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俊文

作品数:8 被引量:73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4篇地下水
  • 2篇地球化
  • 2篇地球化学
  • 2篇同位素
  • 2篇
  • 1篇地表水
  • 1篇地下水系统
  • 1篇地下水硝酸盐
  • 1篇地质样品
  • 1篇电感耦合
  • 1篇电感耦合等离...
  • 1篇芽孢
  • 1篇芽孢杆菌
  • 1篇饮用水源
  • 1篇饮用水源地
  • 1篇有机氮
  • 1篇质谱
  • 1篇生物地球
  • 1篇生物地球化学
  • 1篇石英砂

机构

  • 8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桂林理工大学
  • 1篇长安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8篇张俊文
  • 6篇马腾
  • 2篇刘丛强
  • 2篇王妍妍
  • 2篇董一慧
  • 1篇冯亮
  • 1篇廖曼
  • 1篇王智真
  • 1篇徐芬
  • 1篇钟秀
  • 1篇石柳
  • 1篇刘路
  • 1篇刘林

传媒

  • 2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分析化学
  • 1篇水文地质工程...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地质科技情报
  • 1篇安全与环境工...
  • 1篇中国矿物岩石...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7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一株芽孢杆菌还原Cr(Ⅵ)的特性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从青海某化工厂水溶态C(rⅥ)含量为248.17 mg/kg的表层土壤中,利用平板划线法,分离纯化出一株菌株。形态学观察该菌株为杆状的革兰氏阳性菌,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为芽孢杆菌属。生长条件实验表明,该菌株能在pH值为7~9,温度30~50℃条件下生长,是一株较为罕见的耐高温菌株。静态批实验表明,C(rⅥ)对该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随着C(rⅥ)浓度的升高而增强;该菌株在48、72、168 h内,可将C(rⅥ)浓度为25、50、100 mg/L的溶液中99%以上的C(rⅥ)还原;还原过程呈现延滞期、对数期和稳定期3个阶段;在稳定期,培养基pH值上升速率随C(rⅥ)浓度的增大而降低,可能是由于细胞浓度不同、还原产物C(rⅢ)的水解作用导致。
石柳马腾徐芬张俊文
关键词:微生物六价铬
地下水饮用水源地污染源风险等级评价方法研究被引量:23
2014年
基于地下水饮用水源地与污染源相互作用的机理,综合考虑污染源荷载风险(L)、地下水污染风险(V)和地下水饮用水源地属性(P),建立了一套地下水饮用水源地污染源风险等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风险等级评价指标体系中21个指标的权重,并通过加权求和模型,构建了污染源风险等级评价指数(I)的计算方法;依据污染源风险等级评价指数将污染源风险等级划分为高风险、较高风险、中等风险和低风险四个等级,以为地下水饮用水源地供水安全保障提供科学依据。
钟秀马腾刘林董一慧王妍妍张俊文
关键词:地下水饮用水源地污染源
微生物介导下高砷地下水系统的氧化还原分带性概念模型被引量:4
2015年
微生物活动对地下水水化学组分、氧化还原环境及砷的迁移转化有重要影响。研究高砷地下水系统的氧化还原分带性,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微生物作用下地下水中砷的迁移转化规律,并为高砷地下水原位修复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在综述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明了不同生物地球化学阶段砷的吸附、释放及固定过程,并刻画出高砷地下水系统的氧化还原分带性概念模型。在地下水环境中,微生物依次消耗(还原)溶解氧、NO-3、Fe(Ⅲ)、SO2-4和CO2等组分,氧化有机物获取能量。在溶解氧和NO-3还原阶段,地下水处于偏氧化环境,此时Fe(Ⅲ)还原受到抑制,其负载的砷不会释放到地下水中;当Fe(Ⅲ)还原时,地下水处于还原环境,会导致与之共存的砷释放,形成高砷地下水;而当SO2-4还原时,地下水处于强还原环境,产生的HS-与Fe2+形成的铁硫化物吸附或共沉淀砷,会降低地下水中的砷浓度。
张俊文马腾冯亮闫雅妮
关键词:地下水生物地球化学
