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庄秀妹

作品数:25 被引量:100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细胞
  • 9篇纤维细胞
  • 9篇成骨
  • 9篇成纤维细胞
  • 8篇牙周
  • 8篇牙周膜
  • 8篇牙周膜成纤维
  • 8篇牙周膜成纤维...
  • 8篇人牙
  • 8篇人牙周膜
  • 8篇人牙周膜成纤...
  • 8篇分化
  • 8篇成骨分化
  • 7篇钛表面
  • 6篇低氧
  • 6篇低氧诱导
  • 5篇低氧诱导因子
  • 5篇低氧诱导因子...
  • 5篇种植体
  • 4篇P53

机构

  • 21篇中山大学
  • 4篇中山大学孙逸...
  • 2篇深圳市儿童医...
  • 1篇广州市第一人...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汕头市中心医...
  • 1篇揭阳市人民医...
  • 1篇深圳市宝安区...
  • 1篇广州医科大学

作者

  • 24篇庄秀妹
  • 8篇邓飞龙
  • 4篇吴亚霖
  • 4篇刘芹
  • 3篇陈伟良
  • 3篇周斌
  • 3篇谢馨
  • 2篇王轲
  • 2篇廖展澎
  • 2篇张大明
  • 2篇吴少伟
  • 2篇张叶
  • 2篇王勤
  • 1篇王友元
  • 1篇孙海鹏
  • 1篇林玉娇
  • 1篇梁建平
  • 1篇欧阳江林
  • 1篇莫晖
  • 1篇林志立

传媒

  • 5篇中国口腔种植...
  • 5篇中华口腔医学...
  • 3篇中国口腔颌面...
  • 3篇中华老年口腔...
  • 3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国际口腔医学...
  • 1篇中国实用口腔...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口腔疾病防治
  • 1篇第十四次中国...

