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争妍
- 作品数:8 被引量:77H指数:3
- 供职机构: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军事更多>>
- 要素流动与生产率增长研究——对新疆兵团“结构红利假说”的实证检验被引量:2
- 2014年
- 采用动态SSM实证分析1990-2011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三次产业间要素流动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检验三次产业间劳动力和资本的流动是否具有"结构红利"现象。结果表明:劳动力从第一产业流向二、三产业,促进了生产率的增长,但这种效应不明显,即劳动力产业间的流动具有微弱的"结构红利"现象;资本更多地流向二、三产业,抑制了整个资本生产率的增长,即资本产业间的流动具有"结构负利"现象;劳动力和资本要素流动的结构效应贡献较小,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内部增长效应。要素的自由流动对于产业结构效应的发挥至关重要,因此,进一步推进要素市场的完善,放宽资本的投资限制,是发挥要素流动对生产率增长促进作用的最好方式。
- 李豫新张争妍
- 关键词:生产率增长结构红利假说
- 外商直接投资对新疆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
- 2014年
-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外商直接投资已经成为影响一国或地区产业结构变动的重要因素。文章在分析新疆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基础上,构建面板数据模型,研究2000-2012年外商直接投资对新疆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提高了新疆三次产业的产值水平;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促进了新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最后提出更好的发挥FDI对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作用的政策建议。
- 张争妍
-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面板数据模型
- 西部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测评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2
- 2013年
- 从区域主体自我发展视角出发,构建自我发展能力指数,测评西部民族地区2005-2011年自我发展能力;在此基础上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析西部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西部民族地区各省区自我发展能力在波动中上升,区域间协调发展程度逐步增强,但区域内部政府、企业、家庭与区域整体学习创新能力的协同性较差;城镇化、工业化和外商直接投资对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起着积极的拉动作用,而市场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对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政府干预经济强度对自我发展能力的作用不显著。
- 李豫新张争妍
- 关键词:西部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面板数据模型
- 新疆兵团产业结构效益实证分析被引量:1
- 2012年
- 根据2000年~2010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三次产业的时间序列数据,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和产业竞争力两个方面对兵团的产业结构效益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兵团产业结构偏离度大,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对称;兵团的经济增长以一、三产业为主,增长速度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增长中区位因素起重要作用,产业结构的推动作用不显著;兵团的经济增长主要是总量增长,而质量上并没有得到相应改善,产业结构效益差。
- 张争妍李豫新王睿哲
- 关键词:兵团产业结构效益产业结构偏离度偏离-份额分析法
- 兵团产业结构转型研究
- 兵团作为一个肩负屯垦戍边使命的特殊组织,自建立以来立足边疆,为地区稳定、民族团结、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由于地缘、历史、文化等原因,同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其他省区相比,兵团产业结构依旧处于一种相对不合理的状态,制约...
- 张争妍
- 关键词:兵团产业结构
- 西部地区产城融合测评及门槛效应研究被引量:7
- 2021年
- 文章基于2005—2018年西部地区84个地级市数据,构建指标体系测评产城融合水平,并基于城镇化路径视角研究产城融合对城市产业发展的门槛效应。研究发现:西部地区产城融合度、综合度、耦合度水平逐步提高,产业支撑、城市功能、人本导向三方面发展水平不断提升;西部地区地方政府的产业优惠政策对城市产业发展存在基于产城融合度、综合度、耦合度的双门槛效应,当融合度、综合度高于第二门槛值,耦合度高于第一门槛值时,地方政府的产业优惠政策显著促进城市产业集聚;在西部地区产城融合发展中绝大多数城市处于中低耦合度阶段,存在"耦合陷阱"。
- 李豫新张争妍
- 关键词:产城融合门槛效应
- 经济开放、金融发展与西部地区就业结构变迁被引量:3
- 2016年
- 构建面板数据模型研究经济开放、金融发展对西部地区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经济开放、金融发展规模与结构促进了区域就业产业结构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抑制了区域就业产业结构优化;国际贸易、金融发展效率的提高促进了非正规就业规模的扩大;经济开放、金融发展引起的技术进步抑制了区域就业结构的优化。
- 陈作成张争妍
- 关键词:经济开放金融发展就业结构
- 数字经济对我国碳排放的影响研究被引量:52
- 2022年
- 基于2013-2020年的30个省份数据构建面板数据模型,从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两个视角研究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的发展有效地降低了人均碳排放量、碳排放增量与碳排放增速,数字经济与碳排放强度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数字经济与碳排放强度、边际碳排放强度的关系呈现区域性特征,在省域层面数字经济对边际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不存在明显的空间效应,数字经济对碳排放增长率的影响存在基于产业结构优化、人口集聚、城镇化的遮掩效应。
- 张争妍李豫新
- 关键词:数字经济碳排放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