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施烨闻

作品数:23 被引量:94H指数:5
供职机构:上海市预防医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上海市公共卫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Fogarty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 2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机械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8篇污染
  • 5篇中暑
  • 5篇流行病
  • 5篇流行病学
  • 5篇大气污染
  • 4篇颗粒物
  • 4篇空气污染
  • 3篇污染物
  • 3篇发病
  • 3篇病例
  • 3篇大气污染物
  • 2篇氧化硫
  • 2篇抑菌性
  • 2篇抑菌性能
  • 2篇散热
  • 2篇散热器
  • 2篇气温
  • 2篇细颗粒
  • 2篇细颗粒物
  • 2篇门诊

机构

  • 21篇上海市疾病预...
  • 4篇上海市预防医...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上海市徐汇区...
  • 3篇上海市黄浦区...
  • 2篇上海市气象局
  • 2篇上海市宝山区...
  • 1篇复旦大学
  • 1篇上海市松江区...
  • 1篇上海申通地铁...

作者

  • 23篇施烨闻
  • 17篇许慧慧
  • 16篇东春阳
  • 13篇张江华
  • 11篇钱海雷
  • 10篇郭常义
  • 8篇金奇昂
  • 3篇许东
  • 2篇沈春琳
  • 2篇於颖
  • 2篇沈先标
  • 2篇谈建国
  • 2篇李源培
  • 2篇郭雁飞
  • 2篇潘梅竹
  • 2篇杜向阳
  • 1篇孙晓冬
  • 1篇章敏华
  • 1篇贾晓东
  • 1篇郑懿

传媒

  • 9篇环境与职业医...
  • 2篇环境与健康杂...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大众医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环境卫生学杂...