年份

  • 1篇2022
  • 3篇2019
  • 6篇2018
  • 5篇2017
  • 2篇2015
  • 4篇2014
  • 3篇2013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经腋前线进路的延长节段性胸大肌肌皮瓣与常规方法修复口腔口咽癌缺损的疗效比较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比较经腋前线进路的延长节段性胸大肌肌皮瓣和常规方法制备胸大肌肌皮瓣在修复口腔口咽癌术区缺损的效果。方法:纳入口腔、口咽癌患者91例,所有患者均实施肿瘤根治手术,并采用经腋前线进路的延长节段性胸大肌肌皮瓣(51例)或常规方法制备胸大肌肌皮瓣(40例)转移修复术区缺损组织。结果:经腋前线进路的延长节段性胸大肌肌皮瓣和常规方法制备胸大肌肌皮瓣的血管蒂长度分别为22~28 cm和18~22 cm,皮岛大小分别为5 cm×8cm^7 cm×14 cm和6 cm×7 cm^8 cm×17 cm。术后随访6~36个月,经腋前线进路的延长节段性胸大肌肌皮瓣组患者的肩部活动度明显优于常规组,并且供区的美观性更佳。结论:与常规方法相比,延长节段性胸大肌肌皮瓣的蒂部更长,术后患者的肩部活动度与供区更美观,在口腔口咽癌术区组织缺损修复中值得推广应用。
周斌庄秀妹陈伟良张大明王勋明周家敏
关键词:胸大肌皮瓣口腔癌口咽癌
支架植入治疗颈动脉体瘤术后继发假性动脉瘤的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评价手术治疗颈动脉体瘤和支架植入治疗切除术后继发假性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6例颈动脉体瘤患者按Shamblin分级分别为I级1例、II级1例和III级4例,肿瘤大小为2 cm×3 cm^5 cm×6 cm(平均3.7 cm×4.7 cm)。其中直接手术切除颈动脉体瘤2例,手术切除颈动脉体瘤并结扎颈外动脉2例,颈总动脉-颈内动脉人造血管重建2例。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围术期死亡及卒中,出血量为250~650 m L(平均455 m L)。2例患者术后出现假性动脉瘤和声带麻痹,经介入引导下血管支架植入和药物治疗后症状完全消失。随诊6~17个月,未发现肿瘤复发及严重并发症。结论:手术治疗颈动脉体瘤效果良好、安全可靠;直接手术切除可能继发假性动脉瘤,而介入引导下血管支架植入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周斌庄秀妹陈伟良王友元张大明范松黄志权
关键词:颈动脉体瘤颈动脉重建假性动脉瘤
p53在低氧抑制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成骨分化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p53在低氧抑制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PDLCs)成骨分化中的作用。方法体外正常氧(20%O2)和低氧(1%O2)中培养PDLCs细胞48 h,Western免疫印迹检测12、24与48 h时p53与HIF-1α的表达水平;小干扰RNA(Si-HIF1α)转染PDLCs,验证敲低HIF-1α表达后p53水平变化;进一步通过小干扰RNA(Si-p53)转染PDLCs,检测低氧下PDLCs中p53表达水平,比较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成骨标志物ALP、I型胶原(COL1)、成骨特异性转录因子(RUNX2)的mRNA表达量变化。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相比正常氧培养后HIF-1α/GAPDH蛋白比值0.309±0.052,PDLCs在低氧培养12、24、48 h后HIF-1α/GAPDH蛋白水平显著升高为0.801±0.049、0.881±0.037与0.936±0.0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901、9.041、9.704,P=0.002、0.0008、0.0006);同时p53/GAPDH蛋白比值分别为0.463±0.036、0.612±0.040与0.858±0.034,相较常氧的0.233±0.035显著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595、7.140、12.84,P=0.010、0.002、0.0002)。Si-HIF1α转染PDLCs并在低氧培养后,HIF1α-Si1、Si2转染组比阴性NC-Si组的HIF-1α在蛋白水平分别下降64.57%与59.94%,在mRNA水平分别下降66.67%、63.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蛋白=9.326、6.985,P蛋白=0.0007、0.002;tRNA=5.319、5.015,PRNA=0.006、0.008);同时p53在蛋白水平分别下降36.47%与38.41%,在mRNA水平分别下降33.43%、30.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蛋白=4.645、4.135,P蛋白=0.011、0.029;tRNA=4.373、3.912,PRNA=0.012、0.017)。PDLCs经p53-Si1、Si2转染后p53蛋白表达较NC-Si阴性组分别下降56.41%与51.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194、6.621,P=0.0012、0.0027),但HIF-1α蛋白水平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67、1.391,P=0.308、0.237)。将PDLCs转染p53-siRNA后继续在低氧培养48 h,p53-Si1、Si2组中PDLCs的ALP活性较NC-Si组升高2.05倍与2.17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889、4.346,P=0.008、0.012);成骨标志物ALP的mRNA水平分别升高2.14倍与2.05倍,差异具
张叶庄秀妹张越王勤彭雪珍
关键词:牙周炎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P53低氧成骨分化低氧诱导因子-1Α