涂铁石英砂去除水中As(Ⅴ)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选择来源广泛的石英砂作为负载体,以Fe Cl3为原料,用加热蒸发法合成制备简便且易于过滤的新型材料——涂铁石英砂(IOCS)。合成的IOCS表面的铁氧化物以赤铁矿为主,含铁量为11.73%,比表面积较改性前提高12.2倍。IOCS对As(V)的吸附动力学实验和等温吸附实验结果显示其吸附As(V)平衡时间为80 min,对As(V)的最大吸附量为1.22 mg/g。吸附符合Lagergren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是表面吸附和共沉淀并存的过程。当初始As(V)浓度分别为0.1 mg/L、1 mg/L、5 mg/L,IOCS投加量与溶液中As(V)质量比分别为20000∶1和10000∶1时,在p H=6和p H=8.5两种条件下,IOCS对As(V)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6.10%和80.39%。
董一慧马腾周舒晗张俊文
关键词:
地下水硝酸盐特殊脆弱性评价:以沙颍河流域为例被引量:9
2015年
特殊脆弱性评价是地下水污染防治的基础。该文以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典型区—沙颍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成因分析,建立了以地下水埋深(D)、净补给量(R)、含水层富水性(A)、土壤类型(S)、地形坡度(T)、包气带介质类型(I)、污染物输入强度(P)、土壤有机质含量(O)为指标体系的DRASTIPO评价模型,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对浅层地下水硝酸盐特殊脆弱性进行了评价。2013年8月在研究区采集浅层地下水样品48组,通过分析采样点特殊脆弱性指数与地下水NO3-浓度之间的相关性,相关性系数R2为0.714,表明该评价模型是可靠的。
闫雅妮王妍妍郑倩琳刘路张俊文马腾
关键词:硝酸盐
地下水与地表水相互作用下硝态氮的迁移转化实验被引量:23
2017年
全球水体氮污染形势严峻,且以硝态氮(NO_3^--N)污染为主,研究地下水与地表水(G-S)相互作用模式对NO_3^--N在"潜流带"(HZ)中迁移转化的影响是开展水体氮污染综合防控的关键.开展地表水(S)补给地下水(G)(下降流)、地下水(G)补给地表水(S)(上升流)以及交替作用3种模式的NO_3^--N迁移转化实验,研究表明:3种模式下,出水NO_3^--N浓度可降低95%以上;上升流中反硝化强度大于下降流;异化还原作用(DNRA)对下降流与上升流出水氨氮(NH_4^+-N)浓度的贡献分别约为71%和11%;上升流实验后水-土界面有机氮含量是下降流实验后水-土界面的2.3倍.结果表明,G-S相互作用下NO_3^--N的衰减途径主要包括:合成有机氮、反硝化及DNRA;相互作用模式对各衰减途径的强度存在影响;HZ介质通过吸附NH_4^+-N和微生物作用合成有机氮的方式截留氮素.
闫雅妮马腾张俊文廖曼王智真
关键词:地下水地表水相互作用硝态氮反硝化
惠州花岗岩风化过程的Li同位素地球化学
<正>为探究锂(Li)含量及其同位素组成对花岗岩风化过程的指示意义。本研究分析了一组花岗岩风化壳剖面(位于广东惠州)样品的主成分、Li含量和δ7Li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风化程度度加深,Li含量从3.8 mg/kg逐渐...
张俊文刘丛强赵志琦
关键词:花岗岩风化过程同位素组成
文献传递
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准确测定天然地质样品中的锂同位素组成被引量:10
2019年
准确测定天然地质样品中Li同位素组成是Li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的基础。本研究采用AG 50W-X12(200~400目,1.5 mL)阳离子树脂,以0.4和1.0 mol/L HCl作为淋洗介质,建立了适用于不同类型地质样品,且简单、高效的化学分离Li的方法。分离水样和岩石中的Li时,仅需8.5和14.0 mL淋洗液,与前人方法对比(25~190 mL),大大降低了淋洗液使用量,且流程空白信号((2.4±0.1) mV)与使用的2%HNO_3的信号(2.3 mV)几乎一致。在淋洗过程中会发生明显的Li同位素分馏,当Li回收不完全时,测得的δ~7Li值相差最高达~50‰,而完全回收Li可以避免该偏差。测定了部分国际标准物质的Li同位素组成:海水δ~7Li值为+31.4‰±0.7‰(n=18),安山岩AGV-2为+7.2‰±0.2‰(n=4),玄武岩BCR-2为+3.7‰±0.7‰(n=8),花岗闪长岩GSP-2为-0.10‰±0.18‰(n=4),与已报道的数据吻合,分析精度优于0.8‰,达到国际同类实验室水平。本方法在保证回收率的前提下,树脂和试剂的使用量减少为文献报道使用量的50%,甚至更低,提高了工作效率,并降低了流程空白,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更强。
张俊文张俊文赵志琦刘丛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