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朋飞

作品数:8 被引量:7H指数:2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专利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铜绿微囊藻
  • 4篇微囊藻
  • 2篇叶绿
  • 2篇叶绿素
  • 2篇藻菌
  • 2篇培养液
  • 2篇清液
  • 2篇菌剂
  • 2篇菌体
  • 2篇蓝藻
  • 2篇降解
  • 1篇絮凝
  • 1篇絮凝剂
  • 1篇溶藻菌
  • 1篇溶藻特性
  • 1篇溶藻细菌
  • 1篇上清
  • 1篇上清液
  • 1篇生态系统
  • 1篇生物降解

机构

  • 8篇浙江大学
  • 2篇浙江农林大学

作者

  • 8篇孙朋飞
  • 6篇赵宇华
  • 5篇卢丽玲
  • 4篇王冠
  • 2篇张昕
  • 1篇王冠

传媒

  • 2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浙江农林大学...

年份

  • 3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一种柠檬酸杆菌溶藻基因的获取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柠檬酸杆菌溶藻基因的获取方法,通过Tail-PCR以及常规PCR技术克隆出了柠檬酸杆菌中的溶藻关键基因。本发明通过转座子以基因重组方式整合到细菌基因组上,从而制备出其突变株,进而使用Tail-PCR克隆出...
孙朋飞赵宇华王冠卢丽玲
文献传递
溶藻菌与絮凝技术处理铜绿微囊藻的研究
当前,有害水华时常爆发,而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则是我国水华爆发的罪魁祸首。据报道,我国75%以上的湖泊遭受了水华污染,这不仅给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也给水生生物乃至人类健康带...
孙朋飞
关键词:铜绿微囊藻溶藻菌微生物絮凝剂
生物吸附及微生物降解对4-溴联苯醚污染水体的修复
2016年
多溴联苯醚(PBDEs)作为阻燃剂被广泛使用。因为它对人类的器官、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危害以及向周边环境的不断迁移,已经逐渐成为人们迫切需要处理的污染物之一。以同系物4-溴联苯醚(BDE-3)作为降解对象,将海藻酸钠和生物碳混合制成微球制剂,对该制剂吸附BDE-3的潜力、机制及添加降解菌Sphingomonas sp.DZ3后微球菌剂的吸附增益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的海藻酸钠为微球制备的最佳质量浓度,该微球制剂在液相中的吸附过程符合Lagergren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和Elovich方程,微球的最大吸附量为28.6 mg·g^(-1)。用添加微生物的微球菌剂对BDE-3污染水体进行修复时发现,微球菌剂在溶液中能加速BDE-3的降解,与游离的微生物相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利用Monod降解动力学方程对该降解过程进行拟合,得到降解动力学方程为υ=υ_(max)·S/(K_S+S)=14.29·S/(31.71+S)。
杜敬霆孙朋飞张昕
关键词:环境科学菌剂
大批量蓝藻样品中叶绿素的提取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批量蓝藻样品中叶绿素的快速高效提取方法,取OD<Sub>680</Sub>为1.0的铜绿微囊藻培养液离心后,收集铜绿微囊藻菌体;然后将菌体在沸水中分别处理3min,室温下(25℃)自然冷却后,加入4mL...
孙朋飞赵宇华王冠卢丽玲
文献传递
一种微生物复合除藻剂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生物复合除藻剂的制备方法,将分离纯化的胞外多聚物与高岭土等进行合理组合制备出复合微生物絮凝剂,然后将分离到的溶藻菌、藻毒素降解菌固定化,最后将复合微生物絮凝剂与固定化的溶藻菌和藻毒素降解菌合理复合,制备...
孙朋飞赵宇华王冠卢丽玲
文献传递
大批量蓝藻样品中叶绿素的快速高效提取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批量蓝藻样品中叶绿素的快速高效提取方法,取OD<Sub>680</Sub>为1.0的铜绿微囊藻培养液离心后,收集铜绿微囊藻菌体;然后将菌体在沸水中分别处理3min,室温下(25℃)自然冷却后,加入4mL...
孙朋飞赵宇华王冠卢丽玲
文献传递
壳聚糖-生物炭微球对甲基红的吸附及微球菌剂的吸附增益效应被引量:3
2015年
以典型偶氮染料甲基红为吸附对象,将壳聚糖和生物炭混合制成微球制剂,对该制剂吸附甲基红的潜力、机制及添加微生物后微球菌剂的吸附增益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得的壳聚糖-生物炭微球具有良好的吸附特性,在染料初始质量浓度为500 mg/L、p H 3.0和20℃条件下,微球对甲基红的最大吸附量为460 mg/g.Freundlich等温方程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模型与该吸附过程拟合良好.利用Elovich方程与颗粒内扩散方程对微球的吸附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证实该吸附过程为自发过程,内部扩散为该过程的限速步骤.通过热力学方程计算得到吸附过程的热力学参数ΔG0、ΔH0和ΔS0分别为-24.35 k J/mol(30℃)、-21.36 k J/mol和8.45 J/(mol K).表明此吸附过程为放热过程,较高温度可降低微球吸附的自发性并抑制微球对甲基红的吸附作用.利用神经网络对影响吸附过程的4个因素(p H值,温度,初始浓度,吸附时间)进行建模分析,发现温度对吸附过程的影响最大,相对重要性为32.76%,时间次之(为25.56%),其余依次为p H(23.36%)和初始浓度(18.32%).包埋微生物的微球菌剂与无微生物的纯壳聚糖-生物炭微球相比,脱色率提高了29%;与微生物单独脱色相比,脱色率提高了76%,表明生物吸附材料与微生物混合制备成菌剂的吸附增益效果明显.
杜敬霆孙朋飞赵宇华张昕
关键词:甲基红壳聚糖菌剂
柠檬酸杆菌N10的分离及其溶藻特性
2013年
以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为溶解对象,利用液体感染分离技术从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湖水样品中分离到1株溶藻菌N10,对其生长及溶藻相关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16SrDNA核苷酸序列分析,该菌株属于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 sp.);当N10无细胞培养物(cell-free culture filtrate,CCF)与铜绿微囊藻液按照体积比为1∶5混合后,在24h内N10CCF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率可达到86.55%,并且溶藻率随着溶藻时间的延长而增强,在72h内溶藻率可达到97.08%;对N10生长量影响最大的是pH值,其次是NaCl质量分数,最后是温度,但N10菌株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率受培养温度和培养基中NaCl质量分数的影响很小;N10菌株通过分泌一种对高温(115℃)敏感但却能抗蛋白酶K的物质来溶解铜绿微囊藻;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经过N10CCF处理后的藻细胞出现了细胞膜、细胞壁破裂,伪空胞结构、细胞质中磷酸颗粒以及蓝色体等颗粒性物质消失,细胞中的光合片层排列趋于松散且混乱的现象.
孙朋飞卢丽玲王冠赵宇华
关键词:溶藻细菌铜绿微囊藻溶藻特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