钛表面微纳米形貌通过p53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初步探讨钛表面微纳米形貌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at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r 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以及p53在该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以光滑纯钛表面为对照,采用喷砂碱热法构建微纳米形貌钛表面。钛片表面接种r BMSCs,在3天、7天时检测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7天时成骨标志物ALP、I型胶原(collagen-I,COL1)与成骨特异性转录因子(runt 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的m RNA表达,同时比较p53表达水平变化。通过小干扰RNA(p53-Si)转染r BMSCs,检测光滑钛片表面上r BMSCs的p53表达、ALP活性以及成骨标志物m RNA表达变化。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相比光滑纯钛表面,喷砂碱热组钛表面呈三维网状纳米多孔结构,为微纳米钛表面。喷砂碱热组r BMSCs细胞ALP活性比光滑纯钛组增加,ALP、COL1与RUNX2的m RNA表达水平明显上调,但伴有p53表达降低。小干扰RNA(p53-si RNA)转染r BMSCs并在光滑钛表面培养后,ALP活性升高,ALP、COL1、RUNX2的m RNA表达量显著增加。结论:钛表面微纳米形貌通过下调p53促进r BMSCs成骨分化。
周敏吴亚霖武东辉庞静雯庄秀妹
关键词: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P53
Osstell ISQ^(TM)监测种植体稳定性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1
2013年
目的:分析种植体初期稳定系数(ISQi)与植入扭矩值(ITv)在评估初期稳定性中的关系;分析不同初期稳定性种植体在骨愈合期种植体稳定系数(ISQ)的变化趋势。方法:选择牙缺失患者34例,共55枚种植体。应用Osstell ISQTM共振频率分析仪于种植体植入时测量ISQ和记录ITv,并于植入后4周、8周、12周监测ISQ变化。结果:ISQi与ITv存在强正相关性。低初期稳定性组种植体植入后ISQ呈持续上升过程,高初期稳定性组ISQ则呈先降后升趋势,4周降至最低点。结论:Osstell ISQTM能良好评价和监测种植体稳定性,ISQi与ITv均为评价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的客观指标,种植体稳定性的变化趋势与初期稳定性范围相关。
庄秀妹朱呈小露邓飞龙刘芹廖展澎吴亚霖谢馨
关键词:共振频率分析种植体稳定性
p53/CXCL12在亲水性钛表面微纳米形貌促进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成骨分化中的作用
2019年
目的:探讨p53/CXCL12在亲水性钛表面微纳米形貌促进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cells,PDLCs)成骨分化中的作用。方法:前期已采用阳极氧化法和喷砂碱热法构建相似微纳米形貌但亲水性不同钛表面,两组钛表面接种PDLCs,第7天时Western免疫印迹检测p53、CXCL12表达水平;小干扰RNA (Si-p53、SiCXCL12)转染PDLCs,检测分别敲低其表达后p53、CXCL12表达水平变化,比较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成骨标志物ALP、I型胶原(COL1)、成骨特异性转录因子(RUNX2) mRNA水平变化。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相比阳极氧化组,亲水性更优喷砂碱热组PDLCs中p53表达降低,CXCL12表达升高。Sip53转染PDLCs后,p53表达降低,CXCL12表达升高。Si-CXCL12转染PDLCs,CXCL12水平降低,p53水平无明显变化,但ALP、COL1与RUNX2的mRNA水平均显著升高。结论:亲水性钛表面微纳米形貌可下调p53,促进CXCL12表达升高,进而促进PDLCs成骨分化。
林玉娇庄秀妹谢奕文
关键词:亲水性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P53CXCL12成骨分化
亲水性钛表面微纳米形貌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与成骨分化的影响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亲水性钛表面微纳米形貌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 BMSCs)增殖与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阳极氧化法和喷砂碱热法分别构建微纳米形貌钛表面,检测其亲水性。钛片表面接种r BMSCs,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在培养1、3、5、7 d时检测r BMSCs细胞活性;第7天和14天时检测总蛋白浓度与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并在第7天时检测成骨标志物ALP、I型胶原(COL1)与成骨特异性转录因子2(RUNX2)的m RNA表达水平。采用t检验比较2组水静态接触角、CCK-8、总蛋白浓度以及成骨分化PCR检测指标。结果阳极氧化组钛表面呈规则有序纳米管阵列,喷砂碱热组呈三维网状纳米多孔结构,二者具有相似的微纳米形貌,阳极氧化组水静态接触角大于喷砂碱热阻[(83.3±2.3)°vs(47.7±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54,P<0.001)。