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军
- 作品数:16 被引量:120H指数:7
- 供职机构: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人端粒酶RNA组分基因在子宫颈和食管鳞状上皮内瘤变中表达的研究进展
- 2012年
- 人端粒酶RNA组分(human telomerase RNA component,hTERC)基因是端粒酶的组成成分之一,其作用是作为端粒酶延长的RNA模板。鳞状上皮内瘤变是指鳞状上皮结构和细胞的异常,属于癌前病变,而子宫颈和食管是发生鳞状上皮内瘤变最常见的部位。子宫颈癌是全球第二大妇科恶性肿瘤,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年轻化的趋势[1],其中鳞状细胞癌占80%~85%。食管鳞状细胞癌是消化道常见肿瘤,
- 周军马捷王建东
- 关键词:鳞状上皮子宫颈食管上皮内瘤变
- 肠道自然杀伤细胞/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探讨肠道自然杀伤细胞(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收集14例原发于肠道的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资料,对其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标记(EnVision法)情况进行观察分析并随访患者,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14例肠道NK/T细胞淋巴瘤男女之比为9:5,中位年龄45岁。发生部位包括小肠6例、结肠6例、小肠和结肠同时受累2例。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部占位性病变或腹痛等消化道症状,可伴发热、消瘦等消耗性疾病的共同特点,严重者可并发肠穿孑L或急性腹膜炎。组织学示异型的肿瘤细胞弥漫浸润肠壁全层,细胞中等大小或多形,炎性改变背景明显,常伴有围血管破坏和凝固性坏死形成。免疫表型:瘤细胞CD3e、CD43、CD56、粒酶B、穿孔素均阳性,CD20、CD79α、髓过氧化物酶均阴性,Ki-67呈高表达。原位杂交EB病毒编码的小RNA均为核阳性。8例获得随访(0.5—36个月),其中5例在20个月内死亡。结论肠道原发的NK/T细胞淋巴瘤是少见的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恶性度高,但因临床症状不具备特征性易导致误诊。它的正确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和相关病史,依据病理学形态特点及免疫指标综合判断。
- 周军余波何燕吴波张新华周晓军石群立
- 关键词:肠肿瘤免疫组织化学
- 成人小肠原发性淋巴管瘤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7
- 2014年
- 目的 探讨小肠原发性淋巴管瘤临床病理特征,为该类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临床病理研究资料.方法 复习3例成人小肠原发性淋巴管瘤临床资料,对肿瘤切除标本进行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检查,结合文献讨论该类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 3例均为成人,其中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34~47岁.临床首发症状同为下消化道不同程度的出血和黑便,但腹部查体均未见明显异常.临床诊断:炎性肠病.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肿瘤病变位于小肠黏膜下及肠系膜内,淋巴管呈不规则丛状囊性扩张,形态不一,肿瘤性淋巴管有不连续平滑肌围绕,壁内衬扁平上皮,腔内含淋巴液,间质内见散在淋巴细胞浸润.其中1例合并小肠系膜分叶状毛细血管瘤.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示淋巴管瘤内皮细胞CD31、D2-40和FⅧ(+),CD34、SMA、EMA和CKpan(-).结论 小肠淋巴管瘤临床十分少见,临床首发症状以下消化道出血为特征,病理上病变可以累及小肠壁黏膜全层、肌层和肠系膜,呈蔓状分布并发分叶状毛细血管瘤.治疗首选切除肿瘤性肠段.
- 夏迪陆珍凤周军周晓军印洪林
- 关键词:淋巴管瘤小肠免疫组化成人
- 颅内脊索样脑膜瘤15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 探讨脊索样脑膜瘤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脊索样脑膜瘤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病理组织学形态、免疫组化标记及对患者进行随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5例中男性9例,女性6例,发病年龄12 ~54岁,中位年龄27岁;位于幕上6例,幕下9例.临床表现主要为头痛、头晕,部分患者出现面部麻木、嗜睡、视力下降等症状.影像学检查与典型脑膜瘤相似.MRI显示肿瘤结节状,T1WI等信号、T2WI等或稍高信号,边界较清楚,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均未发现骨质破坏.病理大体观察肿瘤呈结节样,直径2 ~8 cm,切面均呈灰白色,实性、质较软.镜下肿瘤细胞排列成小梁状或索状,间质为富含嗜碱性黏液的脊索样区,局部可见典型的上皮型脑膜瘤结构;脑膜上皮细胞胞质嗜酸性,核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细颗粒状,缺乏明显异型性,核分裂象少见.免疫组化:瘤细胞vimentin均(+),部分EMA(12/15)、D2-40 (6/13)、S-100 (5/15)和CK(2/15)(+);GFAP和brachyury(-).15例中10例获得随访,均存活,其中1例复发.结论 脊索样脑膜瘤为起源于脑膜上皮的少见低度恶性肿瘤,多见于成年人,确诊需结合临床资料和组织学形态,并辅以免疫组化标记;临床需与脊索瘤和第三脑室脊索样胶质瘤等鉴别.
