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伟
- 作品数:21 被引量:11H指数:2
- 供职机构:上海电力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电气工程机械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更多>>
- 液压扳手多功能泵站
-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压扳手多功能泵站,高压柱塞泵通过电机,联轴器和防震垫联结泵出高压油供给系统,控制开关的压力继电器、测压接头相连;测压接头另一接头与测压软管相连,测压软管连接压力表用于显示当前的压力值;二位二通电磁阀与压力...
- 陈乃超李丽伟王海荣
- 文献传递
- 微气流角速度传感器研究
- 李丽伟
- 角速度传感器是惯性系统的核心部件,也因此成为惯导系统研究和开发的重点。角速度传感器的固态化和微型化是扩展其在军事及民用领域应用范围的关键,也是当前相关领域研究的热点与难点,为此,该项目研究一种新型微气流角速度传感器。不同...
- 关键词:
- 微驱动器的压电-弹性耦合分析(英文)
- 2008年
- 压电弹性耦合结构是实现MEMS微流体驱动的一种重要方式,掌握压电-弹性振动的耦合机理是微流体驱动协调控制的关键。针对压电与硅膜耦合微驱动结构,基于压电效应和弹性薄板理论,采用Rayleigh-Ritz能量法建立了周边固支边界条件下,弹性振动硅膜与压电驱动膜片耦合振动的理论模型,推导并计算了该微驱动结构的耦合振型及谐振频率。基于激光测振仪进行了该压电微驱动结构的振动测试实验,经实验模态分析获得了实测的谐振频率。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两者基本相符,验证了理论分析模型的正确性,为MEMS微流体的驱动与控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 李丽伟朱荣周兆英任建兴
- 关键词:微机电系统压电驱动弹性薄板理论
- MEMS器件微流量流速检测中寄生电容干扰信号的抑制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针对MEMS器件微流量流速检测中寄生电容干扰信号的抑制方法是将压电上电极与驱动电源正极相连,压电下电极与驱动电源接地负极相连,可基本避免Si-Pt寄生电容的形成。在实施例中采用本发明所述寄生电容抑制方法连...
- 李丽伟朱荣周兆英任建兴
- 文献传递
- 基于能量法的微驱动器静电弹性耦合分析被引量:3
- 2006年
- 以微泵静电驱动结构为例,基于静电和弹性薄板理论,应用瑞利-黎兹能量法建立了周边固支边界条件下,静电驱动圆膜弯曲振动的谐振频率及相应振型的理论模型。位移振形的模态分析及频率计算结果均表明该计算实例的谐振频率为635Hz,为微驱动器的设计及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 李丽伟朱荣周兆英
- 关键词:静电驱动
- MEMS微流量检测中寄生电容干扰的抑制方法
- 2008年
- MEMS器件微流量流速检测中会受到寄生电容的严重干扰,针对两腔键合的压电驱动硅基微流量传感结构,通过对该结构中Si-Pt平行板电容分析及其对交变方波驱动的输出响应分析,确定了寄生电容产生于两腔键合处的上腔基质硅与检测热敏铂丝之间,提出了通过压电驱动电极的适当连接抑制寄生电容干扰的有效方法。
- 李丽伟朱荣周兆英任建兴
- 关键词:微机电系统微流体寄生电容
- 无线遥控发射器压电自供能发电装置的振动仿真被引量:1
- 2017年
-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压电换能技术的小功率无线遥控装置自供电方案。结合压电学及弹性薄板振动理论,建立了压电双晶悬臂梁自供能发电装置的理论模型,针对该压电发电振子的振动进行了仿真。基于压电片与基板的厚度比及宽度等结构参数以及悬臂梁自由端位移分析了发电装置的电压输出特性。结果表明:当压电片和基板的厚度比为0.5时。压电振子的电压输出达到峰值;压电振子的宽度对压电发电装置的电压输出特性影响较小;而随着激励位移的增大,压电发电装置的电压输出显著增加。
- 李丽伟董晓冬
- 关键词:自供电悬臂梁压电发电仿真模拟
- MEMS器件微流量流速检测中寄生电容干扰信号的抑制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针对MEMS器件微流量流速检测中寄生电容干扰信号的抑制方法是将压电上电极与驱动电源正极相连,压电下电极与驱动电源接地负极相连,可基本避免Si-Pt寄生电容的形成。在实施例中采用本发明所述寄生电容抑制方法连...
- 李丽伟朱荣周兆英任建兴
- 文献传递
- 余热锅炉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转角法连接质量的检验与应用被引量:1
- 2008年
- 针对余热锅炉钢结构高强度螺栓在转角法工艺条件下连接,轴向预紧力难以测量和检验,提出了高强度螺栓连接安装质量监督检验的有效方法。通过比较扭矩法和转角法的不同,分析了扭矩与转角之间的关系范围。利用该范围条件通过扭矩可以有效的检验转角和轴向预紧力的方法。最后,对余热锅炉钢结构试验表明了该检验方法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 王海荣李丽伟陈乃超任建兴
- 关键词:高强度螺栓扭矩
- 生物质压缩燃料成型模具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生物质压缩燃料成型模具,包括钢套、法兰,钢管连接管、端盖,其特点是:钢套两端固接有法兰,从钢套前端向内套装第一钢管形成模具的上型腔,从钢套后端向内依次套装第二钢管,第三钢管形成模具的下型腔;并在钢套后端...
- 陈乃超李丽伟任建兴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