相比阳极氧化组,喷砂碱热组r BMSCs细胞增殖能力均有所增强,接种3、5、7 d后喷砂碱热组r BMSCs细胞活性均明显高于阳极氧化组(0.66±0.03 vs 0.52±0.03;1.15±0.06 vs 0.85±0.05;1.58±0.07 vs1.26±0.07),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962、3.845、3.183,P=0.042、0.018、0.033);培养7、14 d后,喷砂碱热组r BMSCs的总蛋白浓度高于阳极氧化组[(389±45)μg/ml vs(226±32)μg/ml;(1070±59)μg/ml vs(760±65)μ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319、3.518,P=0.029、0.025);第7、14天时喷砂碱热组钛表面r BMSCs的ALP活性高于阳极氧化组[(2.11±0.32)U/gprot vs(1.00±0.21)U/gprot;(6.13±0.57)U/gprot vs(3.92±0.51)U/gpro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912、2.976,P=0.043、0.041);第7天时,喷砂碱热组r BMSCs中ALP、COL1与RUNX2的m RNA表达水平均高于阳极氧化组(1.86±0.24 vs 1.00±0.15;2.05±0.16 vs 1.00±0.14;2.28±0.18 vs 1.00±0.12),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t=3.383、5.012、5.710,P=0.028、0.007、0.005)。结论相比阳极氧化组,喷砂碱热组钛表面微纳米形貌具有更强的促r BMSCs增殖与成骨分化能力,该过�
周敏武东辉吴亚霖庞静雯庄秀妹
关键词: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亲水性
钛表面及其涂层纳米化对骨结合的影响和机制被引量:2
2014年
钛表面自身纳米化是指采用各种化学或物理方法增加钛表面的自由能,粗晶结构逐渐细化至纳米量级结构,基体与纳米结构层无明显的界面,材料外形尺寸基本保持不变。阳极氧化法和酸碱法为其常用技术。钛表面涂层或沉积纳米化是将制备好的纳米颗粒固结在钛表面,以形成一个与基体化学成分相同或不同的纳米结构表层,表层与基体之间存在界面且材料的外形尺寸有所增加。实现表层与基体之间以及表层纳米颗粒之间的牢固结合,是钛表面涂层或沉积纳米化的关键。钛表面自身纳米化以及表面涂层或沉积纳米化处理能明显增加钛种植体与骨组织的结合能力,促进骨整合,提高种植体成功率;而蛋白质吸附、细胞表面整联蛋白信号传递、单个细胞机械特性改变等,是钛表面纳米化处理影响骨结合的主要因素。随着生物材料学的不断发展,表面纳米化有望在促进种植体周围骨新生、增加初期稳定性和提高远期成功率等方面取得突破,更好地为口腔种植临床服务。
庄秀妹邓飞龙
关键词:钛种植体表面改性纳米尺寸骨结合
纯钛微纳米复合形貌对成骨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对比研究纯钛表面不同微纳米图案对成骨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探讨微米与纳米结构在影响细胞行为当中的不同作用。方法制备4组纯钛微纳米复合表面形貌:喷砂(S)、喷砂-酸蚀(SLA)、喷砂-碱热(SAH)及喷砂-阳极氧化(SAN)。检测各组材料表面理化性能,扫描电镜观察各组材料表面形貌及细胞黏附形态,CCK-8法测定细胞在材料表面增殖能力,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细胞在材料表面分化能力。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最小有意义差异(LSD)t检验对同时间点不同组的CCK-8及ALP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粗糙度结果示:SLA组粗糙度大于其余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Ra)=38.449,P_(Ra)<0.001;F_(Rq)=29.564,P_(Rq)<0.001)。(2)扫描电镜示:S组仅形成弹坑状一级微米结构,黏附细胞伪足短小,SLA、SAH及SAN组分别修饰沟壑状、网状及管状二级纳米多孔图案,细胞于SAH、SAN组表面伪足更为伸展,其中SAH组表面细胞伪足生长进入孔隙形成机械锁结。(3)CCK-8结果示:第5天,SAH和SAN组细胞增殖A值(1.546和1.528)显著高于S组(1.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29,P=0.042);第7天时,SAH和SAN组细胞增殖A值(2.646和2.57)显著高于S组(2.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1,P=0.035)。(4)细胞分化检测示:接种7 d后,SAH组ALP活性(77.656)显著高于S、SLA及SAN组(53.132、51.052和62.2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734,P<0.001);接种14 d后,SAH与SAN组ALP活性(104.107和109.963)显著高于S与SLA两组(82.885和73.3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052,P<0.001)。结论钛片表面微纳米图案影响细胞伪足形态,促进细胞增殖及ALP活性,其中多孔形貌显著增加细胞活性,碱热处理表面早期ALP活性显著增加,且形成纳米网比纳米管更有利于形成机械锁结。
许嘉允邓飞龙庄秀妹欧阳江林刘芸王婧李夏晨
关键词:表面改性微纳米结构纯钛纳米管
不同连接方式种植体对周围组织影响的临床比较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比较平台转换种植体和传统基台连接种植体对上颌美学区单牙种植周围组织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95例(110枚)上颌美学区单牙种植修复患者,其中Ankylos系统(平台转换)47例(54枚种植体),Nobel Replace系统(传统基台连接)48例(56枚种植体)。在患者最终修复后36~62个月进行随访,拍摄X线片及临床检查来记录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和牙龈组织的状况,比较两组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和周围软组织红色美学指数。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所得数据。结果不同连接方式种植修复后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量与红色美学指数具有显著差异,平台转换种植体的骨吸收量明显少于传统基台连接组,红色美学指数也高于传统基台连接。结论平台转换种植体在上颌美学区单牙种植修复相较于传统基台连接种植体能更有效的保留周围骨组织且美学效果较佳。
吴亚霖罗智斌庄秀妹刘芹王轲谢馨邓飞龙
关键词:骨吸收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