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单泓

作品数:87 被引量:197H指数:9
供职机构: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河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国家教育部“211”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1篇期刊文章
  • 24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9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5篇红细胞
  • 22篇干细胞
  • 20篇细胞
  • 13篇悬浮红细胞
  • 12篇血小板
  • 10篇输血
  • 10篇间充质干细胞
  • 10篇充质干细胞
  • 9篇输注
  • 9篇脐血
  • 8篇浓缩血小板
  • 8篇静脉
  • 8篇白细胞
  • 7篇血液
  • 7篇分化
  • 6篇血浆
  • 6篇造血
  • 6篇造血干
  • 6篇外周
  • 6篇静脉输注

机构

  • 86篇河南省红十字...
  • 10篇郑州大学第一...
  • 7篇郑州市第二人...
  • 6篇郑州大学
  • 3篇河南省人民医...
  • 1篇河南大学
  • 1篇郑州大学第三...
  • 1篇深圳市北科生...

作者

  • 87篇单泓
  • 50篇李建斌
  • 42篇别立莉
  • 41篇王姣杰
  • 25篇刘敏
  • 17篇安慧娟
  • 15篇韩小改
  • 12篇段艳丽
  • 10篇张雷
  • 10篇焦红亮
  • 10篇赵林娜
  • 9篇戚正
  • 8篇刘英
  • 8篇张玉红
  • 7篇满勇
  • 7篇张晓丽
  • 6篇张晓莉
  • 4篇马冀
  • 3篇杨波
  • 3篇关方霞

