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永强

作品数:15 被引量:21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石化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天文地球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6篇层系
  • 5篇油田
  • 5篇深层系
  • 5篇安棚深层系
  • 5篇采收率
  • 3篇油藏
  • 3篇致密砂岩
  • 3篇砂岩
  • 3篇提高采收率
  • 3篇泌阳凹陷
  • 3篇凹陷
  • 3篇储层
  • 2篇有效储层
  • 2篇致密
  • 2篇凝析
  • 2篇凝析气
  • 2篇凝析气藏
  • 2篇气藏
  • 2篇安棚油田
  • 1篇低渗

机构

  • 12篇中国石油化工...
  • 6篇中国石化
  • 2篇西安石油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 1篇西南石油大学
  • 1篇西北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
  • 1篇中圣科技(江...

作者

  • 15篇周永强
  • 3篇于常委
  • 3篇刘峥君
  • 3篇黎明
  • 2篇于长娥
  • 2篇廖晶
  • 2篇黄郑
  • 2篇黎明
  • 1篇常晓平
  • 1篇黄磊
  • 1篇尹帅
  • 1篇李彦平
  • 1篇申进
  • 1篇梁丽梅
  • 1篇董玉安
  • 1篇戴亚伟
  • 1篇朱景修
  • 1篇朱瑞娜
  • 1篇朱红宇
  • 1篇江谋勇

