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彪

作品数:9 被引量:47H指数:4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细胞
  • 3篇蛋白
  • 3篇预后
  • 3篇淋巴
  • 3篇淋巴结
  • 3篇肝细胞
  • 2篇新生物
  • 2篇血液
  • 2篇血液过滤
  • 2篇胰腺
  • 2篇胰腺炎
  • 2篇髓细胞
  • 2篇肿瘤
  • 2篇重症
  • 2篇重症急性
  • 2篇重症急性胰腺
  • 2篇重症急性胰腺...
  • 2篇转移率
  • 2篇微转移
  • 2篇胃癌

机构

  • 9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市静安区...

作者

  • 9篇姜波健
  • 9篇张彪
  • 6篇俞继卫
  • 4篇吴巨钢
  • 4篇倪晓春
  • 3篇夏焱
  • 3篇李小强
  • 3篇卞邦健
  • 2篇王大铮
  • 2篇郑元超
  • 2篇祝一鸣
  • 1篇伍宏彪
  • 1篇高友福
  • 1篇苏震东
  • 1篇李锋
  • 1篇张鹏

传媒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中国普外基础...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肝胆胰外科杂...
  • 1篇中国普通外科...
  • 1篇国际外科学杂...

年份

  • 1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胃腺癌淋巴结转移率的影响因素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1
2009年
目的探讨影响胃腺癌淋巴结转移率(MLR)因素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MLR分组的截断点;应用CK20检测淋巴结微转移;进而研究MLR与预后、N分期、病理特征、微转移的关系。结果121例胃腺癌患者,MLR预测术后3,5年内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6±0.053,0.896±0.046,截断点分别为MLR=30.95%,MLR=3.15%。据此分组:MLR1(MLR<3.15%),MLR2(3.15%≤MLR≤30.95%)及MLR3(MLR>30.95%)。生存分析显示:MLR值越高,预后越差(P=0.000);MLR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P=0.000)。相同N分期(N1或N2)患者,MLR不同,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和CK染色总MLR分别为34.7%(242/697)和43.5%(303/69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微转移的检测能明显改变MLR值。无论是HE染色还是CK染色,MLR都与肿瘤淋巴管浸润、肿瘤浸润深度有关(P<0.05)。结论MLR预测术后3年或5年内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大,是一个可靠的指标,可用于确定其分组的截断点,进而指导临床判断预后。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能显著改变MLR值。
吴巨钢俞继卫倪晓春李小强卞邦健张彪高友福姜波健
关键词:胃肿瘤腺癌淋巴结转移率预后微转移
胃癌淋巴结转移率和预后的关系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研究胃癌淋巴结转移率(MLR)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分析121例胃癌患者MLR与预后的关系。结果血管浸润和淋巴管浸润是独立的死亡危险因素(P〈0.05)。MLR高低与病检淋巴结数(大于或等于7枚)无相关性(P〉0.05),但MLR影响术后生存时间,两者间存在直线关系(P=0.001)。MLR预测术后3年内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与N分期的ROC曲线下面积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LR预测胃癌患者术后3年内死亡的准确性与N分期相当。