传媒

  • 14篇中国输血杂志
  • 9篇中国组织工程...
  • 6篇中国输血协会...
  • 4篇河南医学研究
  • 4篇中国现代医生
  • 3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职业与健康
  • 2篇临床输血与检...
  • 2篇医药论坛杂志
  • 2篇实验与检验医...
  • 2篇第十六届中南...
  • 1篇经济师
  • 1篇安徽医学
  • 1篇北京医学
  • 1篇实用儿科临床...
  • 1篇临床医学
  • 1篇河南职工医学...
  • 1篇实用医技杂志
  • 1篇河南预防医学...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6篇2020
  • 8篇2019
  • 11篇2018
  • 3篇2017
  • 4篇2016
  • 5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 14篇2012
  • 2篇2011
  • 7篇2010
  • 4篇2009
  • 6篇2008
  • 6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8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人脐血间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诱导因素被引量:2
2008年
背景:研究证明脐血间质干细胞可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要同时保证脐血间质干细胞的扩增能力与分化潜能,其培养和诱导分化条件的优化显得尤为重要。目的:分析筛选人脐血间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体外诱导分化过程的影响因素。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实验,于2006—08/2007-05在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血液成分应用研究所完成。材料:脐血来自郑州市妇幼保健院正常足月分娩的胎儿,平均采血量95mL。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购自Sigma公司;分离细胞所用的四联袋为山东威高集团公司产品。方法:取采集6h内的脐血,采用四联袋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以5×10^9L^-1接种于DMEM/F12培养基中。①细胞因子实验:单独细胞因子组加入20μg/LB27、10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细胞因子联合组在此基础上加入5μg/L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②红细胞混入量实验:裂解组加入红细胞裂解液1mL,裂解后红细胞混入量为(0.44±0.13)×10^8/份;少红细胞组红细胞混入量为(0.51±0.21)×10^8/份,多红细胞组红细胞混入量为(2.65±1.28^)×108/份。③首次换液时间实验:分别于接种后48h、7d首次换液。④诱导分化:将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共诱导7d的细胞爬片进行巢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主要观察指标:观察不同因素对脐血间质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检测诱导分化后神经干细胞巢蛋白的表达。结果:培养7d后,表皮生长因子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诱导促细胞增殖的效果优于单独应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t=2.880,P〈0.05):红细胞裂解液组、多红细胞组贴壁细胞数明显低于少红细胞组(t=-7.332~7.550,P〈0.05),即混入的红细胞总量不大于10^8/份对细
赵林娜李建斌单泓段艳丽焦红亮宁晓琳马会娟杨朋辉龚桂玲
关键词:脐血间质干细胞神经元样细胞诱导分化
两种状态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对比研究被引量:4
2018年
背景: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缺血缺氧引起的神经细胞损伤具有修复作用,而原代分离的和经过诱导分化的细胞,何种状态的治疗效果好未有定论。目的:比较原代分离的和经过培养诱导分化的2种状态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脑梗死模型治疗效果。方法:(1)取足月分娩的胎儿脐血,经四联袋梯度密度离心法分离脐血间充质干细胞;(2)通过含有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的培养基诱导分化脐血间充质干细胞;(3)将60只大鼠随机等分为4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原代细胞治疗组及诱导分化细胞治疗组,后3组建立脑梗死模型。原代细胞治疗组及诱导分化细胞治疗组分别在造模后7 d通过尾静脉注射原代分离的和经过培养诱导分化的2种状态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结果与结论:移植原代分离的和经过培养诱导分化的2种状态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脑梗死模型大鼠平衡、行走、空间定位和学习记忆能力得到明显改善,且其中与原代分离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大鼠相比,经诱导分化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大鼠脑梗死体积接近,脑组织病理损伤改善更为明显,脑组织中CD34、Ki-67阳性细胞数量较高,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数量较低,脑组织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β表达减少,而白细胞介素6表达水平接近。说明经过培养诱导分化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脑梗死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的治疗效果更佳。
韩小改李建斌单泓别立莉王娇杰刘英戚正
关键词:脐血干细胞移植
人脐血间质干细胞静脉输注治疗酒精性股骨头坏死被引量:14
2007年
目的:评价静脉输注人脐血间质干细胞治疗酒精性股骨头坏死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①实验对象:选取2005-11/2006-09在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外一科住院和门诊收治的双侧酒精性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患者13例(共26髋),Ⅱ期6例12髋,Ⅲ期4例8髋,Ⅳ期3例6髋,平均年龄38.5岁,均有酗酒史,4例合并激素应用史。实验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13例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新生儿脐血由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提供,产妇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②实验方法:以无菌塑料采血袋密闭式采集足月新生儿脐带血80~140mL,22℃下1500r/min离心30min。通过手背浅静脉将分离获得的人脐血间质干细胞输注入股骨头坏死患者体内,细胞数≥1×108/份,2份/次,间隔4d后再次输注,共3次,此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2~3个月。每个疗程结束后嘱其进行功能锻炼,以游泳为主。③实验评估:细胞移植结束后2,4,6个月,观察患者髋关节疼痛程度、疼痛性质及疼痛时间变化、髋关节外展与内旋功能变化、行走距离及步态变化;细胞移植后6个月,观察X线图像变化、股骨头形态学变化;观察细胞移植过程中及移植后的不良反应。结果:13例患者均完成细胞移植后6个月随访。①患者临床症状改善:13例患者髋关节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或消失,有效率100%;髋关节外展与内旋功能改善12例(92%);行走距离及步态变化改善12例(92%),生活质量明显提高。②细胞移植后6个月X线变化:13例患者中,8例可见不同程度的股骨头坏死区骨质密度的改变,坏死区有吸收、缩小,股骨头形态变圆滑规整,4例股骨头形态恢复正常,另外1例无变化。未出现股骨头坏死较术前加重的患者。③细胞移植后6个月股骨头形态学变化:13例患者中,7髋(7/26,26.92%)股骨头恢复正常,15髋(15/26,57.69%)股骨头坏死区缩小,4髋(4/26,15.38%)无变化。�
