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唐宵

作品数:6 被引量:289H指数:5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林学园艺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四川省科技攻关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碳密度
  • 2篇碳储量
  • 1篇有机碳
  • 1篇有机碳密度
  • 1篇针叶
  • 1篇针叶树
  • 1篇针叶树种
  • 1篇森林生物
  • 1篇森林生物量
  • 1篇树种
  • 1篇碳动态
  • 1篇土壤
  • 1篇土壤有机
  • 1篇土壤有机碳
  • 1篇土壤有机碳密...
  • 1篇人工林
  • 1篇物量
  • 1篇马尾松
  • 1篇马尾松人工林
  • 1篇密度研究

机构

  • 5篇四川农业大学

作者

  • 5篇唐宵
  • 5篇黄从德
  • 4篇张健
  • 3篇杨万勤
  • 2篇张国庆
  • 1篇赵安玖
  • 1篇王宪帅
  • 1篇王勇军
  • 1篇宁远超

传媒

  • 2篇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四川林业科技

年份

  • 2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四川省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密度研究被引量:14
2009年
人工林是目前陆地碳汇增长最主要的媒介之一。基于森林土壤碳清查方法对四川省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密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密度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且碳密度的区域性差异较明显,表现为盆周山地区(150.9±13.3)Mg/hm2>盆地丘陵区(101.4±6.2)Mg/hm2>川西平原区(87.4±5.7)Mg/hm2;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密度与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气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在盆地丘陵区,抚育间伐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碳密度的影响显著,间伐后林分土壤碳密度为(125.8±9.9)Mg/hm2,比未间伐林分高54.0%(81.7±9.4)Mg/hm2。人工林经营对增大森林土壤碳汇功能具有积极的作用。
黄从德张国庆唐宵王勇军王宪帅
关键词: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密度
四川主要针叶树种含碳率测定分析被引量:38
2007年
应用湿烧法对四川13个主要针叶树种不同器官的有机含碳率进行了测定,同时利用生物量资料对林分平均含碳率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各树种林分平均含碳率分别为落叶松0.5259、火炬松0.5262、华山松0.5437、马尾松0.5144、湿地松0.5216,云南松0.5281、油松0.5314、柏木0.5211、杉木0.5365、柳杉0.5479、水杉0.5489、冷杉0.5050、云杉0、5160;种内各器官的含碳率变动系数在1.90%~5.96%之间;器官含碳率的种间变动系数在2、28%~5.37%。针叶树种器官碳的平均含碳率普遍高于阔叶树种0.18%~7.45%;相应的针叶林分的平均含碳率也高于阔叶林。
唐宵黄从德张健宁远超
关键词:针叶树种含碳率
四川森林植被碳储量的时空变化被引量:84
2007年
利用平均木法建立森林生物量与蓄积量模型,结合四川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研究了森林碳密度和碳储量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四川森林碳储量从1974年的300.02 Tg增加到2004年的469.96 Tg,年均增长率1.51%,表明其是CO2的"汇".由于人工林面积的增加,森林植被的平均碳密度从49.91 Mg.hm-2减少到37.39 Mg.hm-2.四川森林碳储量存在空间差异性,表现为川西北高山峡谷区>川西南山区>盆周低山区>盆地丘陵区>川西平原区.森林碳密度由东南向西北呈现逐渐增加趋势,即盆地丘陵区<川西平原区<川西南山区<盆周低山区<川西北高山峡谷区.通过分区森林经营与管理将提高四川森林的碳吸存能力.
黄从德张健杨万勤唐宵
关键词:碳储量碳密度
四川省森林植被碳储量的空间分异特征被引量:58
2009年
森林植被碳储量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可为以减排增汇为目标的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管理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根据实测的林分含碳量和区域生物量-蓄积量回归模型计算了四川省森林植被碳储量,使用ArcGIS软件绘制和分析了四川森林植被碳储量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四川省森林植被的平均碳密度为38.04MgC·hm-2(12.15~59.51MgC·hm-2)。受青藏高原隆升和人类活动干扰及其叠加效应的影响,四川森林植被碳密度空间分异明显,总体上表现出随纬度、海拔高度和坡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经度的增加而减小,高海拔地区和陡坡地带具有较高的碳密度。减少人类活动对森林的破坏及采取森林分区经营管理是稳定和增强四川森林碳汇功能的有效途径。
黄从德张健杨万勤唐宵张国庆
关键词:空间分异特征
四川省及重庆地区森林植被碳储量动态被引量:145
2008年
四川省及重庆市地区森林植被是我国第二大林区-西南林区的主体,位于“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东缘。在建立森林乔木层生物量与蓄积量回归模型的基础上,按林分类型测定含碳量,结合四川4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估算了不同时段的碳储量。各林分类型含碳量在46.75%-54.89%之间,平均含碳量为51.09%,针叶林平均含碳量(52.82%)大于阔叶林(49.37%);四川森林植被碳储量从1988年的383.04TgC增加到2003年的523.57TgC,增加了140.53TgC,年均增长率2.11%,比全国年均增长率高出0.22%,表明四川森林植被是CO2的一个汇。4次调查的森林植被平均碳密度分别为38.93、38.68、39.17、41.66MgC/hm2,呈现增加趋势,表明森林植被的碳汇功能不断加强;成熟林碳储量占同期的64.15%、63.89%、65.33%、60.82%,但所占比重呈下降的趋势,幼中林碳储量的比重不断上升,表明森林植被的碳吸存潜力大;森林植被碳储量主要分布在天然林中,占同期碳储量的90%以上,但人工林的碳储能力正在逐步提高,人工林碳年均增长率(7.17%)明显大于天然林(1.83%),表明人工林将在研究区域森林植被碳汇功能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研究区森林植被碳储量占同期全国碳储量的比例呈增加趋势,可见,研究区森林植被在全国森林碳汇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黄从德张健杨万勤唐宵赵安玖
关键词:森林生物量含碳量碳储量碳密度碳动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