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连童

作品数:30 被引量:1,556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6篇天文地球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1篇年代际
  • 11篇降水
  • 10篇年代际变化
  • 10篇夏季
  • 10篇干旱
  • 9篇气候
  • 6篇年代际变化特...
  • 6篇夏季降水
  • 4篇环流
  • 4篇环流异常
  • 4篇干旱区
  • 4篇感热
  • 3篇地气
  • 3篇地气温差
  • 3篇时空变化特征
  • 3篇台风
  • 3篇年际
  • 3篇气温
  • 3篇气温差
  • 3篇季风

机构

  • 30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南京大学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云南大学
  • 1篇中国气象局兰...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30篇周连童
  • 18篇黄荣辉
  • 4篇王林
  • 3篇陈光华
  • 3篇王磊
  • 2篇周德刚
  • 2篇陈际龙
  • 2篇韦志刚
  • 2篇徐予红
  • 1篇李锁锁
  • 1篇张人禾
  • 1篇张小曳
  • 1篇符淙斌
  • 1篇高晓清
  • 1篇李剑东
  • 1篇卫国安
  • 1篇李建平
  • 1篇陈国森
  • 1篇张庆云
  • 1篇蔡榕硕

传媒

  • 13篇气候与环境研...
  • 4篇大气科学
  • 2篇大气科学学报
  • 1篇高原气象
  • 1篇中国基础科学
  • 1篇自然灾害学报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第八次全国动...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年份