吴巨钢倪晓春俞继卫张彪卞邦健姜波健
关键词:胃肿瘤淋巴结预后
胃癌淋巴管生成、淋巴管浸润及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0
2008年
目的探讨胃癌淋巴管生成、淋巴管浸润及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68例胃癌原发灶中D2-40的表达及其中51例胃癌的791枚淋巴结中CK20和CKpan的表达,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胃癌HE染色淋巴管浸润(LVI-HE)和D2-40染色淋巴管浸润(LVI-IM)的阳性率分别为66.2%(45/68)和76.5%(52/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8)。LVI-IM阳性率与肿瘤浸润深度(P=0.044)、TNM分期(P=0.003)及存在淋巴结转移(P=0.000)有关。68例胃癌平均淋巴管密度(LVD)为(18.19±7.44)个/HP。LVD升高与LVI-HE阳性(P=0.040)、LVI-IM阳性(P=0.001)、静脉浸润(P=0.037)、TNM分期较晚(P=0.020)及存在淋巴结转移(P=0.001)有关系。LVD值≥15个/HP者近期生存率较LVD值≤14个/HP者明显降低(P=0.032)。51例胃癌HE染色和CK(CK20或CKpan)染色检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74.5%(38/51)和88.2%(45/51),791枚淋巴结的转移淋巴结检出率由HE染色的32.0%(253/791)提高到CK染色的41.5%(328/791),P<0.001。CKpan的微转移检出率明显高于CK20(P=0.003)。微转移淋巴结数量与肿瘤大小(P=0.001)、LVI-HE(P=0.040)、肿瘤浸润深度(P=0.018)及TNM分期(P=0.012)有关。微转移淋巴结的检出使淋巴结转移站别及TNM分期迁移:7例N0→N1,6例N1→N2,1例N2→N3;4例Ⅰb→Ⅱ,4例Ⅱ→Ⅲa,3例Ⅲa→Ⅲb,1例Ⅲb→Ⅳ。结论D2-40及CK检测在诊断淋巴管浸润和淋巴结微转移上优于HE检查。CK20和CKpan的联合检查有利于发现微转移淋巴结。肿瘤TNM分期越晚,越易发生淋巴结微转移。LVI-IM、LVD及淋巴结微转移三者都与胃癌淋巴结转移有关。LVD值较高者近期生存率较低。
姜波健吴巨钢俞继卫李小强卞邦健张彪倪晓春
关键词:D2-40淋巴管生成淋巴结微转移细胞角蛋白新生物
血液透滤清除血清IL-6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2007年
目的探讨血液透滤清除IL-6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作用及机理。方法根据诊断标准对2002年7月至2006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17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组:血滤组(HF组)85人,非血滤组(NHF组)93人。比较两组患者局部和全身表现,观察各时相点促炎细胞因子血清IL-6的测定值的差异。结果HF组与NHF组比较:腹痛腹胀持续时间为(18.8±4.2)hvs(89.7±28.1)h(P〈0.05);治疗后第10天APACHEⅡ积分为(5.5±3.6)分vs(13.8±3.8)分(P〈0.05);住院天数和医疗费为(28.2±12.4)天vs(42.4±11.2)天和(4.38±2.8)万元vs(7.46±2.2)万元,(P〈0.05)。治疗后各时相点血清IL-6检测结果:HF组较NHF组显著降低(P〈0.05);MODS发病率和病死率分别为12.47%vs.36.28%和4.28%vs.12.8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结论早期短时血滤有利于纠正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促炎细胞因子过度释放,使病情减轻,降低MODS发病率和病死率,提高疗效。
张彪姜波健祝一鸣王大铮
关键词:胰腺炎症血液过滤白细胞介素-6