满勇李建斌马冀单泓
关键词:酒精性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手背浅静脉脐血间质干细胞
少白细胞混合血小板的制备及临床观察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少白细胞混合血小板(LDPPCs)的制备方法及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利用富血小板血浆法制备出浓缩血小板(PCs)后,将7人份PCs混合,离心洗涤清除袋底的白细胞、红细胞以及血浆,然后加入其中1人份的新鲜血浆200ml悬浮即为LDPPCs。用血小板的MPV、P-LCR、计数、pH和白细胞、红细胞残余量、血小板活化试验、黏附试验等指标来评价血小板洗涤前后的质量变化。随机选择临床内科需要输注血小板的32名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每次输注1个治疗量(血小板数≥2.5×1011)少白细胞混合血小板,对照组每次输注1个治疗量(血小板数≥2.5×1011)单采血小板,检测输前、输后患者24h血小板计数,并计算血小板校正增加值(CCI)及血小板回收率。结果:洗涤混合前、后及保存72h的MPV、P-LCR、白细胞、红细胞残余量、pH值分别为(8.10±0.12)、(7.20±0.18)、(7.30±0.21)fl,(0.158±0.011)%、(0.146±0.031)%、(0.148±0.024)%,(598.76±803.24)×106、(46.69±60.17)×106、(46.69±60.17)×106,(69.64±49.34)×109、(1.25±1.16)×109、(1.25±1.16)×109,(7.08±0.23)、(6.93±0.39)、(6.93±0.17)。PCs和LDPPCs的PAC-1、黏附率分别为(2.85±0.42)%、(7.65±0.73)%,(4.65±0.34)%、(4.68±0.51)%。LDPPCs、单采血小板临床输注24h后CCI分别为(10.56±5.09)、(12.13±8.82)。洗涤前后P-LCR、pH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PV、白细胞、红细胞残余量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此方法制备的LDPPCs的各项质量指标符合国家标准,临床输注是安全的,疗效是确切的,未观察不良反应,可以作为单采血小板的有益补充。
李建斌张晓莉单泓段艳丽张茵
关键词:富血小板血浆白细胞过滤
乳糜血制备洗涤红细胞的质量观察
目的 比较乳糜血与正常悬浮红细胞制备的洗涤红细胞的质量。方法 选取中、重度乳糜全血制备的悬浮红细胞作实验组,同期正常全血制备的悬浮红细胞作为对照组,手工制备洗涤红细胞,检测两组洗涤红细胞的质量。结果 两组悬浮红细胞制备出...
安慧娟单泓别立莉王姣杰
关键词:乳糜血洗涤红细胞悬浮红细胞
病毒灭活对血浆成分的影响及临床观察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分析MB法血浆病毒灭活过程对血液成分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30份采血后6h内400ml全血制备的新鲜血浆称重留样,然后与MB病毒灭活过滤器无菌连接,MB的终浓度在0.9~1.3μmol/L左右。将加入MB的血浆置入4℃病毒灭活箱的搁架上,摆动频率60次/分,利用32000~38000Lx光照强度的可见光4℃照射35min,将光照后的血浆通过病毒灭活过滤器滤除MB和残余白细胞,混匀后留样10ml,立即置于-80℃冰箱冻存。检测照射前后样品的血浆量、MB浓度、FⅧ:C、FⅤ:C、VWF、Fib含量的变化。结果血浆病毒灭活后血浆容量、FⅧ:C、FⅤ:C、VWF、Fib的回收率分别为(97.29±2.03)%、(81.43±11.15)%、(80.12±14.03)%、(92.48±8.35)%、(82.86±19.13)%,MB去除率(77.88±8.21)%。结论利用MB法灭活血浆病毒对血浆成分有一定影响,但血浆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可以满足临床安全输血的需求。
李建斌单泓王姣杰
关键词:亚甲蓝病毒灭活血浆血液安全
汇集浓缩血小板的制备及评价
目的本研究旨在改进手工制备浓缩血小板方法,提高血小板制备质量。方法在白膜法的基础上,延长血小板解聚时间,汇集多人份白膜层,第2次离心时采用二元无聚梯度离心原理,收集血小板。结果 7份按本法制备的汇集浓缩血小板(10 U/...
戚正单泓别立莉
文献传递
少白细胞混合血小板的制备及临床应用安全性的研究
邢培清李建斌苑新单泓李伟华张晓丽赵林娜张雷段艳丽
该课题研究的LDPPCs是一种由14u PCs混合后经洗涤过滤,去除了其中12u血小板中的血浆和所有需要混合的血小板产品中的白细胞、红细胞,最后由其中单一人份血浆悬浮的血小板产品。该产品可以避免因残留的白细胞与血小板竞争...
关键词:
关键词:血小板
γ射线辐照对血小板CD62p表达率的影响
2010年
目的探讨γ射线辐照对单采血小板活化及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将30袋单采血小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辐照组,分别测定保存前及保存第1、3、5天时血小板活化标志物CD62P的表达率;观察两种血小板输注后出血改善情况及血小板计数的变化情况。结果辐照组与对照组相比,保存前及保存第1、3天时CD62P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保存至第5天时,辐照组CD62P的表达较对照组低(P<0.05);临床输注后,出血情况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两组患者输注血小板后其回收率无明显差异。结论γ射线辐照对单采血小板活化及输注效果均无明显影响,可以达到与输注未经辐照的等量血小板同样的疗效。
刘英王姣杰李建斌单泓
关键词:血小板辐照活化
人AB血浆培养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向成熟红细胞分化的可行性研究
2022年
目的探讨人AB血浆培养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HSCs/HPCs)向成熟红细胞分化的可行性。方法将外周血HSCs/HPCs分别在添加5%胎牛血清(FBS)(FBS组)、3%FBS+2%人AB血浆(FBS+AB血浆组)和8%人AB血浆(AB血浆组)中的培养条件下诱导分化为成熟红细胞,按照1×10;/mL密度接种在24孔培养板中,2 mL/孔,观察3种培养条件下细胞生长增殖曲线和细胞形态学(细胞涂片,May-Giemsa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细胞核变化)变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红系终末分化标志分子糖化血红蛋白A(GPA)、带3蛋白(Band3)和整合素α4(α4-integrin)表达情况,以及红系晚期细胞脱核情况;比较3种培养条件对外周血HSCs/HPCs向成熟红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 AB血浆组、FBS组、FBS+AB血浆组的细胞生长增殖倍数分别为2 573±116 vs 2 514±246 vs 2 539±119(P>0.05);3组细胞形态学变化相似:随着培养时间延长,HSCs/HPCs从原幼红细胞向嗜碱性幼红细胞、多染幼红细胞、正染幼红细胞分化,至21 d时,几乎全部分化为脱核的红细胞;流式检测红系终末分化及脱核:血型糖蛋白A(GPA)表达及脱核率(%)分别为97.17±1.91 vs 94.95±1.61 vs 96.15±1.38、85.1±3.26 vs 86.93±5.96 vs 86.5±3.36(P>0.05).结论人AB血浆体外培养外周HSCs/HPCs向成熟红细胞分化实验达到了与胎牛血清培养相似的结果。
王姣杰单泓安慧娟刘敏别立莉韩小改李建斌
关键词:胎牛血清成熟细胞诱导分化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