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翥

作品数:3 被引量:16H指数:2
供职机构:香港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艺术更多>>

合作作者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建筑科学
  • 1篇艺术

主题

  • 3篇建筑
  • 2篇形制
  • 2篇寺院
  • 2篇建筑形制
  • 2篇佛殿
  • 1篇展览
  • 1篇展览建筑
  • 1篇装箱
  • 1篇集装
  • 1篇集装箱
  • 1篇工业遗产

机构

  • 3篇香港大学

作者

  • 3篇徐翥
  • 1篇王维仁

传媒

  • 1篇时代建筑
  • 1篇南方建筑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1
  • 1篇2010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工业遗产与社区空间 王维仁设计的骏业街集装箱展览亭被引量:2
2016年
王维仁建筑设计研究室在香港九龙东公园设计的集装箱展览亭,除了延续其"都市合院主义"对建筑与自然以及室内与室外二元过渡空间的探索,也开启了我们对都市发展、后工业建筑遗产、城市空间、以及社区文化的思考。文章解读该设计如何将社会对保育工业建筑遗产的期望,透过展示空间的开放,转化为地区共享的公共领域,建构社区平台化解社会.中突,也试图揭示公共建筑如何以构造语汇回应建构、社区、人文、环境之间的基本关系。
徐翥
关键词:展览建筑
中国早期寺院配置的形态演变初探:塔·金堂·法堂·阁的建筑形制被引量:14
2011年
在以塔/浮图为中心的佛教寺院原型传入中国之后,经过"舍宅为寺"的汉化发展过程,在南北朝的后期进入了形态发展的高峰。以永宁寺和日本法隆寺等几个寺庙作为这一时期形态配置的例证看来,由于对佛像崇拜的宗教需求,金堂的地位日益重要,寺院开始将金堂与塔的位置,作或左右、或前后地并置。这种形态学上的多样发展一直延续到了唐代,在金堂的地位日渐巩固后,才确立了在中轴线上以山门、金堂和法堂为主体建筑的寺庙配置。从初唐开始,塔的重要性进一步降低,配置上开始将塔列入别院;同时,汉化的建筑元素如钟楼和楼阁也配合着中轴线的组成逐渐成为寺院配置的重要组成。这一系列佛寺配置的演变过程,也反映了这段时期各种佛教思想的产生与变迁以及寺院使用模式的本土化,从而导致的建筑形制的改变。本文试图从形态发展的角度,就中国及东亚的实例与文献记载,包括敦煌壁画、《洛阳伽蓝记》及《法苑珠林》等诸多文献中出现的佛寺描绘,以及近年来永宁寺,青龙寺等考古资料的发现,将文字记载、考古发掘与现存的实例进行图面的排比,作为寺院形态演化的推测。这个图面排比的研究,以时间为主轴探讨从东汉至南北朝一路到晚唐和五代,佛教寺院配置的可能形式发展轨迹;并就金堂、法堂、寺塔与大殿或楼阁等的形制关系,提出一些初步的观察和问题。
王维仁徐翥
中国早期寺院配置的形态演变初探:塔·金堂·法堂·阁的建筑形制
在以塔/浮图为中心的佛教寺院原型传入中国之后,经过"舍宅为寺"的汉化发展过程,在南北朝的后期进入了形态发展的高峰。以永宁寺和日本法隆寺等几个寺庙作为这一时期形态配置的例证看来,由于对佛像崇拜的宗教需求,金堂的地位日益重要...
王維仁徐翥
关键词:佛殿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