇吕婷婷
  • 4篇管宇
  • 4篇郭钰
  • 4篇刘毅
  • 3篇蒋毅
  • 3篇张东梅
  • 3篇许建英
  • 3篇哈斯朝鲁
  • 3篇许瑞龄
  • 3篇徐钧

传媒

  • 32篇中华消化病与...
  • 15篇山西医科大学...
  • 13篇中国病理生理...
  • 13篇中国药物与临...
  • 7篇临床肝胆病杂...
  • 5篇中华肝脏病杂...
  • 3篇胃肠病学和肝...
  • 3篇中华临床医师...
  • 3篇中华消化外科...
  • 2篇山西医药杂志
  • 2篇中国微循环
  • 1篇中华肝胆外科...
  • 1篇临床荟萃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国外医学(呼...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儿科杂志

年份

  • 4篇2024
  • 6篇2023
  • 5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6篇2018
  • 7篇2017
  • 6篇2016
  • 4篇2015
  • 3篇2014
  • 6篇2013
  • 9篇2012
  • 8篇2011
  • 6篇2010
  • 11篇2009
  • 7篇2008
  • 10篇2007
  • 6篇2006
  • 1篇2005
1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IGFBPrP1与硫代乙酰胺对小鼠肝组织的影响及其机制
2010年
目的:通过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相关蛋白1(IGFBPrP1)与硫代乙酰胺(TAA)对小鼠肝组织影响的研究,明确IGFBPrP1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清洁级C57BL/6野生型小鼠32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重组小鼠IGFBPrP1(rmIGFBPrP1)4周组、TAA2周组及TAA4周组,每组8只。取肝组织行HE、苦味酸-天狼星红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blotting检测。结果:rmIGFBPrP14周组肝细胞广泛脂肪变性,TAA2周组出现纤维组织增生,TAA4周组病理改变较TAA2周组严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rmIGFBPrP14周组、TAA2周组和TAA4周组IGFBPrP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3、p-Smad2/3、Ⅲ型胶原(ColⅢ)、I型胶原(ColⅠ)、纤维连接蛋白(FN)的表达增高(P<0.05)。rmIGFBPrP14周组IGFBPrP1、ColⅠ和FN的表达与TAA2周组无显著差异。结论:IGFBPrP1在TAA诱导的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可作为独立致病因子引起小鼠肝组织中细胞外基质生成增多,且该作用是通过TGF-β1/Smad3信号通路来实现的。
栗素芳刘立新张海燕
关键词:硫代乙酰胺细胞外基质转化生长因子Β
药物性肝损害发生机制与诊治进展被引量:19
2007年
李珏刘立新
关键词:药物性肝损害病理学
自身免疫性肝炎相关肝细胞癌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2年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相关肝细胞癌(HCC)是指在长期AIH的基础上发生的HCC,其发病率较低(0~6%)。高龄、男性、糖尿病、酒精使用、AIH反复复发与持续ALT异常、免疫抑制治疗和治疗失败及长期肝硬化状态等可能是AIH患者发生HCC的危险因素。肝硬化是AIH发生HCC的重要阶段。AIH进展到肝硬化后,HCC发病率显著升高。目前国内外关于AIH发生HCC的机制鲜有报道,可能与肝硬化诱导下特异性分子生物学特征(染色体、端粒、基因等)的改变、细胞死亡-炎症-癌症途径及肠道微生态紊乱等有关。及时识别AIH可能发展为HCC的高危人群并加强干预、随访和监测非常重要。
郭文沛张海燕刘立新
关键词:肝硬化
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观察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探讨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胰腺炎(SAP)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1-01~2003-12和2004-01~2007-04收治的SAP患者22例和21例。前者为对照组,后者为治疗组。两组均在治疗上给予监护,禁饮食,持续有效地胃肠减压,抑酸,应用生长抑素,抗生素及纠正电解质,酸碱平衡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处理的基础上给予早期使用氟美松5mg/d,连续3-5d后停药。观察腹痛腹胀缓解时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改善时间,并发症例数,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治疗组的腹痛腹胀缓解时间,SIRS改善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性降低(P<0.05),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也较对照组有显著性降低(P<0.05)。结论在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过程中早期、小剂量、短程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价格低廉,副作用小,可明显改善病情,缩短病程降低治疗费用,临床上值得尝试。
