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文莉

作品数:10 被引量:55H指数:4
供职机构:涪陵师范学院中文系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语言文字
  • 1篇文学

主题

  • 4篇隐喻
  • 3篇语义
  • 2篇P
  • 2篇N
  • 2篇V
  • 1篇典范意义
  • 1篇对立
  • 1篇心理
  • 1篇修辞
  • 1篇修辞学
  • 1篇言外之意
  • 1篇言语交际
  • 1篇意识性
  • 1篇意象图式
  • 1篇音乐
  • 1篇音乐节
  • 1篇音乐节奏
  • 1篇音乐文学
  • 1篇隐喻认知
  • 1篇隐喻认知模式

机构

  • 10篇涪陵师范学院
  • 1篇重庆教育学院

作者

  • 10篇李文莉
  • 1篇张承凤

传媒

  • 2篇修辞学习
  • 2篇涪陵师范学院...
  • 1篇重庆教育学院...
  • 1篇汉语学习
  • 1篇重庆工业高等...
  • 1篇株洲师范高等...
  • 1篇零陵学院学报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年份

  • 7篇2004
  • 3篇200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柳永词律斟议
2003年
北宋初年著名词人柳永以精善音律著称 ,宋代词学家无论对柳词诋毁还是赞誉 ,都肯定其“协音律” ,但清代词学家从格律的角度校核柳词时 ,普遍评价其词错讹严重。根据明代吴讷《百家词》抄本《柳屯田乐章集》所收柳词 ,探讨柳词所用宫调特点 ,比较其与敦煌曲子词和花间词的格律 ,分析其长调慢词的格律的特点 ,发现这种矛盾的现象是宋词发展过程中内部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 ,从格律的角度审视柳词 。
张承凤李文莉
关键词:格律音乐文学典范意义宫调音乐节奏
从原型范畴看“V+P+N”中P的演化被引量:12
2004年
本文利用原型范畴理论分析"V+P+N"结构中P的演化,认为从介词范畴分化出来的P在向助词或词缀范畴演化的进程中,有的表现出原型成员的属性,有的表现出非原型成员的属性。
李文莉
关键词:介词
“上下结构”的隐喻点分析被引量:2
2004年
语言中有很多词语既有原始意义,也有隐喻意义。在“上下结构”中,结构类型不同,隐喻意义的发生点分布也不相同,有的只发生在一个构成单位上,有的分别发生在两个构成单位上,还有的是发生在词语的整体意义上。
李文莉
关键词:现代语言词语
“话语”的隐喻认知模式
2004年
作为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话语”本身只具有抽象的特征,然而在语言运用中,人们通过隐喻认知方式赋予了“话语”它本身不具有的物理属性。人们对“话语”的隐喻认知大致有两种模式,当发话者把“话语”当作一个音义结合的整体时,往往采用实体隐喻模式;当发话者着重强调“话语”所表达的意义时,一般采用容器隐喻模式。
李文莉
关键词:话语隐喻
隐喻的无意识性:语义泛化与意象图式被引量:16
2003年
本文从人们能否意识到隐喻存在的角度出发,将隐喻分为有意识隐喻和无意识隐喻,着重探讨了隐喻无意识性的原因——由语义泛化导致了语义冲突的消解,最后用意象图式解释了引起这种变化的心理基础。
李文莉
关键词:无意识性语义泛化意象图式语义冲突心理
论“V+P+N”中P由前加成分向后加成分的转变被引量:8
2003年
由于汉语韵律的原因,现代汉语“V+P+N”结构中有的P由“P+N”结构中的前加成分变成了“V+P”的后加成分。前附后的P呈现出动态的变化趋势,有的变成了语法成分———助词,有的变成了构词成分———词缀,有的还游移于助词和词缀之间。
李文莉
关键词:助词词缀
比喻的“镜像对称”及语用效果的认知阐释被引量:3
2004年
本文以当代语用学的眼光重新审视倒喻,认为倒喻这一概念是无法成立的,根本就不存在比喻本体和喻体的颠倒,传统修辞学所谓的倒喻的“颠倒”实际上是语言运用时人们理解的颠倒,也即人们的理解与文本形式构成了一种“镜像对称”。本文同时从认知的角度分析了所谓倒喻能产生特殊效果的根本原因。
李文莉
关键词:比喻修辞学语义
形式对称与语义对立的不一致性分析被引量:1
2004年
现代汉语里一些形式呈对称的“上下结构”在语义上并不一定呈现出对立关系来 ,造成形式对称与语义对立不一致的原因有三方面 :一是人们认知事物的视点不同 ,二是上下引申的路径不同 。
李文莉
关键词:语义对立
“上”、“下”隐喻映射的对称与不对称现象分析被引量:17
2004年
“上”、“下”本是一对表空间概念的词语,它们常常映射到其它非空间领域,表示时间、等级、范围、动作行为等意义。本文主要考察了“上”、“下”在隐喻意义的使用中表现出来的对称与不对称现象,从中分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李文莉
关键词:隐喻
关联理论与言外之意的理解被引量:3
2004年
在言语交际中,发话者有时候将自己的真实意图隐含在字面意义里,以言外之意的方式表达出来,而受话者常常又不能准确理解言外之意。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发话者没有提供恰当的明示信息,另一方面在于受话者没有联系到最佳语境。
李文莉
关键词:言语交际言外之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