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川平

作品数:71 被引量:56H指数:5
供职机构: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4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1篇文学
  • 13篇艺术
  • 4篇文化科学
  • 3篇历史地理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23篇小说
  • 10篇叙事
  • 10篇王小波小说
  • 10篇救赎
  • 8篇文学
  • 5篇艺术
  • 5篇长篇
  • 5篇长篇小说
  • 4篇知识分子
  • 4篇人性
  • 4篇女性
  • 3篇幽默
  • 3篇欲望
  • 3篇戏剧
  • 3篇小说叙事
  • 3篇两性
  • 3篇两性关系
  • 3篇黑色幽默
  • 3篇爱情
  • 2篇道德

机构

  • 64篇河北省社会科...
  • 4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作者

  • 68篇张川平

传媒

  • 19篇大舞台
  • 4篇河北师范大学...
  • 4篇河北学刊
  • 3篇商洛师范专科...
  • 3篇石家庄学院学...
  • 3篇商洛学院学报
  • 2篇南京社会科学
  • 2篇华北电力大学...
  • 2篇广东广播电视...
  • 2篇宁波广播电视...
  • 1篇东方艺术
  • 1篇学术界
  • 1篇南京师大学报...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东方论坛(青...
  • 1篇青海师范大学...
  • 1篇青岛大学师范...
  • 1篇淮南师范学院...
  • 1篇重庆广播电视...
  • 1篇江苏广播电视...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4篇2020
  • 3篇2019
  • 4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11篇2012
  • 9篇2011
  • 4篇2010
  • 5篇2009
  • 2篇2007
  • 4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7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五普特爱情”与淡淡的忧伤——论契诃夫戏剧
2019年
俄国作家契诃夫(1960—1904)以短篇小说创作著称,与莫泊桑、欧·亨利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他同时也是一位成就卓著、影响深远的剧作家。19世纪的契诃夫开启了20世纪荒诞派现代戏剧的先河。现代戏剧的代表作家,诸如德国的贝克特、英国的品特等都受到契诃夫剧作的影响和启发,在一定意义上,他们的戏剧创作继承并延续了契诃夫的传统。
张川平
关键词:契诃夫戏剧樱桃园
向死而生:论王小波小说的生死观
2011年
王小波小说中的"死亡叙事"在主体建构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以对死亡景观和死刑想象独特的文学呈现、贯穿其间的爱欲与死欲的纠结、对死亡的凝视和深描、对死后世界的想象等,建立起以主体建构为目标和目的的死亡叙事,"向死而生"的生死观成为其小说文本的一个重要的哲学支点。
张川平
关键词:死亡叙事向死而生
逃遁与隐身:王小波小说的主体行动救赎
2011年
王小波小说中设置了许多颇具游戏性的追逃情节,包括"逃于行"和"逃于形"两种形式。他利用逃遁和隐身的策略,挣脱精神囹圄和权力管制。小说人物主体的行动救赎,一方面是对主体受困之生存状态的深刻洞察和批判,同时贯彻了作家追求"消极自由"的理想,
张川平
关键词:逃遁隐身救赎
主体建构及其表达策略——论王小波文学叙事的“反程式化”特征
2014年