杨昕刘立新
关键词:胰腺炎急性坏死性糖皮质激素
肝星状细胞活化对IGFBP2、IGFBP6、IGFBP7(rP1)表达影响的研究
张骞骞刘立新
实验性急性肝衰竭时门脉高压发生机制的研究被引量:3
1999年
目的:阐明急性肝衰竭时门脉高压的发生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和肝内微循环障碍的关系。方法:动态观察皮下注射硫代乙酰胺大鼠门脉血流动力学、血浆内毒素、内皮素-1、肿瘤坏死因子-α及台盼蓝肝脏原位灌流等。结果:随着给注射时间的延长,血浆内毒素水平、ALT和LDH明显升高,血浆及肝组织TNF-α和ET-1显著增多,台盼蓝灌流时间明显延长。肝组织可见肝窦直径显著变窄,肝细胞肿胀变性坏死使肝窦被挤压。结论: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及其引发的肝微循环障碍在急性门脉高压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刘立新韩德五许瑞龄马学惠赵元昌
关键词:内毒素肝功能衰竭门脉高压症发病机制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rP1)与肝纤维化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IGFBP-7)又命名为IGFBP-rP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相关蛋白-1)或Mac25/TAF/PSF,是第一个被证明功能与IGFBP相关的蛋白。属于IGFBP超家族中的一员。但与其它...
刘立新
关键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肝纤维化
文献传递
肠道菌群与胆石症病因的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22年
胆石症是最常见的胆道外科疾病,临床症状主要取决于结石的部位、胆道梗阻、胆道感染等因素,具体可表现为腹痛、发热、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膳食结构的改变,其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目前虽然诊断及治疗技术已相对成熟,但胆道结石形成的具体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代谢综合征相关疾病可能与胆石症的形成与发展存在密切关系。肠道菌群失调可能会引起代谢变化,导致代谢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胆石症的发生与肠道微生态失衡存在密切的关系,但有关肠道微生态失衡与胆石症发生的关系研究相对较少,其作用机制也不甚清楚。笔者综述肠道菌群在胆石症形成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
程檬牛志强陈宗坤张海洋霍晨达刘立新魏志刚莱智勇徐钧
关键词:胆石症
水林佳对硫代乙酰胺所致的比格犬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及对Smad3信号通路的影响被引量:1
2015年
不断增加的基质是活化的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导致肝纤维化的最直接途径,其导致肝脏瘢痕形成,最终形成肝硬化甚至肝癌,危害人类健康。目前研究表明抑制HSC活化,减少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生成,可以逆转肝纤维化[1]。水林佳是经典的肝损伤修复药,其主要成分水飞蓟宾有很强的清除氧自由基和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的作用,提高肝脏的解毒能力,
王贞贞张海燕刘立新
关键词:肝纤维化水林佳SMAD3硫代乙酰胺比格犬脂质过氧化反应
丹参酮ⅡA对小鼠肝纤维化的干预作用被引量:38
2009年
目的通过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IGFBP7)、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3信号通路在丹参酮ⅡA作用的肝纤维化小鼠肝组织中的作用,探讨丹参酮ⅡA护肝作用的新机制。方法腹腔注射硫代乙酰胺(TAA)制备肝纤维化模型。将36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4周模型组、4周预防组、6周模型组、3周治疗组。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和乳酸脱氢酶(LDH)活力,进行HE和Masson染色观察肝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Ⅰ型胶原(collagenⅠ)、纤维粘连蛋白(FN)、TGF-β1、Smad3和IGFBP7的表达;用TUNEL方法检测肝细胞凋亡;Westernblot检测肝组织FN、Smad3和IGFBP7的含量。结果分别与4周和6周模型组比较,4周预防组和3周治疗组血清ALT、LDH含量明显降低,肝组织损伤显著改善,肝细胞凋亡指数降低;肝组织α-SMA、collagenⅠ、FN、TGF-β1、Smad3和IGFBP7的表达亦明显减少;肝组织FN、IGFBP7和Smad3含量减少,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酮ⅡA具有改善肝功能、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减少细胞外基质(ECM)生成、保护肝细胞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阻止TGF-β1/Smad3信号通路,降低肝组织IGFBP7的表达有关。
孙瑞芳刘立新张海燕张骞骞
关键词:肝纤维化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3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