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何锦
- 作品数:5 被引量:18H指数:3
-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颈动脉超声造影及血浆T淋巴细胞亚群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造影及血浆T淋巴细胞亚群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冠心病患者220例分为ACS组130例和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组90例,同期住院非冠心病患者50例为对照组。3组均行颈动脉超声造影,采用声学定量分析软件分析颈动脉斑块数目、斑块类型、斑块新生微血管等级评分、斑块峰值强度(peak intensity,PI)、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增强密度(density echo,DE)等指标,采用ELISA法检测3组血浆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CD8^+T细胞表达水平,计算CD4^+/CD8^+。结果 ACS组和SAP组血浆CD3^+T淋巴细胞[(56.32±9.87)%、(54.33±10.08)%]、CD4^+T淋巴细胞[(36.44±8.12)%、(33.54±7.91)%]及CD4^+/CD8^+(1.84±0.65、1.25±0.57)均高于对照组[(50.37±9.36)%、(28.29±7.23)%、0.97±0.45],且ACS组高于SAP组(P<0.05),CD8^+T淋巴细胞[(20.81±6.92)%、(22.76±6.85)%]均低于对照组[(25.38±6.41)%],且ACS组低于SAP组(P<0.05);ACS组、SAP组颈动脉软斑比率(55.18%、37.08%)、PI[(0.75±0.09)、(0.58±0.07)cm]、DE[(3.47±0.71)、(2.69±0.65)db/cm2]、斑块新生微血管等级评分[(3.42±0.84)、(1.98±0.67)分]均高于对照组[13.89%、(0.26±0.05)cm、(1.78±0.52)db/cm2、(0.88±0.32)分],且ACS组高于SAP组(P<0.05),TTP[(17.04±2.98)、(18.75±3.52)s]均较对照组[(20.57±3.19)s]短,且ACS组短于SAP组(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造影及T淋巴细胞亚群有助于发现ACS患者颈动脉内斑块的不稳定状态。
- 吕何锦刘震李韶南吴戴红欧文才陈平安雷晓明
- 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冠心病T淋巴细胞亚群
- 颈动脉斑块形成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被引量:7
- 2013年
- 目的:以24h动态血压研究有心脑血管疾病高危因素患者的血压变异性(BPV)与颈动脉斑块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住我院查颈彩超及24h动态血压的患者102例,分为有斑块组(68例)及无斑块组(34例)。以单因素及多因素方法分析平均血压、脉压差(PPD)及BPV等动态血压参数及其他常见危险因素与颈动脉斑块形成之间的关系。结果:有斑块组患者的年龄(t=5.302,P=0.000)、24h收缩压的变异性(BPVSBP)(t=3.664,P=0.000)、PPD(t=4.503,P=0.000)及白昼的BPVSBP(t=2.854,P=0.005)均高于无斑块组;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发现患者的年龄(OR=1.075,P=0.004)、24h BPVSBP(OR=1.0E+30,P=0.001)及PPD(OR=1.111,P=0.002)是影响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斑块形成主要受年龄、PPD及BPV影响,其中BPVSBP是关键危险因素之一。
- 黄庆晖廖海星李飞奉庄雅如陈艺文吕何锦黄美兴戚佩谊陆亚琴田作军
- 关键词:颈动脉疾病颈动脉斑块血压变异性动态血压
- 颈动脉超声造影联合外周血白细胞和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应用
-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造影检查联合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及CD4+T、CD8+T及CD4+T/CD8+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方法:选取2017...
- 吕何锦
-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外周血白细胞T淋巴细胞亚群
- 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颈动脉斑块形成之间的关系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 探讨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颈动脉斑块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5月诊断为前循环TIA并查颈彩超及头颅MRA证实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87例(TIA组),与同期住院经相同检查证实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非TIA患者63例(nTIA组)相比较.分析组内及组间颈动脉的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的类型、Crouse积分和指数的差异.结果 组内比较发现:TIA组病灶侧颈动脉溃疡斑块和混合斑块比例增多(x2=12.045,P=0.017);病灶侧颈动脉斑块的Crouse积分及指数均明显高于非病灶侧(Z=-2.494,P=0.013;Z=-3.378,P=0.001);nTIA组左右两侧颈动脉的IMT、斑块类型、Crouse积分和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TIA组的SBP及DBP明显低于nTIA组[(155.95±17.67) mmHg vs (167.38±21.87) mmHg,P=0.001;(84.84±12.06)mmHg vs (90.90±11.56) mmHg,P=0.002],颈动脉斑块的Crouse评分及指数均明显高于nTIA组(Z=-5.020,P=0.000;Z=-5.018,P=0.000).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前循环TIA发作与颈动脉的粥样硬化程度及溃疡斑和混合斑块增多有关.
- 黄庆晖廖海星奉俊敏李飞奉庄雅如陈艺文吕何锦黄美兴戚佩谊陆亚琴田作军
-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前循环颈动脉斑块
- 颈动脉斑块的性质与其社区高危人群常见危险因素的关系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的性质与其社区高危人群常见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2年8月经查颈彩超证实有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广州本地社区高危人群的资料f共235例),以单因素及多因素方法分析颈动脉斑块的性质(扁平斑、硬斑、软斑和溃疡斑)与其常见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80岁以上患者溃疡斑明显增多(P=0.042);女性俨:0.000)及高血压俨=0.027)患者软斑的数量明显减少。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age)和收缩压(SBP)是影响颈动脉溃疡斑块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ORage=1.043,P=0.03QOR SBP,=1.026,P:0.024);女性及SBP是影响软斑形成的主要保护性因素(ORsex=0.321,P=0.000;OR SBP=0.970,P=0.006)。结论女性及高血压患者颈动脉软斑生成相对较少,而80岁以上高龄患者溃疡斑相对较多。
- 李飞奉戚佩谊庄雅如陈艺文吕何锦黄关兴陈长兵田作军
- 关键词:颈动脉斑块高危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