  • 4篇2023
  • 2篇2021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5篇2006
  • 2篇2004
  • 3篇2003
  • 1篇2002
  • 1篇1999
  • 1篇1998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我国东西部地区地气温差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被引量:6
2014年
利用1960~2006年我国地温、气温逐日4个时次[02:00(北京时间,下同)、08:00、14:00和20:00]的台站观测资料,计算并分析了我国东南、西北地区各季地气温差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东南部地区各季地气温差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大部分年份偏高,高于平均值,而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我国东南部地区各季地气温差偏低,在夏季和冬季表现尤为明显。我国西北地区春季和夏季地气温差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大部分年份偏低,低于平均值;而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地气温差则大部分年份明显偏高。我国西北地区秋季地气温差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不明显,而冬季地气温差的年代际变化趋势与春夏季相反,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大部分年份偏高,高于平均值,而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偏低。另外,发现地温和气温对我国东南、西北地区各季地气温差的年代际变化在各季所起的贡献作用不同。
温李明周连童黄荣辉范广洲
关键词:地气温差年代际变化
秋季登陆中国台风数量预测模型的训练方法和预测方法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秋季登陆中国台风数量预测模型的训练方法。该秋季登陆中国台风数量预测模型的训练方法包括:多组年际数据,每一组年际数据包括属于同一年的生成样本数据,样本数据包括:第一数值、第二数值、第三数值和第四数值;将样本...
王磊陈光华王林周连童
欧亚大陆干旱半干旱区感热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12
2010年
利用1958—2002年ERA-40再分析感热通量资料进行EOF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春季还是夏季,欧亚大陆干旱半干旱区感热通量都有3个主模态。第1模态都表示空间分布的一致性,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欧亚大陆干旱半干旱区春季感热通量明显增强,而夏季却明显减弱。第2、3模态表示了空间分布的不一致性,且存在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小波分析结果表明,欧亚大陆春、夏季感热通量存在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且年代际变化信号强于年际变化信号。
周连童
关键词:感热通量EOF分析MORLET小波
我国华北地区春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可能成因的探讨被引量:31
2006年
利用我国160个台站1951-2000年逐月和华北地区80个台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我国,特别是华北地区春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地区春季降水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1951~1965年华北地区春季降水略偏少,1966-1976年华北地区春季降水更加偏少,春旱较严重,1977~2000年为华北春季降水明显偏多,这时期5~6月降水比1966-1976年有明显增多;并且,分析结果也表明了华北地区和黄河流域春季降水存在着与夏季降水相反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另外,作者还利用欧洲中心ERA40资料集的1958-2000年月平均700hPa风场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东亚上空春季700hPa风场的年代际异常情况,从而来探讨华北地区春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成因。其分析结果表明:1965年以前,蒙古高原上空存在着明显的反气旋距平环流,我国华北地区有偏北风距平,这使得我国华北地区在1965年以前春季降水偏少;1966-1976年,我国华北地区仍为偏北风距平,且我国东部沿海到南海上空的偏北风距平增强,这使得华北地区春季降水进一步减少;1977-2000年,东亚上空700hPa环流场发生了一个明显的变化,华北地区出现偏南风距平,且我国东部沿海到南海上空的偏南风距平增强,这使得我国南方暖湿气流易输送到华北地区,从而造成我国华北地区春季降水增加。
周连童黄荣辉
关键词:降水年代际变化环流异常
我国春夏季地气温差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夏季降水的联系被引量:8
2016年
利用1960-2006年我国地温、气温逐日4个时次[02:00(北京时间,下同)、08:00、14:00和20:00]的和中国降水台站观测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我国春季(3-5月)和夏季(6-8月)地气温差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夏季降水的联系。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春季地气温差主要存在着3种空间模态分布,第1模态表现出我国西部地区地气温差为正值,我国东部地区从南至北呈现出"-、+、-、+"空间分布特征;而第2模态则呈现"+、-、+"的空间分布特征;第3模态则表现出一致的空间分布特征。我国夏季地气温差同样存在着3种空间模态分布,第1模态表现出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夏季地气温差反相的空间分布特征;第2模态则呈现出"-、+、-"的空间分布特征;而第3模态则表现出"+、-、+、-"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我国春季和夏季地气温差第1模态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与华北地区出现负相关关系。而且,夏季更加显著。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东部和西部热力差异增强,有利于在我国东部地区出现西北风异常,这说明东亚夏季风偏弱,不利于水汽向北输送,有利于华北地区降水偏少。并且,在我国东南部地区出现水汽辐合和上升运动,从而有利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偏多。
周连童温李明
关键词:地气温差时空变化特征夏季降水
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春季地气温差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对华北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影响被引量:62
2006年
利用我国1951-2000年夏季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我国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表明了我国夏季降水在1976年前后发生了一次明显的气候跃变,在1976年之后华北地区和黄河流域夏季降水明显减少,出现了严重持续干旱,而西北地区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降水增多,且西北地区降水振荡位相要超前于华北地区降水振荡位相5~8年。并且,本文从1960-2000年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地温、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地气温差(Ts—Ta)的变化特征,其结果表明了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前,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地气温差大部分年份偏低,低于平均值,而从70年代后期之后到2000年,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地气温差偏高。此外,本文还分析了西北干旱区地气温差变化的最大地区新疆西部春季地气温差与我国夏季降水的相关关系,其正相关区分别位于西北地区、东北地区和长江流域,而负相关区分别位于华北地区东部和西南地区,这表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春季地气温差可能是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原因之一。
周连童黄荣辉
关键词:降水地气温差年代际变化干旱半干旱区
气溶胶与东亚季风相互影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7
2015年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在第33次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对气溶胶与季风相互作用进行了深入讨论和评估.本文综述了在此次论坛上所报告的国际和中国气溶胶与东亚季风相互作用有关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1)东亚季风能影响气溶胶的输送,特别是可以为由气溶胶引起的持续性强雾-霾天气过程的生成和发展提供适宜的大气环流背景场,东亚季风还在季节、年际、年代际等多时间尺度上影响气溶胶的输送和空间分布特征,季风区域的高水汽特征还可能影响气溶胶的光学及辐射效应;(2)已有证据表明气溶胶对于中国部分区域云的物理特征和降水有明显影响,在东南沿海地区,增加气溶胶的含量可能会抑制轻型和中度降水,对强降水可能有强化作用,但是此问题极为复杂,值得深入研究;(3)东亚夏季风活动的年际变化对中国区域气溶胶浓度和空间分布有明显影响,而且近几十年季风的减弱很可能利于区域气溶胶浓度增加.同时期,中国大气污染排放量的显著增加很可能减小了海陆温差和纬向差异,也不利于季风的增强.此外,文章对未来加强季风与气溶胶相互作用的研究给出了部分参考建议,还指出气溶胶对于东亚季风环流影响研究的不确定性.
吴国雄李占清符淙斌张小曳ZHANG RenYi张人禾周天军李建平李剑东周德刚武亮周连童何编黄荣辉
关键词:气溶胶季风相互作用
我国春季气候年代际变化与夏季气候变化的差异
利用我国160个台站1951~2000年春季(3~5)月平均降水和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我国春季降水和气温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春季降水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在1976年前后发生了一次明显的气候跃变,从1977...
周连童黄荣辉
关键词:气候降水蒸发年代际变化
文献传递
比较NCEP/NCAR和ERA-40再分析资料与观测资料计算得到的感热资料的差异被引量:32
2009年
利用1951-2000年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地温、气温和表面风场逐日4个时次(北京时间2、8、14和20时)的台站观测资料,以及NCEP/NCAR和ERA-40再分析资料,计算并比较了在我国西北地区春夏季感热输送的差异。分析结果表明:NCEP/NCAR和ERA-40的感热输送再分析资料都能显示出我国西北地区是欧亚大陆上的感热中心之一。从年代际时间尺度上,ERA-40再分析资料的感热资料更接近于实际台站观测资料计算得到的感热资料。
周连童
关键词:NCEP/NCAR再分析资料感热
热带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东亚夏季风气候影响的研究进展
2023年
东亚夏季风是影响我国夏季气候最主要的环流系统,其异常变化是造成东亚各国夏季严重旱涝灾害的直接原因。热带海气耦合系统是导致东亚夏季风异常的重要驱动因子。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热带海气相互作用和东亚夏季风系统都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重点回顾了近年来热带关键海表面温度模态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和热带印度洋—西太平洋暖池对全球变暖响应的物理机制、热带关键区海气相互作用对东亚夏季风系统的影响机制以及2021—2050年东亚夏季风降水趋势预估方面的进展。对于理解全球变暖背景下东亚夏季风系统变化以及相关重大旱涝灾害形成的物理机制有重要科学价值,预估东亚夏季风气候未来的变化也可以为我国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提供科学支撑。
龚海楠温之平张人禾周连童王林陈文
关键词:全球变暖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