无白蛋白受体鼠中源于移植肝非实质细胞的肝细胞功能研究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研究F344大鼠来源的肝非实质细胞(LNPCs)能否驻存于γ射线全身照射的先天性无白蛋白大鼠(F344alb)的骨髓,进而转化为产白蛋白肝细胞。方法研究分为5组:无细胞移植和γ射线全身照射组(组Ⅰ,n=5);接受γ射线全身照射,无细胞移植(组Ⅱ,n=5);移植1×10^7 LNPCs,无γ射线全身照射(组Ⅲ,n=5);γ射线全身照射后移植1×10^7 LNPCs(组Ⅳ,n=5);γ射线全身照射后移植1×10^7骨髓细胞(BMCs,组Ⅴ,n=5),8周后,处死大鼠。肝脏切片行白蛋白免疫染色,检测呈多于6个白蛋白阳性簇状分布的肝细胞群中提取的DNA和血清中白蛋白的水平。结果(1)生存率:接受LNPCs移植的γ射线全身照射F344alb(组Ⅳ)平均存活率83.3%,而仅γ射线全身照射的F344alb存活率为20.0%(组Ⅱ),同时接受BMCs移植的γ射线全身照射F344alb平均存活率的的达100.0%(组Ⅴ)。(2)白蛋白阳性肝细胞呈多于6个的簇状分布仅发现于γ射线全身照射后接受LNPCs或BMCs移植的肝切片中(组Ⅳ和组Ⅴ)。(3)从F344alb受体(组Ⅳ和组Ⅴ)骨髓细胞及肝脏切片中微切的呈多于6个白蛋白阳性簇状分布的肝细胞群中提取的DNA中可检测到正常的白蛋白基因序列。(4)组Ⅳ和组Ⅴ血清中白蛋白水平显著升高。结论F344来源的肝非实质细胞能驻存于γ射线全身照射的F344alb的骨髓,进而在肝内转化为产白蛋白肝细胞。
夏焱姜波健张彪俞继卫郑元超稻恒光裕葛西真一
关键词:肝细胞白蛋白基因
胃癌进展中转录因子e2f-1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被引量:16
2010年
目的研究转录因子e2f-1在胃癌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判断其在胃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121例胃癌原发灶中e2f-1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121例患者e2f-1的表达阳性率为38.8%(47/121)。随着胃癌的进展,TNMⅠ~Ⅳ期e2f-1表达阳性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r=-0.320,P<0.05):Ⅰa期62.5%(10/16),Ⅰb期47.1%(8/17),Ⅱ期55.0%(11/20),Ⅲa期40.0%(8/20),Ⅲb期27.3%(6/22),Ⅳ期15.4%(4/26);同时e2f-1的表达与肿瘤最大直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率和累及淋巴站亦呈负相关(P<0.05)。多参数检验分析显示组织学类型及生存期是e2f-1阳性表达的独立相关因素(P<0.05)。Log-Rank检验提示与术后生存相关的因素包括累及淋巴站、肿瘤最大直径、肿瘤位置、淋巴结转移率、浸润深度及TNM分期(P<0.05)。多因素Cox逐步回归分析提示累及淋巴站越远、e2f-1表达阳性率越高,则生存期越短(P<0.05)。TNM各期中:Ⅰ、Ⅱ期患者e2f-1的阳性高表达率与更短的生存期相关(r=-0.304,P<0.05),而且e2f-1呈阳性表达者其预后显著差于阴性表达者(χ2=13.437,P<0.05);而Ⅲ、Ⅳ期患者e2f-1的表达与生存期之间无统计学关系(P>0.05)。结论转录因子e2f-1是体现早期胃癌恶性行为的标记之一,表达阳性的早期患者生存时间显著缩短,是有效的预后判断因子;而在晚期胃癌中e2f-1表达降低,提示可能与其进展有关。
伍宏彪吴巨钢张鹏倪晓春张彪苏震东李小强俞继卫姜波健
关键词:新生物转录因子E2F-1预后
血滤清除白细胞介素6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早期短时血滤清除血清白介素-6(IL-6)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根据诊断标准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7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组:血滤组(HF组)85人,非血滤组(NHF组)93人。比较两组患者的症状、APACHEⅡ 评分、住院时间和费用、MODS发病率和病死率,并比较各时相点促炎细胞因子血清IL-6的测定值。数据以SPSS统计软件处理,采用SNK-q检验和X^2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HF组与NHF组比较:腹痛腹胀持续时间为(18.8±4.2)h vs.(89.7±28.1)h(P〈0.05);治疗后第10天APACHE Ⅱ积分为(5.5±3.6)分vs.