- 陈勇周军吴晋蓉余波马恒辉陆珍凤周晓军石群立
- 关键词:脑膜瘤脊索样脑膜瘤免疫组化
- 骨原发性恶性上皮样血管肿瘤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探讨骨原发性恶性上皮样血管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4例骨原发性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EHE)和2例上皮样血管肉瘤(EA)进行临床、光镜及免疫组化分析。结果 4例EHE中3例行刮除术,1例行化学治疗,均存活。2例EA分别行单纯化疗和手术治疗,1例失访,1例2个月后死亡。镜检:EHE的肿瘤细胞呈巢状、片状或条索状排列,间质常黏液样变性或透明变性,瘤细胞轻度异型,常见胞质内空泡。EA主要由呈实性片状、巢状排列的上皮样肿瘤细胞组成,瘤细胞异型性大,核呈空泡状,核仁显著,核分裂易见。免疫组化:瘤细胞CD31和vimentin(+)。结论 EHE低度恶性,EA高度恶性,两者鉴别主要依靠病理学特征,治疗和预后均差异较大,准确诊断是正确治疗的前提。
- 张海芳周军张辉刘晓峰余波邹林华周晓军
- 关键词:血管肉瘤血管内皮瘤
- 肾舒冲剂澄清工艺的研究被引量:9
- 2000年
- 王曙东宋炳生周军陶建生
- 关键词:中药肾舒冲剂壳聚糖
- Ⅱ型肠病相关性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观察被引量:16
- 2013年
- 目的探讨Ⅱ型肠病相关性T细胞淋巴瘤(Ⅱ型EATL)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诊断、鉴别诊断以及预后。方法对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病理科收集的14例Ⅱ型EATL患者临床资料、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进行观察分析并随访,结合文献讨论。结果14例Ⅱ型EATL患者,男性12例、女性2例,中位年龄49岁,发生部位:空回肠(10例)、结肠(4例)。临床主要表现为腹部肿块或腹痛、腹泻等肠道症状,可伴有发热、盗汗、消瘦等消耗性疾病的共同特点,均无麦麸过敏及乳糜泻的临床证据。镜下肿瘤细胞常呈透壁性浸润肠壁全层,瘤细胞核圆形,深染,胞质淡染,间质缺乏炎性背景。伴或不伴坏死;病变及其附近可见肠绒毛萎缩,隐窝增生,上皮内淋巴细胞增多。免疫表型瘤细胞表达CD3、CD43、CD8(14/14),CD56(11/14)、CD30(2/14)部分瘤细胞阳性,CIM、CD20、CD79a、髓过氧化物酶、EB病毒均阴性,Ki-67阳性指数高。EBER原位杂交均阴性。9例获得随访结果(6~36个月),其中7例在14个月内死亡。结论Ⅱ型EATL患者,以肿瘤细胞累及肠道以至肠穿孔为特点,缺乏乳糜泻等肠病证据。诊断要结合临床表现和相关病史,并依据病理学特征及相关的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物综合判断而确诊。
- 周军沈勤马捷张新华时姗姗余波周晓军石群立
- 关键词:肠道T细胞淋巴瘤乳糜泻免疫组织化学
- 骨原发性上皮样血管肉瘤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被引量:9
- 2012年
- 目的提高对骨原发性上皮样血管肉瘤(epithelioid angiosarcoma,EA)的认识,避免误诊。方法对2例原发于骨的EA进行临床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分析,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2例均为男性,为骨组织内的多灶性、溶骨性病变,组织学上肿瘤主要由实性片状排列的上皮样细胞组成,瘤细胞核大,空泡状,含有明显核仁,可见细胞内空泡和血管腔样结构形成。免疫组化标记显示瘤细胞表达CD31、FⅧRAg、CK、vimentin。分别进行单纯化疗和手术治疗。1例失访,1例2个月后死亡。结论骨原发性EA是一种具有上皮样特征的高度恶性血管源性肿瘤,必须与转移癌等鉴别,CD31、CK等血管标记物对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 张海芳李德本张新华周军余波周晓军
- 关键词:血管肉瘤骨肿瘤
- c-myc基因在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 2013年
- 原癌基因myc家族自1979年发现至今已有30余年.c-myc作为多效性的转录因子,参与细胞发育和生理过程的多个方面.70%的肿瘤都显示出c-myc基因的高表达[1].作为转录因子的c-myc蛋白不仅参与了细胞增殖与凋亡、细胞周期调控、能量合成代谢等正常生命活动,也在多种肿瘤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c-myc在B细胞淋巴瘤,尤其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相关研究逐渐成为热点领域.在淋巴瘤中,myc基因的异常多表现为易位的形式[2].myc易位是Burkitt淋巴瘤独特的分子学特征,并且为诊断的常用必备条件之一[3].在非Burkitt的B细胞淋巴瘤中,存在myc基因易位导致c-myc的过表达的患者往往具有不良的预后[1].本文主要就c-myc基因在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中的发生机制、临床预后及其易位检测现状做一综述.
- 周军马捷
- 关键词:C-MYC基因侵袭性BURKITT淋巴瘤肿瘤形成过程C-MYC蛋白基因易位
- 泌尿道肾源性腺瘤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泌尿道肾源性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泌尿道肾源性腺瘤的临床、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进行分析,结合相关文献讨论。结果 2例患者年龄分别为27岁和48岁,男、女各1例,病变部位分别位于膀胱和肾盂。临床缺乏特异性症状,主要表现为血尿或尿路刺激症状。组织学上肿瘤呈腺样、管状或乳头状结构,被覆立方或柱状上皮,异型性不明显;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瘤细胞示CKpan、CK7、Pax-2、CD10、Vim均阳性,P63局灶阳性,CK5/6、PSA、P504S均阴性,Ki67呈低表达。结论肾源性腺瘤是发生在泌尿道少见的良性肿瘤,它的正确诊断需要结合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指标,并与相关疾病鉴别。
- 沈无名周军夏春张新华石群立
- 关键词:泌尿道病理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