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长青

作品数:20 被引量:242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天文地球

主题

  • 8篇地壳
  • 7篇地震
  • 6篇各向异性
  • 5篇动力学意义
  • 5篇各向异性特征
  • 4篇地壳各向异性
  • 4篇余震
  • 4篇双差定位
  • 3篇地幔
  • 3篇余震序列
  • 3篇双差
  • 3篇重定位
  • 3篇壳幔
  • 3篇横波
  • 3篇横波分裂
  • 2篇地壳速度
  • 2篇地壳速度结构
  • 2篇地幔结构
  • 2篇断裂带
  • 2篇震源

机构

  • 19篇中国地震局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地震台网...
  • 1篇防灾科技学院
  • 1篇云南大学
  • 1篇云南省地震局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吉林省地震局
  • 1篇中国石油

作者

  • 20篇孙长青
  • 14篇张广伟
  • 13篇雷建设
  • 7篇查小惠
  • 5篇李聪
  • 3篇黎源
  • 2篇梁姗姗
  • 2篇何静
  • 2篇杨宇
  • 1篇陈贇
  • 1篇吴小平
  • 1篇陈赟
  • 1篇高尔根
  • 1篇杨宇
  • 1篇许亚吉
  • 1篇张洪艳
  • 1篇王健

传媒

  • 6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地壳构造与地...
  • 1篇地震地质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CT理论与应...
  • 1篇国际地震动态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 6篇2014
  • 4篇2013
  • 5篇2012
  • 1篇2011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倾斜界面和各向异性地层对H-κ搜索结果的影响被引量:11
2013年
本文使用控制变量法,通过理论合成接收函数,研究了倾斜界面的倾角大小、埋藏深度和各向异性地层的各向异性大小、地层厚度、快轴的倾斜角度五个地层参数对不同方位角接收函数的H(地壳厚度)-κ(波速比)搜索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倾斜界面使下倾方向的H估计值偏小,κ估计值偏大,且偏离程度和倾斜角度成正比关系,而对上倾方向的H、κ估计值影响不大.水平轴各向异性地层(HTI介质)使所有方位角的H估计值偏大,但不同方位角的H估计值变化不大,与快轴夹角较小方位角的κ估计值严重偏小,而且这种偏离程度与各向异性大小和各向异性地层厚度成正比.倾斜轴的各向异性地层使不同方位角的H估计值可能偏大或偏小,而κ估计值随方位角的变化规律和水平轴各向异性地层基本一致.
查小惠孙长青李聪
关键词:各向异性方位角
云南四川交界M_S5.2、M_S5.9地震及余震序列重定位研究
2014年
本研究利用双差地震定位方法对2013年8月28日及8月31日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交界发生的M_S5.2和M_S5.9地震及其2439个余震序列进行精确重新定位,最终得到了2175个精定位地震事件。结果表明,M_S5.2和M_S5.9地震事件的震中位置非常接近,且两次地震序列的震源分布模式相近,均表现出南东向震源深度较深,而北西向震源深度较浅;剖面结果显示发震断裂德钦一中甸一大具断裂的倾角较为陡立;相比M_S5.2地震序列,M_S5.9地震序列无论在余震个数还是破裂延展范围均呈现明显增加,除了后者震级更高外,更多原因在于断层面发生破裂后更易产生余震。
孙长青张广伟朱德富
关键词:地震定位余震序列双差定位法
小生境遗传算法及其在区域速度结构波形反演中的应用研究
2014年
利用波数-频率积分法(F-K方法)合成不同震中距、不同方位角的三分量加噪理论地震图,之后采用小生境遗传算法对上述波形进行地壳速度结构的反演,探讨了震中距、方位角及单路径和多路径反演对反演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运用不同震中距和方位角所合成理论地震图进行波形反演其结果并无明显差异,说明震中距和方位角对波形反演方法的影响很小。尽管单路径反演和多路径反演均能得到较为准确的反演结果,但多路径的反演结果的准确性明显优于单路径。基于小生境遗传算法的波形反演方法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求取区域一维速度结构的方法,可以为地震定位、震源矩张量反演及精细速度结构反演等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李聪孙长青张广伟
关键词:小生境遗传算法
滇西地区地壳各向异性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
2012年
1研究背景 滇西地区位于印支地块与扬子地块之间,是青藏高原物质东向逃逸的必经带域,对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产生的岩石圈变形及青藏块体东南向挤出变形具有重要的吸收和调节作用。本研究区,目前地幔岩石圈变形已做过大量研究工作,然而对地壳深度范围内的变形研究却较少。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2010—2011年期间在云南地区布设了21个流动地震观测,为研究该区地壳变形提供了有利条件。因而,本研究使用流动地震台站记录到的Pms震相资料,详细研究该区各向异性特征,从而揭示其深部变形与动力学过程。
孙长青雷建设陈贇张广伟黎源查小惠
关键词:地壳应力各向异性动力学意义岩石圈变形扬子地块