(13.8±3.8)分(P〈0.05);住院天数和医疗费为(28.2±12.4)d vs.(42.4±11.2)d和(4.38±2.8)万元vs.(7.46±2.2)万元,(P〈0.05)。治疗后各时相点血清IL-6检测结果:HF组较NHF组显著降低(P〈0.05);MODS发病率和病死率分别为12.47%vs.36.28%和4.28%vs.12.8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短时血滤有利于纠正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促炎细胞因子过度释放,使病情减轻,降低MODS发病率和病死率,提高疗效。
张彪姜波健祝一鸣王大铮
关键词:胰腺血液过滤白细胞介素-6
CCl_4慢性肝损致无白蛋白受体鼠对移植骨髓细胞肝细胞增殖的影响
2009年
目的观察和研究F344来源的骨髓细胞(bone marrow cells,BMCs)能否驻存于γ-全身照射的先天性无白蛋白大鼠的骨髓,进而转化为产白蛋白肝细胞,移植后给予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oloride,CCl4)后对这些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雄性F344大鼠为供体,而雄性F344alb(先天性无白蛋白大鼠)为受体,分为4组:组Ⅰ(n=10)为正常对照组,不接受肝损处理,无全身射线照射和阴茎静脉骨髓细胞移植;组Ⅱ(n=10)为肝损无移植组,只接受肝损处理,无全身射线照射和阴茎静脉骨髓细胞移植;组Ⅲ(n=10)为正常移植组,全身射线照射后阴茎静脉移植骨髓细胞1×107;组Ⅳ(n=10)为肝损移植组,接受CCl4注射肝损,全身射线照射后阴茎静脉骨髓细胞移植1×107BMCs,其中,γ-照射剂量为7.5Gy,F344大鼠的BMCs经受体的阴茎静脉注入。移植后四周,CCl4腹腔内注射铸成大鼠慢性肝损模型,细胞移植12周后,处死大鼠。肝脏切片用抗白蛋白抗体行白蛋白免疫染色,检测从受体骨髓细胞和肝脏切片中呈多于6个白蛋白阳性簇状分布的肝细胞群中提取的DNA和血清中白蛋白的水平。结果①尽管组Ⅰ肝脏切片可发现少量散在的1个或2个白蛋白阳性肝细胞,但是白蛋白阳性肝细胞呈多于6个的簇状分布仅发现于γ射线全身照射后接受BMCs移植的肝切片中(组Ⅲ和组Ⅳ),而且组Ⅳ中呈多于6个的簇状分布的肝细胞数明显多于组Ⅲ,有统计学意义。②从F344alb受体(组Ⅲ和组Ⅳ)骨髓细胞及肝脏切片中微切的呈多于6个白蛋白阳性簇状分布的肝细胞群中提取的DNA中可检测到正常的白蛋白基因序列。③组Ⅳ较组Ⅲ血清中白蛋白水平显著升高。结论①F344来源的骨髓细胞移植入全身射线照射的F344alb受体,可驻存于F344alb受体的骨髓内,进而转化为产白蛋白的肝细胞。②F344来源的骨髓细胞移植入全身射线照射的F344alb受体,4周后CCl4腹腔内注射铸成大鼠慢性肝损模型
夏焱姜波健俞继卫张彪李锋
关键词:肝细胞
骨髓细胞移植改善宿主肝细胞功能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细胞(BMCs)移植能否提高严重肝功能损害合并再生障碍的同种先天性无白蛋白大鼠(F344alb)肝再生和修复能力。方法F344大鼠为供体,F344alb受体鼠接受Retrorsine(RS)1次/2周腹腔注射2次后4周行2/3肝切除(PH)。正常F344alb为组I(n=5);BMCs移植为组Ⅱ(n=8);RS/PH预处理为组Ⅲ(n=8);RS/PH预处理后BMCs移植为组Ⅳ(n=8);RS/PH预处理后肝实质细胞移植为组Ⅴ(n=8)。4周后行各组大鼠肝脏形态学和组化染色研究,检测肝功能,及肝组织和骨髓基因检测。结果(1)生存率:组IV75%,组V50%,组Ⅲ37.5%,组Ⅰ和组Ⅱ100%。(2)4周后组Ⅴ肝再生率(67.38±8.66)%显著高于组Ⅳ、Ⅲ[(55.31±8.69)%,(44.27±6.51)%]。(3)PH后1d,组Ⅲ、Ⅳ、Ⅴ血清TB、ALT显著升高;PH后2d,组Ⅳ血清TB、ALT显著下降。(4)组Ⅳ、Ⅴ肝组织切片白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白蛋白染色阳性肝细胞呈簇状分布。(5)F344来源白蛋白基因片段出现在组Ⅳ、Ⅴ大鼠肝组织内。(6)PH后2、4周,组Ⅳ、Ⅴ血清白蛋白显著升高。结论BMCs移植可提高严重肝损合并再生障碍受体鼠肝再生能力,保护肝功能,促进肝修复。
张彪姜波健夏焱郑元超稻恒光裕葛西真一
关键词:骨髓细胞肝细胞白蛋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