年份

  • 2篇2024
  • 3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2
  • 6篇2011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气细颗粒物暴露致发育毒性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9年
国内外研究表明细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 2.5,PM2.5)污染是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除了直接对呼吸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外,妊娠期PM2.5 暴露可直接影响子代的生长发育,表现为心肺功能及认知功能受损、各种不良妊娠结局、器官发育异常、先天缺陷等问题,但PM2.5 致发育毒性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该文对PM2.5 致发育毒性的流行病学及毒理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任云杰施烨闻王广鹤
关键词:大气细颗粒物毒理学研究流行病学调查发育毒性毒性机制
2013年-2016年上海市居民中暑死亡病例特征分析
目的:分析2013年-2016年上海市中署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可能的危险因素. 方法: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2013年-2016年上海市中暑死亡病例的个...
潘梅竹许慧慧东春阳张江华郭常义张莉君施烨闻钱海雷
关键词:中暑死亡率流行病学
2002~2005年上海市两监测点大气污染物变化规律和相关性分析
目的了解上海市大气污染物SO、NO和PM的时空变化规律。方法收集2002~2005年上海市A、B两个环境监测点SO、NO和PM的日均浓度,用SPSS11.5统计分析大气污染物月、季和年的浓度变化规律和污染物之间的相关性。...
张莉君施烨闻郭雁飞东春阳许慧慧
关键词:空气污染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
文献传递
高温与上海市中暑报告病例的关联性
2023年
[背景]中暑是凶险的热致疾病,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有必要深入探讨高温对人群中暑的影响。[目的]了解2013—2022年上海市高温中暑报告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人群中暑期间的日均气温阈值和效应关联,发现易感人群,为制定社会公共政策提供数据支撑。[方法]收集2013—2022年上海市高温中暑报告病例,采用分段回归模型、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等方法,分析中暑的日均气温阈值、滞后效应、易感人群。[结果]2013—2022年间的6—8月上海市共报告中暑病例3479例,男女性别比为3.34。日均气温与中暑发病显著相关,其阈值为33.1℃,暴露当天引发中暑的风险最高,且持续到滞后第2天。极端高温(33.1℃)累积效应在滞后2 d达到最高,以日平均气温中位数28.1℃为参照值,此时总人群相对危险度RR(95%CI)为25.32(17.49~36.64);男性和女性分别为26.33(17.78~38.98)和25.20(12.52~50.72),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5~64岁、65岁及以上的效应RR(95%CI)分别为25.17(15.54~40.78)和76.98(34.80~170.30),高于16~44岁组(RR=20.22;95%CI:12.22~33.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区的效应值(RR=49.09;95%CI:19.60~122.95)高于郊区(RR=23.65;95%CI:16.13~3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温与上海市人群中暑报告病例的关联显著,日均气温的影响阈值为33.1℃,中老年和城区居民的风险相对较高。
陈非儿东春阳潘梅竹施烨闻钱海雷隋少峰伍晨童玲王朵吴筝张江华
关键词:中暑气温阈值
上海市夏季游泳池水消毒副产物暴露水平及健康风险评估被引量:13
2017年
目的研究上海市夏季游泳池水消毒副产物暴露水平及健康风险。方法于2016年7—8月,在上海市黄浦、静安、闵行和青浦4区各选择2家游泳场馆,以全部18个游泳池作为研究对象。检测游泳池水中消毒副产物三卤甲烷类(trihalomethanes,THMs,包括三氯甲烷、三溴甲烷、一氯二溴甲烷和二氯一溴甲烷)和卤代乙酸类(haloacetic acids,HAAs,包括一氯乙酸、二氯乙酸、三氯乙酸、一溴二氯乙酸和二溴乙酸)的浓度;基于问卷调查,对游泳池人群的消毒副产物暴露特征和水平进行评估,并评价其健康风险。结果除三溴甲烷未检出外,上海市夏季游泳池水中均检出其余8种消毒副产物。其中,三氯甲烷浓度为7.70~101.90μg/L;二溴一氯甲烷浓度为0.20~6.60μg/L;一溴二氯甲烷浓度为0.72~17.90μg/L;一氯乙酸浓度为5~88μg/L;二氯乙酸浓度为6.20~480.10μg/L;三氯乙酸浓度为7.60~613.30μg/L;一溴二氯乙酸浓度为4.17~17.60μg/L;二溴乙酸浓度为0.36~3.90μg/L。人群经皮肤和呼吸道暴露以三氯甲烷最高,人群平均致癌风险均小于1×10^(-5),非致癌风险远低于1。结论上海市夏季游泳池水人群消毒副产物经皮肤和呼吸道的致癌和非致癌风险都在可接受水平。
施烨闻郭常义许慧慧许东孙中兴杜向阳
关键词:游泳池水消毒副产物致癌风险
基于物联网实现大气污染物在线监测及风险评估与预警的方法、装置、处理器及存储介质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实现大气污染物在线监测及风险评估与预警处理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实时在线监测大气污染物;跨平台整合大气污染物数据;可视化大气污染情况;比较大气污染物浓度数据和预警值,发送预警信息并干预;建立大气污...
张江华王朵隋少峰陈非儿施烨闻东春阳