滇西地区壳幔各向异性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
本研究使用流动地震台站记录到的Pms和SKS震相资料,详细研究该区地壳、上地幔各向异性,从而揭示地壳-地幔变形特征和岩石圈动力学信息。结果表明在腾冲火山区周边,台站的快波偏振方向以火山区为中心,呈发散状,推测地壳各向异性...
Sun Changqing孙长青Lei Jianshe雷建设张广伟黎源查小惠
关键词:地幔各向异性动力学
2015年新疆皮山MS6.5地震震源机制及余震序列定位被引量:16
2016年
利用新疆台网记录的波形数据,采用gCAP方法反演得到2015年7月3日新疆皮山M_S6.5地震的最佳双力偶节面解。其中,节面Ⅰ走向97°,倾角27°,滑动角51°;节面Ⅱ走向318°,倾角70°,滑动角107°;最佳矩心深度12km,矩震级M_W6.4;结合余震分布推断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为节面Ⅰ,主震破裂表现为逆冲型地震。同时,采用双差定位法对1014个地震进行相对定位,得到937个重定位地震事件,结果显示余震序列沿NWW向单侧扩展,展布长度约50km;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25km之上,且浅部地震较多;深度剖面显示在主震处断层面向SW倾斜,表现为上陡下缓的铲形逆冲断层特征,与主震破裂节面倾角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另外,余震序列空间分布展示出塔里木块体向西昆仑造山带下插入,且沿余震扩展的NWW方向,断层面倾角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可能表明断层在向NWW破裂的过程中走滑分量逐渐增强。此次皮山地震是青藏高原N向挤压塔里木块体的结果,进一步印证了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持续碰撞对青藏高原及周边地震活动具有强烈的影响。
张广伟张洪艳孙长青
关键词:震源机制双差定位逆冲断层
云南地区地壳各向异性及其动力学意义被引量:36
2013年
本文使用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2010—2011年期间在云南地区布设21个宽频带野外流动地震台记录到的波形资料,经时间域迭代反褶积求取远震接收函数,并挑选高质量Pms(莫霍面转换)震相,利用切向能量最小化方法获得283对高信噪比的径向和切向对应的Pms分裂参数,从而得到云南地区各台下方地壳各向异性.结果显示,研究区内慢波时间延迟量在0.125s和0.40s之间变化,平均为0.25s,且各向异性强弱与构造分布有一定相关性.在扬子地台和保山地块表现为相对较强的各向异性,而思茅地块相对弱些,说明这些块体受下地壳流的影响作用各不相同.从各向异性快波方向分布来看,在扬子地台和思茅地块除红河断裂带和澜沧江断裂带走向变化明显地区(如YNL04和YNL12台)外,各向异性方向均与断裂带走向近似平行,说明研究区内大型断裂带控制着下地壳流的构造变形.腾冲地区的各向异性与其他三个块体均不相同,在该块体内部各向异性快波方向近似呈现出以火山为中心发散状分布,可能说明腾冲火山下方地幔热物质上涌到达下地壳后受上地壳的阻挡作用向四周发散的原因.
孙长青雷建设李聪张广伟查小惠李飞
关键词:横波分裂
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M_s6.5级地震序列重定位与震源机制研究被引量:106
2014年
本研究采用双差定位法对2014年8月3日至7日期间鲁甸Ms6.5级主震及647个余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得到471个重定位结果.结果显示,主震的震源深度为13.3 km,与破裂过程显示的初始破裂深度较为接近,余震序列呈现出近东西向-北西向的不对称共轭状分布。近东西向长约17 km,而北西向长约22 km,小震优势分布深度为10 km以上,且由主震处沿共轭断层分别向东南向和近东西向逐渐往10 km深度以上的浅部迁移.小震分布还展示出发震断层高倾角分布,且与昭通-鲁甸断裂分支断裂包谷垴一小河断裂活动相关.由于主震破裂的质心深度可为深入认识本次地震灾害严重提供重要证据,为此我们采用gCAP(generalized Cut And Paste)方法反演了包括主震在内共5个4.0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主震质心深度仅约5.0 km,与已有破裂过程显示的较大滑移量处于2-8 km之间的深度一致.本次主震错断了互为共轭的两条断裂,这种共轭破裂模式与矩心深度较浅,可能为本次地震致灾严重的重要原因.
张广伟雷建设梁姗姗孙长青
关键词:余震序列双差定位震源机制
滇西地区地壳各向异性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
<正>1研究背景滇西地区位于印支地块与扬子地块之间,是青藏高原物质东向逃逸的必经带域,对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产生的岩石圈变形及青藏块体东南向挤出变形具有重要的吸收和调节作用。本研究区,目前地幔岩石圈变形已做过大量研究工...
孙长青雷建设陈赟张广伟黎源查小惠
文献传递
滇西地区壳幔各向异性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
<正>1.研究背景及意义滇西地区位于印支地块和扬子地块之间,是青藏高原物质东向逃逸的必经带域,对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产生的岩石圈变形及青藏块体南东向挤出变形具有重要的吸收和调节作用。前人已经在该地区开展了大量地壳各向异...
孙长青雷建设张广伟黎源查小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