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广

作品数:20 被引量:65H指数:4
供职机构: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摩擦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机械工程交通运输工程金属学及工艺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机械工程
  • 3篇交通运输工程
  • 2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6篇车轮
  • 4篇转轴
  • 4篇列车
  • 3篇试验机
  • 3篇磨损
  • 3篇钢轨
  • 3篇车轮材料
  • 2篇单元法
  • 2篇弹塑性
  • 2篇弹塑性屈曲
  • 2篇动力学分析
  • 2篇有限单元法
  • 2篇塑性
  • 2篇塑性变形
  • 2篇塑性屈曲
  • 2篇屈曲
  • 2篇微动
  • 2篇列车车轮
  • 2篇轮轨
  • 2篇弧长法

机构

  • 20篇西南交通大学

作者

  • 20篇文广
  • 18篇刘启跃
  • 12篇何成刚
  • 12篇周桂源
  • 8篇王文健
  • 3篇王娟
  • 2篇于瀚翔
  • 2篇于兰峰
  • 2篇朱小龙
  • 2篇郭俊材
  • 2篇李少鹏
  • 1篇吴磊
  • 1篇马蕾
  • 1篇刘吉华
  • 1篇申鹏
  • 1篇王彩芸
  • 1篇应忠良
  • 1篇王会刚
  • 1篇张青
  • 1篇冯友季

