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仕明
- 作品数:262 被引量:1,318H指数:17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应用基础研究项目重庆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TRAIL受体及其信号转导通路研究进展被引量:7
- 2001年
- TRAIL是新近发现的TNF超家族成员 ,它有五种特异性结合受体 ,即TRAIL R1、R2、R3、R4和OPG。TRAIL R1和R2是转导TRAIL凋亡信号的受体 ,TRAIL R3、R4和OPG则形成三聚体 ,与TRAIL结合后阻止死亡信号向下转导。本文介绍了TRAIL的结构、生理功能及其受体介导信号转导通路的最新研究进展。
- 梁光萍杨仕明罗向东
- 关键词:TRAIL信号转导TRAIL受体细胞凋亡
- hPOT1 RNA干扰对人胃癌BGC823细胞端粒长度和hTERT表达的影响
- 目的通过RNA干扰技术,抑制人胃癌细胞BGC823中人端粒保护蛋白(human protection of telomeres 1,hPOT1)的表达,观察细胞端粒长度和人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uman telomeras...
- 宁晓燕房殿春贴君程永波张汝钢杨仕明汪荣泉彭贵勇陈文生
- 文献传递
- 人端粒酶催化亚单位基因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胃癌的关系
- 目的探讨人端粒酶催化亚单位基因(human telomerase catalytic subunit,hTERT)Ex2-659A/G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胃癌患者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对病例组168例胃癌患者,对照组15...
- 万顺梅房殿春杨仕明汪荣泉彭贵勇陈文生
- 文献传递
- 人肝素酶RNAi序列的筛选及鉴定被引量:7
- 2007年
- 目的筛选及鉴定有效人肝素酶(heparanase,Hpa)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序列。方法通过在线网络软件选择3个Hpa RNAi的靶点,再设计1组无关序列作阴性对照。通过基因重组技术,把3个干扰片段及阴性对照片段分别克隆入质粒pGenesile-1,脂质体法稳定转染至HepG2肝癌细胞;经G418抗性筛选后各挑选2个阳性克隆进行扩大培养;Western blot检测不同克隆肝素酶蛋白的表达水平,并进一步采用RT-PCR验证筛选克隆肝素酶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通过在线网络软件设计3个RNA干扰序列,分别为Hpa/RNAi-1:GGCTATCTCTTCTGTTCAA,Hpa/RNAi-2:TCCT-GTCCGTCACCATTGA,Hpa/RNAi-3:CTCAGTTGCTCCTGGACTA及阴性对照序列Hpa/RNAi-N:CTACCGTTGTATAGGTGT;测序证实克隆入pGenesil-1载体的3个干扰序列及阴性对照序列与设计序列完全一致;经G418抗性筛选后形成的阳性克隆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其肝素酶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3个干扰序列对HepG2细胞人肝素酶蛋白的表达均有抑制作用,其中Hpa/RNAi-1和Hpa/RNAi-3干扰链的抑制效果最好,分别达到57%和71%;RT-PCR检测结果亦表明Hpa/RNAi-1和Hpa/RNAi-3序列在mRNA水平对肝素酶有较好的抑制效果。结论成功筛选出有效的人肝素酶RANi序列。
- 熊震汤旭东房殿春陈婷余松涛陈陵罗元辉杨仕明
- 关键词:RNA干扰SIRNA肝癌
- 人肿瘤转移相关抗原肝素酶HLA-A2.1限制性CTL表位的预测及初步鉴定被引量:10
- 2007年
- 目的预测并鉴定肿瘤转移相关抗原肝素酶来源的HLA-A2.1限制性CTL表位。方法采用超基序、量化基序和分子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肝素酶HLA-A2.1限制性CTL表位进行预测,合成候选表位肽;利用T2细胞的特点,对合成的候选肽与HLA-A2.1分子进行亲和力分析,初步验证预测结果;利用标准51Cr释放试验检测特异性CTLs诱导活性。结果在所筛选的5个候选CTL表位中,Hpa(525-533)、Hpa(277-285)、Hpa(405-413)可在体外有效诱导肝素酶特异性CTLs的产生,对肝素酶阳性且HLA-A2阳性的KATO-Ⅲ细胞具有明显的杀伤效应。结论Hpa(525-533)、Hpa(277-285)、Hpa(405-413)有可能是肿瘤抗原肝素酶HLA-A2.1的限制性CTL表位。
- 陈婷万瑛汤旭东房殿春余松涛熊震罗元辉杨仕明
- 关键词:肝素酶表位分子模拟
- 胃癌错配修复基因hMLH1突变和启动子甲基化与基因不稳的关系被引量:14
- 2002年
- 目的 探讨胃癌hMLH1突变和甲基化异常与微卫星不稳 (MSI)的关系。方法 采用二维DNA电泳和DNA测序技术检测hMLH1突变 ;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hMLH1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 ;采用PCR为基础的方法检测微卫星DNA不稳。结果 6 8例胃癌中检出hMLH1基因突变 3例 ,突变率为 4 .4 %。hMLH1突变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和临床病理分期无显著相关。正常胃黏膜未见hMLH1高甲基化。 6 8例胃癌中检出hMLH1高甲基化 11例 ,占 16 .2 % ,均为去甲基化和高甲基化并存。将MSI分为高频率MSI(MSI H ,≥ 2个位点 ) 8例、低频率MSI(MSI L ,仅为 1个位点 ) 9例和MSI阴性 (MSS) 5 1例三组 ,结果 3例hMLH1基因突变均发生于MSI H组 ,而MSI L和MSS组未见有突变者。MSI H组hMLH1高甲基化的检出率显著高于MSI L和MSS组 (P <0 .0 1~ 0 .0 0 1)。结论 hMLH1突变和高甲基化可能参与了MSI病理途径。
- 房殿春罗元辉李小安凌贤龙杨仕明方丽汪荣泉
- 关键词:胃癌微卫星不稳高甲基化启动子