主体建构是现代社会孕育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和指标,主体性对于置身前现代社会和尚处现代社会转型进程中的中国人而言,并非不言自明的人性本能和天赋权利,而呈现主体建构和自我救赎的困境,"程式化"是主体表达困境的主要形式,王小波对这一阐释和表演体系的"程式化"传统进行了深入反思和批判,并致力于突破此一禁锢的文本试验和实践,在现实人生和文学想象两方面践行对传统的解构和翻转,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自我建构和自我救赎的理想。
张川平
关键词:程式化表演体系
情欲与道德的冲突——论侯麦影片的两性关系叙事及其主旨寓意被引量:1
2018年
《午后之爱》是法国导演埃里克·侯麦系列电影作品《六个道德故事》的最后一部,围绕婚恋中的道德问题展开叙事,涉及精神恋爱和肉欲满足、爱情的一与多、定与变等诸多矛盾困惑。主人公弗雷德里克是位已婚男士,与妻子海琳生有一个女儿,第二个孩子正在孕育中,他们把家安在巴黎郊外幽静的别墅区,弗雷德里克每日乘火车到城里打理公司业务,海琳一面照顾家庭,一面抽暇完成学位论文,一家人过着安宁富足的中产阶级的生活。
张川平
关键词:道德故事两性关系影片情欲电影作品
俗世的大爱与大美——试论汪曾祺以故乡人事为题材的小说被引量:6
2007年
汪曾祺是一位注重风俗和地域文化描写的作家,创作了大量以故乡人事为题材的小说,包括最为人称道的代表作《受戒》和《大淖记事》。他的小说展现出对俗世生活和普通百姓的浓厚兴趣,堪称一幅凝结着大美与大爱的画卷。
张川平
关键词:汪曾祺小说故乡俗世风俗
论王小波对中国传统文化理性观的诘难
2012年
理性要素代表主体探索"确定性"的诉求,既包含体现客观性的科学知识,也指对待知识的态度和求知的方法等。"科学格致化"和"科学艺术化"是淆乱科学本体的两种现象,其实质是以"善"和"美"的职能、标准来要求"真"和改写"真",它源于中国文化特有的理性观,即以"价值理性"排斥"工具理性",形成扬"情理"抑"物理"的"实用理性",使执着于"知识"和"真理"本身的知识分子常常遭遇"实用"质疑,王小波在其杂文和小说中批驳了与之有关的"之用"逆退、"实用"诘难以及用价值判断取代真伪判断的习惯做法,这种以"善"辖制"真"、取消"真"的文化习性正是"科学"引入中国时被变异为"科学观"的主因,最终归结为思维方式注重"合"、忽略"分"甚至反对"分"的特性,这一特性塑造了与之协调的中国人的"自我意识",在探索客观世界时缺乏以"程式"确定下来的"抽象的升华",这恰是理性之殇的文化渊源。
张川平
关键词:思维模式
论自我主体与自性、个性、共性的关系
2013年
主体的自我呈现是一个从共性到个性再到自性的过程,通过"我—它"之辨确定类属共性,通过"我—你"之辨和"我—他(她)"之辨彰显个性,通过"我—我"之辨实现"自性的开显"——朝向自己的"永恒的回归"。"自性开显"意义上的主体确立和自我肯定需要主体具备"行动能力"和"自由空间",前者关涉诸般"自我训练"、"自我修持"的技术,以实现自己对自己的"治理"和"拯救",它的前提是个体拥有主宰自我的权利。后者以"自治自律"取代"他治他律",体现了"自由"的真义——"由自",它消除了"编写生活脚本的人"和"演出生活脚本的人"的区分,从而在终极意义上摆脱了"扮演角色"的主体困境。
张川平
关键词:自我主体自性
言说与沉默——论王小波作品的主体话语救赎
2011年
"逃于言"是王小波特有的一种"言说"策略。王小波利用"逃于言"的策略,一方面阐明了写作的意义,另一方面借助沉默的力量和黑色幽默的叙事智慧来抵抗话语管制和主体异化的消极后果,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主体的话语救赎。
张川平
关键词:言说黑色幽默救赎
现实主义的胜利——从《三里湾》到《花好月圆》
2020年
1958年出品的电影《花好月圆》改编自赵树理的长篇小说《三里湾》,从小说到电影,叙事形式变了,但"故事"的"内核"以及故事"被讲述"的手法和风格并没有本质的变化,统领这一切的是赵树理始终坚持的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赵树理对"问题小说"情有独钟,他谈到:"我写的小说,都是我下乡工作时在工作中所碰到的问题,感到哪个问题不解决会妨碍我们工作的进度,应该把它提出来。"
张川平
关键词:《三里湾》叙事形式现实主义《花好月圆》故事长篇小说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