2002—2005年上海市两监测点大气污染物变化规律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了解上海市两监测点大气污染物SO2、NO2和PM10的时空变化规律。[方法]收集2002—2005年上海市两个环境监测点(A监测点位于市区,B监测点位于郊区)SO2、NO2和PM10的日均浓度,用SPSS 11.5软件,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和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大气污染物月、季度和年浓度变化规律,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两监测点污染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1、2、3、5、9、10月份,B监测点SO2平均浓度均高于A监测点(P<0.01或P<0.05);NO2月平均浓度在7、12月份B监测点高于A监测点(P<0.01);除2、3、5月份外,其他月份PM10的平均浓度B监测点均高于A监测点(P<0.01或P<0.05);A、B两监测点大气SO2、NO2和PM10浓度的月份变化均呈"V"型分布。在春、秋、冬3季,B监测点SO2平均浓度高于A监测点(P<0.01),夏季NO2平均浓度B监测点高于A监测点(P<0.05),PM10则4个季节中B监测点的平均浓度均高于A监测点(P<0.01)。3种污染物的季节变化多表现为冬季严重,夏季轻的特点。从年变化趋势来看,A监测点的SO2污染呈逐年上升的趋势,NO2和PM10则变化不显著;B监测点的NO2浓度变化趋势相对稳定,SO2和PM10则在地方政府的环境综合整治下有所下降。用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评价,两监测点3种污染物均存在超标问题,其中超标最严重的是PM10,其次是SO2,且B监测点超标问题较A监测点突出。两监测点3种污染物浓度之间有弱相关性,A监测点各污染物间的相关性高于B监测点,尤其是NO2和PM10的相关性较高。[结论]两监测点空气质量尚可,B监测点大气SO2、NO2和PM10污染较A监测点严重,3种污染物浓度之间有弱相关性。
张莉君许慧慧施烨闻东春阳郭雁飞
关键词: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
2007—2018年上海市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被引量:7
2022年
[背景]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是严重影响居民健康和生命的公共卫生问题。[目的]了解2007—2018年上海市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发生状况,分析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探讨切实有效的防控措施。[方法]收集2007—2018年上海市每日气象和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对中毒事件特征进行描述,并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气温与中毒病例发病的关联。[结果]2007—2018年上海市共报告本地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2264起,中毒人数3866人,其中死亡59人。中毒病例多为女性(56.3%),青壮年人群居多(54.8%)。中毒病例冬季(每年12月至次年2月)高发,近年来夏季中毒病例有所增加。中毒事件多集中在夜间(20:00—24:00)发生。中毒事件发生地点以家中(85.2%)和餐厅(8.0%)为主,中毒首要原因为燃气热水器使用不当(36.9%)。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发病与当日日平均气温的效应曲线呈非线性,气温低于9.6℃时,中毒发生风险随气温降低而增加;9.7~26.0℃时,中毒发生风险随气温升高而增加。[结论]冬季是上海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的高发季节,近年来夏季中毒事件多发也值得关注。应加强市场监管,禁售违规燃气热水器,多途径宣教一氧化碳中毒防治知识,以减少中毒事件的发生。
陈非儿潘梅竹许慧慧东春阳顾青金奇昂张江华施烨闻钱海雷伍晨
关键词:一氧化碳中毒非职业性流行病学气温
打造健康、舒适的居室环境
2024年
家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中,无形的空气质量、可感的温度和湿度、可见的光照强度,以及常被忽视的噪声水平等,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人们的健康。人们平均有70%~90%的时间是在室内环境中度过的,特别是儿童和老年人。良好的居室环境可以提升生活质量、改善健康状况,有助于人们保持良好情绪和心理健康。居室环境质量不仅包括空气质量,还包括温湿度的适宜性、光照的充足性、声音的适度性和色彩的和谐性等多方面因素。一个健康的居室环境应该能够满足居住者的生理需求,同时对其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施烨闻
关键词:居室环境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生态系统温湿度充足性
2013-2023年热浪对上海居民中暑的影响
2024年
[背景]热浪带来的巨大健康损害和气候变暖背景下不断增强的热浪强度和频率,凸显了对热浪健康效应探究的重要性。[目的]计算2013-2023年夏季上海热浪相关的超额中暑病例,分析热浪与居民中暑发生风险的关联,并进一步探讨热浪特征对中暑风险的修饰效应。[方法]采用回顾性生态学研究设计,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高温中暑病例报告系统中收集中暑个案资料,并收集徐家汇气象观测站的同期气象数据。将日最高气温≥35℃且持续时间不少于3 d的高温过程定义为高温热浪。以热浪期间实际报告的每日中暑病例数与31 d(该日及其前后各15 d)移动平均病例数之差,计算热浪相关的超额中暑病例数;并基于时间序列研究,采用广义线性模型等方法分析上海市热浪相关的中暑风险。[结果]研究期间共发生25次热浪过程,引起792.6例超额中暑病例。热浪期间居民中暑风险升高(RR=2.60,95%CI:2.08~3.26),但不同性别、年龄和地区间居民的中暑风险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从热浪发生的先后次序来看,夏季第1次热浪期间中暑风险最高(RR=3.58,95%CI:2.82~4.55),且明显高于第2次热浪(RR=2.19,95%CI:1.66~2.90),第3次及以后的热浪过程的中暑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热浪对居民中暑的影响持续超过4 d,且第4天及以上时的中暑风险更高(RR=2.95,95%CI:2.28~3.83),明显高于热浪第1天时的中暑风险(RR=1.74,95%CI:1.18~2.56)。[结论]2013-2023年夏季热浪期间上海市居民中暑风险升高,应加以关注,尤其是发生时间早,持续时间长的热浪过程。
陈非儿东春阳张江华钱海雷吴筝施烨闻孙晓冬
关键词:中暑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