传媒

  • 5篇润滑与密封
  • 5篇机械设计与制...
  • 3篇机械
  • 2篇机械工程材料
  • 1篇摩擦学学报(...
  • 1篇机械设计
  • 1篇组合机床与自...
  • 1篇中国铁道科学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6
  • 6篇2015
  • 3篇2014
  • 5篇2013
  • 2篇2012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滚动接触零件近表面损伤层厚度的确定
2015年
以列车车轮试件近表层损伤分析为例,在大量试验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数值分析方法研究车轮试件近表层硬度值随深度变化规律,并且提出两种确定硬化层厚度的方法。结果表明车轮试件近表层硬度值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其分布规律与某个指数函数的曲线非常接近,故可以将该函数作为滚动接触试件近表层硬化规律的经验公式。拟合偏差法和固定比例法均能有效的表征试件近表层损伤层厚度,相比于直观法得到的损伤层厚度更具说服力,并且采用拟合偏差法得到的结果更具有实际意义,该方法为以后分析滚动接触试件近表层损伤厚度提供有益的参考。
周桂源何成刚文广刘启跃
关键词:硬化层
重载条件下PD3淬火钢轨磨损机制试验研究
2014年
在赫兹模拟准则前提下,使用轮轨模拟试验机研究不同轴重下PD3淬火钢轨在重载和轻载工况下的滚动摩擦磨损性能。利用韦氏硬度仪、光学显微镜、SEM等分析试样试验后的硬度变化、塑性变形以及微观组织损伤等。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轴重的增加,试样磨损量大幅度增加,材料表面塑性变形更严重;试验后试样表面硬度均显著提高,且重载工况下产生了塑性变形型波磨,波峰及波谷处的硬度均高于轻载工况;重载下试样所受应力较大,内部组织破坏严重,裂纹扩展以产生二次甚至多次裂纹为主要形式,其中贯穿到表面的裂纹最终导致表面材料剥离掉落,而轻载下裂纹规整且多数以一根主裂纹形式沿着塑性变形流动方向扩展。轻载和重载下试样损伤形式均主要为滚动接触疲劳。
应忠良文广何成刚刘启跃王文健王会刚
关键词:轴重磨损量波磨
高速和低速工况下列车车轮的损伤行为对比被引量:2
2016年
在轮轨模拟试验机上模拟了列车车轮在高速(350km·h-1)和低速(120km·h-1)工况下的运行过程,对比分析了两种工况下车轮的损伤行为。结果表明:两种工况下车轮试样均出现了非均匀磨损,表面磨痕沿车轮滚动方向交替出现了光滑区域和粗糙区域;低速工况下车轮试样的磨损量明显大于高速工况下的,其粗糙区域和光滑区域的损伤差异性较大,而高速工况下两个区域的损伤差异性较小。
周桂源何成刚文广刘启跃
关键词:列车车轮
新型车轮材料的磨损特性试验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采用JD-1型轮轨试验机对四种新型车轮材料做材料摩擦磨损特性试验研究,采用JA4103型电子称重仪对磨损后的试件进行磨损量测量,利用JB-6C轮廓仪对磨损后的轮廓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实验条件下,材料的磨损量随着含碳量的增加而减少,含碳量越高,耐磨性越强。磨损后磨痕粗糙度明显增加,磨痕的粗糙度与材料的含碳量、硬度等都没有明显的关系,并且本试验得到的磨痕粗糙度Ra为0.4μm左右。材料的耐锈蚀性与材料中的含铬量有着直接的关系,铬元素的抗锈蚀能力明显。
周桂源刘吉华申鹏文广刘启跃
关键词:车轮材料磨损粗糙度
四种列车车轮材料近表层的硬度值分布规律
2016年
在试验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数值分析方法研究车轮试件近表层的硬化规律,提出以硬化率、硬化层厚度和曲率半径函数面积为指标的集合来描述试件近表层的硬化规律,分析不同车轮材料近表层表现出不同硬化规律的原因。结果表明,车轮试件近表层硬度值随深度的分布规律与某个指数函数的曲线非常接近,故将该函数作为其硬化规律的经验公式;提出的硬化指标集能有效地评价试件近表层硬化程度的强弱和硬化规律;在磨损和硬化作用的共同作用下,车轮材料含碳量的不同使其近表层表现出不同的硬化规律。
周桂源何成刚文广刘启跃
关键词:车轮材料
纵向力对列车车轮磨损特性的影响被引量:2
2015年
列车在加速和减速过程中车轮将承受纵向力的作用,随着纵向力的增加,车轮的损伤也随之加重,其中车轮的磨损成了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通过磁粉制动器在JD-1轮轨模拟试验机上设定不同的纵向力,研究其对车轮磨损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车轮试件的磨损量随着轮轨间纵向力的增大而增大;同时磨痕表面伴随着明显的氧化,且随着纵向力的增加,试件磨痕的氧元素含量有增加的趋势;磨痕的表面裂纹数量随着纵向力的增大而增多,但表面裂纹的长度却随之减小。试件在试验过程产生的磨屑均为片层状,其形状大小与试验条件无关,这种片层状的磨屑表明试件磨痕表面的材料损失主要以层离磨损为主。
周桂源何成刚文广刘启跃
关键词:纵向力磨屑
基于有限元法的试验机转轴动力学分析被引量:9
2013年
试验机转轴的动态特性极大地影响了试验机的动力学性能和工作精度,论文利用有限元方法(FEM)对试验机转轴进行了模态分析和谐响应分析,利用模态分析得出转轴的各阶模态及其固有频率,利用谐响应分析得出对转轴振动影响最大的模态。模态分析结果说明固有频率的大小与模态发生的部位有关,同一部位发生的模态固有频率接近;谐响应分析结果说明转轴左端前后方向和竖直方向的弯曲振动模态比较容易引起转轴的共振。分析结果为转轴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了理论参考。
文广周桂源王娟王彩芸刘启跃
关键词:动态特性模态分析谐响应分析
扭矩作用下垂向载荷对转轴表面微动损伤特性的影响被引量:2
2017年
利用JD-1型轮轨模拟试验机研究了在扭矩作用下转轴表面的微动损伤,通过改变垂向载荷大小,研究了垂向载荷对转轴与轴承内圈过盈配合面微动损伤特性的影响,并借助激光共聚焦扫描电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损伤表面的磨痕和剖面的显微组织,分析了两种垂向载荷下转轴表面的微动损伤机理。结果表明:在垂向载荷作用下,转轴与左右两端轴承内圈过盈配合面处出现了微动损伤,磨损形式主要表现为黏着磨损和磨粒磨损;在垂向载荷较大的工况下,转轴配合面的表面磨损加剧,塑性变形层变厚,微动损伤变得更严重,并且左端配合面的磨损和塑性变形均比右端的严重,塑性变形层的厚度分布更加不均。
文广何成刚周桂源刘启跃
关键词:转轴微动损伤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以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为例
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部决定从2009年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重视实践和应用,以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
刘启跃文广冯友季李君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教育教学
基于有限元法的抛物线拱结构弹塑性稳定性分析
2013年
应用大挠度弹塑性有限元法对承受径向均布荷载和跨中集中荷载的抛物线拱平面内及平面外稳定承载力进行研究。使用弧长法对拱结构平面内屈曲荷载—位移平衡路线及平面外屈曲荷载—位移平衡路线进行全过程跟踪研究。分析抛物线拱结构在不同矢跨比和支承条件下发生弹塑性屈曲的规律,分析中考虑了材料非线性和初始几何缺陷等因素的影响。对相同截面不同矢跨比抛物线拱的平面内二次分叉屈曲荷载、平面外二次分叉屈曲荷载和平面内极限点屈曲荷载进行对比研究,其结果为抛物线拱结构失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郭俊材于兰峰朱小龙文广于瀚翔李少鹏
关键词:有限单元法弹塑性屈曲弧长法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