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新世
- 作品数:36 被引量:85H指数:5
- 供职机构:天津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理学生物学化学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探究——以天津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为例被引量:1
- 2022年
- 课程思政是当前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重要的育人理念,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无机化学实验作为化工学院基础专业课,对培养学生形成基础实验动手能力、规范实验操作和严谨的科学求真态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实现“课程思政”和专业基础知识相结合,探索以“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核心的适应教学需求的教学改革。文章以无机化学实验课为例,结合“三全育人”课程思政理念,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深入挖掘思政案例,融入实验教学方法与设计中,并通过改革课程评价方式,调整教学模式,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
- 刘雅吴新世邓记华崔培培
- 关键词: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 养殖水体净化功能细菌的研究
- 该实验的目的是运用生物方法治理养殖水体中因氨态氮、硫化氢和小分子有机酸富营养化所引起的污染,以减少对池塘鱼虾的毒害作用.针对不同的污染物,特异分离筛选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硫化细菌和光合细菌等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污染物治理...
- 吴新世
- 关键词:硝态氮光合细菌反硝化细菌硝化细菌
- 文献传递
- 一种新型水溶性共聚物生物降解性评价被引量:4
- 2009年
- 将聚天冬氨酸与脱乙酰基壳聚糖(chitosan)进行共聚反应生成新的水溶性共聚物-一种新型阻垢剂.运用生物方法研究聚天冬氨酸壳聚糖共聚物的可降解性.将共聚物用活性污泥滤液降解处理后,测得其28 d的TOC降解率达到52.95%.其生物降解性能弱于PASP,属于可生物降解物质.研究还表明,水溶液中存在Ca2+,Mg2+,Fe3+,Zn2+等金属离子时不会对共聚物的降解性产生明显影响.然而Cu2+以及Hg2+等重金属离子则使共聚物的降解率明显下降.此外,降解残余物的红外分析表明在1654.27 cm-1处的峰形(酰胺中的C=O伸展振动峰和Schiff碱C=N伸展振动峰的叠加峰)明显变窄,推测聚天冬氨酸共聚物在发生生物降解时,首先在Schiff碱C=N键处断裂.研究结果说明聚天冬氨酸壳聚糖共聚物是可以被生物降解的.
- 吴新世孙波王菁师慈刁虎欣
- 关键词:共聚物生物可降解性聚天冬氨酸
- 苏云金芽胞杆菌原毒素在蒙脱石上的吸附特性研究被引量:13
- 2006年
- 采用河南信阳产钠型蒙脱石为实验材料,研究了苏云金芽胞杆菌(Bt)工程菌株WG-001原毒素蛋白(130kDa)在粒径为0~0.2μm和0~2μm的蒙脱石上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蒙脱石在碳酸盐缓冲体系(pH9)对Bt原毒素蛋白的等温吸附曲线符合Langmuir方程(r2>0.99),当原毒素与蒙脱石的质量比例相同时,蒙脱石的平均粒径越小,单位质量吸附量越高。在磷酸盐体系(pH6~8)pH7时单位质量吸附量最大,在碳酸盐体系(pH9~11)单位质量吸附量随pH的增加而下降。Bt原毒素在蒙脱石上的吸附0.5~1.0h就能达到平衡。随着蒙脱石质量比例的增加,蒙脱石对原毒素的单位质量吸附量减小,但吸附百分率增加。在10℃~50℃范围内,温度对单位质量吸附量影响不大。透射电镜分析表明,吸附原毒素前后蒙脱石的粒径没有明显改变。XRD分析证实,吸附原毒素后蒙脱石层间距没有发生变化。
- 周学永陈守文吴新世黄巧云
- 关键词:苏云金芽胞杆菌原毒素蒙脱石
- 0W/50生物降解高性能长寿命通用发动机油
- 叶锋高毓嵩张敏王德润高峰吴新世刁虎欣张育英朱丽荣范惠章张亚明金立威严小玲
- 0W/50生物降解高性能长寿命通用发动机油系天津南开大学蓖麻工程科技有限公司、南开大学蓖麻工程研究中心针对我国广阔的车用发动机油市场自主确立的研发项目。它是由蓖麻油衍生物癸二酸二锌酯、癸二酸多元醇低聚酯为基础油,添加多种...
- 关键词:
- 关键词:润滑油生物降解
- 蓖麻油基润滑油生物降解实验方法的改进被引量:6
- 2008年
- 通过研究蓖麻油基新型润滑油的可降解性,确立了一种快速有效降解蓖麻油基润滑油的3组瓶即油样瓶、毒性瓶和中性瓶的实验方法,与常规实验方法比较,该新型实验方法利用筛选的最佳菌种1B-21混合菌株,在最适降解条件下,得到该润滑油的降解率为82.02%,比常规实验方法(70.20%)约高10.78%,而且利用该方法检测,结果准确可靠、重复性好.
