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璐璐

作品数:48 被引量:194H指数:8
供职机构: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0篇医药卫生
  • 3篇哲学宗教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9篇抑郁
  • 15篇抑郁症
  • 12篇多态
  • 12篇多态性
  • 11篇抑郁障碍
  • 11篇基因
  • 8篇基因多态性
  • 7篇重性抑郁
  • 7篇重性抑郁障碍
  • 6篇血清
  • 5篇抑郁症患者
  • 5篇营养因子
  • 5篇源性
  • 5篇源性神经营养...
  • 5篇神经营养
  • 5篇神经营养因子
  • 5篇脑源性
  • 5篇脑源性神经
  • 5篇脑源性神经营...
  • 5篇脑源性神经营...

机构

  • 30篇广州市脑科医...
  • 11篇广州市第一人...
  • 5篇广州医科大学
  • 4篇广州市惠爱医...
  • 3篇中南大学湘雅...
  • 2篇广州医学院第...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广州医学院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上海市精神卫...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重庆市精神卫...
  • 1篇佛山市第三人...
  • 1篇北京安定医院
  • 1篇佛山市顺德区...
  • 1篇顺德区伍仲珮...

作者

  • 47篇张璐璐
  • 30篇郑洪波
  • 6篇何柱国
  • 6篇马崔
  • 5篇黎娟花
  • 5篇邓河晃
  • 4篇徐利敏
  • 4篇谢韫诗
  • 4篇潘小平
  • 4篇古智文
  • 4篇彭建玲
  • 4篇陈丽萍
  • 4篇梁国强
  • 4篇李雪蓉
  • 3篇卢冬艳
  • 3篇赵靖平
  • 3篇宁玉萍
  • 3篇胡文生
  • 3篇钟书铭
  • 2篇江帆