传媒

  • 5篇石油地质与工...
  • 1篇石化技术
  • 1篇国外油田工程
  • 1篇石油实验地质
  • 1篇石油化工设备
  • 1篇西部探矿工程
  • 1篇油气地质与采...
  • 1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西南石油大学...
  • 1篇第四届全国特...
  • 1篇稠油、超稠油...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5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安棚深层系井剖面裂缝特征及识别
2015年
对于油气田开发,地层中裂缝是油气渗流通道和储集空间,系统研究地层中天然裂缝的分布及特征规律能帮助更好地开发油气。根据岩心、测井等资料对安棚油田深层系裂缝的产状及组系、充填及有效性、发育密度等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天然裂缝的测井响应特征进行研究,对裂缝参数进行解释,建立裂缝判别模型,进而对井剖面天然裂缝进行识别与评价。
周永强刘峥君黎明韩丰华廖晶闫永芳
关键词:安棚油田深层系
安棚深层系致密砂岩有效储层识别与评价被引量:1
2014年
泌阳凹陷安棚深层系属扇三角洲沉积,砂岩储层孔喉分布状况差,结构复杂,喉道微细且不均匀,致密低渗是该套储层的突出特点。安棚致密砂岩油源充足,油气显示丰富,储层分布广泛,开发潜力较大。早期采用直井常规压裂、同步注水开发效果差,随着直井分层压裂及水平井分段大型压裂技术的出现,这类油气藏整体有效开发动用成为可能。根据深层系储层特征、油气显示、试油生产情况及压裂后四性关系分析,重新建立了安棚深层系致密砂岩有效储层识别标准,逐层对有效储层进行了识别与分类评价,为其下部整体开发动用奠定了基础。
黎明梁丽梅周永强李黎明黄磊韩丰华
关键词:泌阳凹陷扇三角洲安棚深层系致密砂岩
高矿化度油藏“强化泡沫+凝胶”调驱实验研究
2024年
春光油田稀油油藏已经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和产量递减的开发阶段。针对目前新增储量减少,剩余油分散,挖潜难度大等问题,油田亟需转换新的开发方式,从而进一步挖潜剩余油,实现油田稳产。在春光油田油藏条件下开展了“强化泡沫+凝胶”调驱实验研究,对比不同介质驱替结果表明,0.4%P2-1+0.1%温轮胶强化泡沫体系的提高采收率效果远优于单一介质体系。不同介质小段塞多轮次注入实验结果表明,在段塞用量相同时,注入轮次越多,小段塞越多,提高的采收率就相对更高,增加小段塞可以增加段塞体系对油藏的深部非均质调控能力和波及体积,进而提高驱油效率和实现较大幅度提高采收率。
樊晓伊周继龙周永强张金通张迅
关键词:凝胶提高采收率
3.5 Mt/a催化裂化装置蒸汽发生器故障分析与处理被引量:2
2019年
某公司3.5 Mt/a催化装置中的蒸汽发生器E206投用之后多次发生泄漏现象,给装置的平稳生产带来隐患。通过对E206的结构形式、裂纹形貌及介质进行分析,认为E206管口焊缝及管板开裂的主要原因是换热管与管板胀接处存在缝隙,缝隙内碱浓缩后引起碱脆失效。为避免E206再次发生管口开裂,提出在制造新管束时加强管板与换热管胀接质量控制、提高管板和折流板管孔加工精度要求、提高焊接和热处理控制要求以及加强各环节质量控制与检验的处理措施,以消除胀接间隙,减小应力,从而提升管束整体制造质量。制造的新管束投入使用之后一直运行正常,未发生泄漏。
李文海周永强
关键词:蒸汽发生器催化裂化装置碱脆焊缝
宝中凝析气藏循环注气可行性研究
低渗、高凝析油含量的小型饱和凝析气藏开发方式的选择一直以来就是气藏开发的难点.以宝中区块凝析气藏为研究对象,在判别其类型的基础上,对开采方式进行了综合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宝中区块凝析气藏为高含凝析油的小型凝析气藏,合理开...
周永强梁杰锋黄郑董玉安于长娥
关键词:凝析气藏原油采收率
文献传递
浅层特超稠油油藏蒸汽驱可行性及现场试验
本文分析归纳了河南油田特超稠油油藏主要地质特点、高温水(或蒸汽)驱油和相对渗透率实验特征,综合研究了加密吞吐后油层“三场”的分布规律和蒸汽驱的开采条件,并针对薄层热损失大的特点,围绕正常蒸汽驱的热连通条件形成和低压汽驱有...
李彦平江谋勇周永强
关键词:浅层特超稠油蒸汽驱小井距井网
文献传递
优化气体采收率的生产管柱设计
2009年
气井生产管柱下放深度的优化设计,可以改善那些在产气的同时还有自由流体生成的气井的采收率。尤其重要的是对井的流出速度低于从井中连续运移和卸载流体所需要的速度的情况进行评价。亚临界流速经常出现在产液的低产能气井中,不管井筒中的流体是直接从地层中生成,还是由井筒内的气体凝析而成。分析时,一般都认为生成的流体可以是水,也可以是液态碳氢化合物。本文提出一个确定最高效率生产油管柱下放深度的优化技术工艺,它可以使井筒中生产的流体连续地卸载。在这种情况下,就可能得到最大化的天然气采收率。优化可以在一口井生产年限的单层完井作业中完成,或者是在井的生产期限内一系列的间歇井中插入,来选择油管的下放深度。在亚临界流速生产系统中井筒积液机械装置考虑使用机械井筒流出模型。在分析中使用一个复杂的储层流入动态模型来评估多层气体储层的流体流入情况,该气层产气的同时还可能产液。
于常委王京舰周永强朱瑞娜贾胜彬
关键词:气井管柱设计提高采收率优化技术
宝浪油田轻质油藏注空气提高采收率潜力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伴随油气田开发工作的深入,宝浪油田原油中难采储量的比例越来越大,由于渗透率低,一方面注水和其它提高采收率的方法使用受到限制,另一方面注空气技术已获得重大突破,给注空气提高采收率提供了可能。简要介绍了注空气提高采收率的机理以及室内研究情况,针对宝浪油田储层具有低孔低渗、非均质性强、煤层发育的特点,分析探讨了实施注空气技术的可行性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于常委周永强王涛叶欢于长娥
关键词:注空气轻质油藏提高采收率
低-特低渗透储层微观孔喉结构特征及对水驱油特征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渭北油田长3油层组储层为例被引量:11
2021年
渭北油田延长组长3油藏属于低-特低渗透油藏,针对该油藏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存在储层微观孔喉结构与流体可动用性关系不清楚、渗流机理不明确等问题,利用真实砂岩微观水驱油实验,结合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及物性分析等测试手段,分析渭北油田延长组长3油层组储层微观孔喉结构特征、水驱油渗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长3油层组储层的储集空间以粒间孔、粒间溶孔及粒内溶孔为主,发育片状、缩颈状喉道;孔喉结构可分为Ⅰ,Ⅱ和Ⅲ共3种类型,其对应的储层渗流特征及水驱油效率差异明显,Ⅰ和Ⅱ类孔喉结构孔道内以活塞式驱油为主,Ⅲ类孔喉结构主要为非活塞式驱油;孔隙网络中Ⅰ类孔喉结构的驱替方式主要为均匀状、网状-均匀状,Ⅱ类孔喉结构为网状驱替,Ⅲ类孔喉结构主要为指状-网状驱替;由Ⅰ—Ⅲ类孔喉结构对应的储层物性逐渐变差,小孔喉含量增多,最终驱油效率依次降低。储层物性、孔喉结构、驱替压力和注水倍数等均对水驱油渗流特征和最终驱油效率产生影响。储层物性越好,孔喉结构越好,水驱油效率也就越高,适当增加注入压力以及注水倍数,可以提高水驱油最终采收率。
何辉周永强龙卫江黎明贺子箫王肃吴可可朱玉双
关键词:渗流特征水驱油特低渗透油藏
安棚深层系致密砂岩孔隙结构与渗透性关系的核磁共振试验研究被引量:4
2018年
安棚深层系砂岩储层为特低孔特低渗透储层,发育微纳米级孔喉,储层物性规律性差,流体渗流特征复杂,储层定位和评价难度大。对目标层系砂岩进行饱和水核磁共振测量,并将T_2谱与其压汞曲线对比分析,应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出T_2弛豫时间与孔喉半径的转换参数,求得目标层系的岩心核磁孔喉分布及核磁孔喉参数,并结合核磁T_2分布与分形理论,计算了核磁孔喉分形维数,分析了各孔喉参数与渗透率的关系。结果表明,目标层系的孔喉分布呈双峰特征,相比压汞孔喉分布,核磁共振测量能获取更全面的孔喉信息;渗透率大于1×10^(-3)μm^2时孔喉半径主要分布在0.1~10μm的范围内,渗透率小于1×10^(-3)μm^2时孔喉半径主要分布在0.001~0.1μm的范围内;核磁T_2分布在一定的T_2区间内表现出分形特征;分形维数、核磁主流喉道半径、平均孔喉半径及中值半径均与储层的渗透率呈幂函数关系。
刘峥君李爱芬周永强韩文成黎明苏剑红
关键词:致密砂岩核磁共振渗透率分形维数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