- 吴新世吴诗坡叶启军王茜刁虎欣叶锋
- 关键词:生物降解性
- 稻壳灰负载氯磺酸催化苯并咪唑化合物的合成研究被引量:3
- 2017年
- 以绿色廉价的稻壳灰为载体,接着吸附氯磺酸作为固体酸催化剂,微波辅助、无溶剂条件下,利用邻苯二胺和醛分子间的缩合反应一步法制备得到2-取代苯并咪唑类化合物,其结构经IR、1HNMR和元素分析等加以确证。实验结果表明,600℃下煅烧的稻壳灰经氯磺酸处理后制备固体酸催化剂的用量为8 mol%,800 W功率下微波辐射反应5~10 min即可得目标化合物,且收率为87%~97%,该催化剂易于回收并多次使用。
- 雷英杰丁玫吴新世姚庆佳
- 关键词:苯并咪唑稻壳灰氯磺酸微波辐射
- 脱氮硫杆菌改良的耐热诱变及其诱变特性
- 2025年
- 【背景】菌种诱变尤其是化学诱变已有诸多报道,应用十分广泛,但大多都为常规诱变。这样的诱变通常不对细胞做任何特殊处理,诱变过程随机、诱变不可控,导致诱变效率低下。【目的】筛选出耐热的同步脱硫脱氮菌株,对菌种进行改良的耐热诱变,同时对诱变剂进入细胞内外的情况进行较为详细的探讨。【方法】以脱氮硫杆菌(Thiobacillus denitrificans)为研究对象,对其同时进行常规诱变和改良的耐热诱变。在改良的诱变中,诱变之前需先采用哌嗪-1,4-二乙磺酸(piperazine-1,4-diethylsulfonic acid,PESA)法将对数生长期的细胞处理成易感态,以此改变细胞膜的透过性,然后分别加入不同体积(0.5‰-3.0‰)的诱变剂硫酸二乙酯(diethyl sulfate,DES),在设定温度45℃诱变20 min。在突变株的筛选上采用升温培养的方式在47℃测试其耐热能力和脱硫脱氮性能,以得到真正的耐热突变株。另一方面,在菌株诱变的同时,利用S2O32-可终止DES诱变的特性对诱变剂在细胞内外的分布状况进行分析,对不同方案下的实验结果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结果】在得到耐热的同步脱硫脱氮高性能突变株的同时,通过两种方案的对比实验,证实了改变细胞膜透过性对诱变剂进入细胞内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达到同样的诱变效果所需诱变剂的剂量中,改良的耐热诱变约为常规诱变的1/10-1/9;诱变剂进入胞内的比率中,前者约占DES加入总量的41.8%-40.4%左右,而后者仅占5.6%-4.4%;细菌的正突变率可能与进入胞内的诱变剂剂量密切相关,改良的诱变中进入胞内的DES剂量更适合于得到较高的正突变率,但诱变剂剂量不能决定单个突变如突变株的耐热性、硫化物高去除率等在哪种情况下或何时发生;证实了诱变剂进入胞内的最大剂量取决于细胞自身的承载能力,与诱变方案无关。产物分析实验表明,S2O32-可用于终止DES诱变。【结
- 刘怀珠于慧艳胡彬彬姚永红张洋赵亮朱广斌吴新世
- 关键词:脱氮硫杆菌
- 三草酸合铁(Ⅲ)酸钾制备新方法的探讨及其条件优化
- 2022年
- 本科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经典教学案例—“三草酸合铁(Ⅲ)酸钾(K3[Fe(C2O4)3]·3H2O)的制备”是通过“酸法”反应来实现的。但酸法制备有诸多缺点:副反应多、条件难以控制、产物含杂质等。为此,尝试开发新的实验方案以替代现有方案。新方案以硫酸亚铁铵、过氧化氢和氨水为起始反应物,通过“碱法”反应制得产物,再将产物结晶析出。新方案避免了传统制备方法的缺点,所得产物晶型好、纯度高、产率高且易于制备。为完善新实验方案,本实验还重点探讨了各关键因素的变化对产物形成的影响,初步分析了同一因素在过量、适量和不足条件下的对应产物,有助于优化实验条件以达到提高产物纯度和产率的目的,为下一步的定性定量分析做好准备工作。
- 曹韩源程彬崔培培邓记华刘雅吴新世
- 新型润滑油生物降解性及其分析方法改进探讨被引量:10
- 2008年
- 运用生物方法研究新型蓖麻油基润滑油的可降解性。通过反复实验,建立了该润滑油生物降解的基本分析方法,并与常规分析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此分析方法准确可靠,科学逻辑性更严密,且重复性好。利用筛选的最佳细菌5-11-4混合菌株,在最适降解条件下,采用该分析方法,微生物对该润滑油的降解率达到88.37%,比常规分析方法高约10.25%左右(常规分析方法的降解率约为78.12%),体现了两种分析方法之间的差异。
- 吴新世叶锋张金涛王茜刁虎欣
- 关键词:生物降解性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