传媒

  • 5篇临床精神医学...
  • 4篇中华精神科杂...
  • 4篇广州医药
  • 4篇神经疾病与精...
  • 2篇中国康复理论...
  • 2篇国际医药卫生...
  • 2篇实用医学杂志
  • 2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保健与生活
  • 1篇中国行为医学...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海南医学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健康心理...
  • 1篇国际精神病学...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第十二次全国...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7
  • 9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 7篇2009
  • 1篇2008
  • 5篇2007
  • 3篇2006
  • 4篇2005
  • 1篇2004
4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BDNF及5-HTT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对首发抑郁障碍认知功能的影响
郑洪波张璐璐马崔林育华张敏玲
利培酮口服液合用氯硝西泮与氟哌啶醇针剂肌内注射治疗精神分裂症急性激越症状疗效和安全性的研究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比较利培酮口服液合用氯硝西泮与氟哌啶醇针剂肌内注射(以下简称肌注)对精神分裂症急性激越症状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由氟哌啶醇肌注换利培酮口服(以下简称换药组)对急性期疗效的影响。方法205例伴有急性激越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利培酮口服液组(104例)和氟哌啶醇肌注组(101例)。研究分为急性激越症状疗效评价(治疗前5d)和换药后急性期疗效评估(治疗6周)2个阶段。以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兴奋因子(PANSS-EC)及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总分作为主要疗效评价指标。安全性评估采用锥体外系副反应量表(Simpson-Angus Rating Scale,SAS)和静坐不能评定量表(Barnes Akathisia Scale,BAS)评定锥体外系症状、记录不良事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前5d利培酮口服液组和氟哌啶醇肌注组的急性激越症状都有明显改善(P〈0.01),2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培酮口服液组合作程度好于氟哌啶醇肌注组(P〈0.05),锥体外系不良反应低于氟哌啶醇肌注组(P〈0.05)。由氟哌啶醇肌注换利培酮口服后,治疗6周末口服组和换药组疗效及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换药组高于口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培酮口服液合用氯硝西泮口服治疗精神分裂症急性激越症状与氟哌啶醇肌注疗效相当,但利培酮口服液合作程度好,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由氟哌啶醇肌注换利培酮口服对急性期疗效无明显影响。
房茂胜赵靖平李乐华陈红辉李毅刘连忠叶萌黄继忠诸索宇王刚张庆娥郑洪波张璐璐汪波周建初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利哌立酮氟哌啶醇
抑郁障碍患者血清IL-2和TNF-α水平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检测抑郁障碍患者血清中IL-2和TNF-α水平,探讨IL-2和TNF-cα水平与认知功能情况相关性.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USA)检测100例抑郁障碍患者(观察组)和100例健康人(对照组)的血清IL-2、T...
古智文潘小平张璐璐徐利敏陈丽萍李雪蓉曾贤威谢韫诗梁国强
关键词:抑郁障碍IL-2TNF-Α
文拉法辛缓释剂对抑郁伴发焦虑障碍患者的疗效
目的:主要探讨文拉法辛缓释剂对抑郁症伴发焦虑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例,男11 例,女9例;年龄18~60岁,平均(34±13)岁;符合CCMD-3诊断标准。给予文拉法辛缓释剂治疗6周。起始剂量为75 mg/d,...
张璐璐郑洪波
关键词:抑郁症焦虑障碍文拉法辛
文献传递
云浮市15岁以上人群焦虑障碍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了解云浮市15岁以上人群焦虑障碍的患病率和分布特点。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以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为诊断标准,用DSM-IV-TR轴I障碍用临床定式检查患者版(SCID-I/P)进行调查。结果:2 373人完成调查,诊断为焦虑障碍有14例,粗时点患病率0.55%,粗终生患病率0.59%,该市检出的焦虑障碍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和未特定焦虑障碍。其中,焦虑障碍在失业/无业人群患病率高于在职人群。结论:焦虑障碍是云浮市常见的一类精神障碍,有必要针对其开展防治与康复研究工作。
卢冬艳郑洪波肖垚南张璐璐钟书铭
关键词:焦虑障碍流行病学
慢性认知功能缺损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被引量:3
2004年
目的 探讨患有慢性认知功能缺损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SCL - 90量表对 6 5例慢性认知功能缺损患者 (病例组 )和 1 30名健康老人 (对照组 )进行心理测试。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 ,调查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结果 病例组躯体化、抑郁、焦虑、精神病性症状等因子和阳性项目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6 0岁以上人群的躯体化和抑郁等因子要高于 5 0~6 0岁常模。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 ,经历不良生活事件、身体健康状况和家庭经济状况影响老年人群的心理健康。结论 慢性认知功能缺损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
何柱国翟金霞沈冲张璐璐
关键词:认知功能障碍症状自评量表病例对照研究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痴呆
文拉法辛缓释剂对抑郁伴发焦虑障碍患者的疗效
2007年
目的研究文拉法辛缓释剂对抑郁伴发焦虑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O例抑郁症伴发焦虑障碍患者以文拉法辛缓释剂治疗6周,平均剂量为(154±46)mg/d。在治疗前及第1、2、4、6周末评定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并监测血压,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文拉法辛缓释剂对抑郁伴发焦虑障碍效果良好,HAMD评分自第1周起均有显著改善,且一直持续至治疗第6周末。HAMA评分自第1周起也有显著改善。不良反应轻微。结论文拉法辛缓释剂抗抑郁及抗焦虑作用尚可,可用于抑郁症伴发焦虑障碍的治疗。
张璐璐郑洪波
关键词:抑郁症焦虑障碍文拉法辛
首发抑郁障碍认知功能与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基因多态性的关联分析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探讨首发抑郁障碍认知功能与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检测40例首发抑郁障碍患者和40例健康志愿者COMT基因多态性分布,并进行神经心理学评估。结果:COMT等位基因与基因型频率在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患者组神经心理学测验成绩在COMT等位基因、基因型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组持续错误数与基因型A/A呈负相关(r=-0.351,P=0.026),与等位基因G呈正相关(r=0.351,P=0.026)。结论:首发抑郁障碍的认知功能的改变与COMT基因多态性可能存在相关性。
张璐璐郑洪波邓河晃何柱国
关键词:抑郁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基因多态性
BDNF基因Val66Met多态性与重性抑郁障碍事件相关电位及认知功能的研究
张璐璐郑洪波宁玉萍马崔
BDNF基因多态性在重性抑郁障碍患者与健康人群的对照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Val66Met多态性与重性抑郁障碍的关系。方法以100例重性抑郁障碍患者(研究组)与10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检测BDNF基因Val66Met多态性。结果研究组Met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χ^2=5.293),Val等位基因频率低于对照组(χ^2=5.29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控制性别因素,携带Met等位基因者患抑郁障碍的相对危险度较携带Val等位基因者约高1倍(β=0.733,P=0.021,OR=2.082,95%CI:1.116~3.884)。结论 BDNF基因Val66Met多态性与抑郁障碍的发病有关,Met等位基因是患病危险因素。
张璐璐彭建玲郑洪波
关键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抑郁障碍基因多态性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