-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内镜下分型与术后病理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内镜下的形态特征与病理学类型的关系,为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对我中心已行内镜手术或外科手术治疗的165例L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65例患者中,行内镜手术126例,外科手术22例)。结果 165例LST患者中,其中颗粒均一型(LST-G-H)9个,结节混合型(LST-G-M)124个,平坦隆起型(LST-NG-F)32个,假凹陷型(LST-NG-PD)0个。病理结果:癌变16个,低级别上皮内瘤变74个,高级别上皮内瘤变55个,息肉或腺瘤20个。结节混合型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黏膜下癌的发生率47.58%(59/124),高于颗粒均一型22.22%(2/9),但无显著差异;平坦隆起型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黏膜下癌的发生率31.25%(10/32)。总体比较:各亚型的病理类型比例之间无显著性差异(χ2=7.6301,P=0.2665),各亚型和病理类型在形态特点的分布比例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颗粒型、非颗粒型中,LGIN、HGIN以及Cancer的分布具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大肠LST内镜形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大肠癌的关系密切,多发生于直肠。其内镜下各分型的癌变率及恶性潜能均较高,需引起临床高度重视,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 彭学樊超强于劲杨歆邓磊谢霞廖忠莉聂绪彪鲜承宏刘恩杨仕明柏健鹰
- 关键词: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内镜病理学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肠巨大侧向发育型肿瘤的疗效分析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结肠巨大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y spreading tumor,LST)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对于28例直径大于5 cm的LST行ESD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归纳分析其治愈性情况、病理特征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8例病变均为颗粒型(LST-G),其中颗粒均Ⅰ型7例,结节混合型21例,病变直径约(6.88±2.10)cm,最大病变直径约12 cm,其中环周病变为4例,手术操作时间为25-380 min,中位时间为72.5 min,病变整块切除率为92.2%(26/28);治愈性切除率为89.3%(25/28);穿孔发生率为10.7%(3/28);迟发性出血发生率为10.7%(3/28),术后狭窄发生率为10.7%(3/28),术后随访3-29个月未见局部复发。结论未侵犯黏膜下层的LST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可行的,但其手术难度较大,因此必须要经验丰富的内镜医师在完善的内镜设备情况下进行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及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于劲樊超强邓磊谢霞杨歆廖忠莉聂绪彪谯秋健杨仕明柏健鹰
-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 食管早期癌及上皮内瘤变内镜分型与病理的关系被引量:14
- 2014年
- 目的通过普通白光内镜及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arrow-band imaging combined with magnifying endoscopy NBI-ME)观察早期食道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分型,并探讨其与病理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4年7月行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患者的内镜分型及病理结果。结果 152例患者157处病灶纳入研究,其中上皮内乳头状毛细血管襻(intrapapillary capillaryloop,IPCL)为Ⅳ型的有12处,V1型有42处,V2有42处,V3有56处,Vn有5处,内镜下征象为0-Ⅱa型有34处,0-Ⅱb型有95处,0-Ⅱc型有22处,0^-Ⅱa+Ⅱc型有6处。经病理组织证实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IN)为58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为54处,癌为45处。6.4%(10/157)侵犯黏膜下层浅层(sm1),93.6%(147/157)局限于黏膜内。IPCL分型和病理组织的恶性程度具有相关性(列联系数C=0.559 2,P<0.05),LGIN的IPCL以Ⅳ及V1型为主LGIN以IPCL为Ⅳ及V1型为主,HGIN以V2及V3型为主,癌以V3及Vn为主,白光内镜下分型和病理的恶性程度具有相关性(列联系数C=0.496 8,P<0.001),癌主要以0-Ⅱa型为主,HGIN及LGIN中以O-Ⅱb型为主。结论通过白光内镜及NBI-ME观察发现,白光内镜分型和病理具有相关性,癌主要以0-Ⅱa型为主,HGIN及LGIN中以O-Ⅱb型为主;IPCL分型也和病理组织的恶性程度具有相关性,LGIN的IPCL以Ⅳ及V1型为主,HGIN以V2及V3型为主,癌以V3及Vn为主,因此通过对5种食管黏膜IPCL的形态观察及内镜下分型可以推测病理组织学诊断,提高镜下对国人的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诊断的准确率,以指导正确的治疗方法及镜下随诊。
- 谢霞樊超强于劲杨歆邓磊廖忠莉杨仕明柏健鹰
- 关键词:早期食道癌
- 内镜黏膜下隧道剥离术治疗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的效果评价被引量:8
- 2014年
- 目的评价经内镜黏膜下隧道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tunnel dissection,ESTD)治疗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1年8月至2014年6月期间,经我院电子胃镜及超声胃镜诊断来源于食管固有肌层肿瘤患者,所有符合手术条件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在麻醉下行ESTD切除病变,并进行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记录病变信息及术中情况,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54例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经ESTD完整切。4例患者因肿瘤横径大于3.5 cm无法完整经食管取出而转外科切除。切除标本按长径及横径测量,切除病变长0.8-8.5 cm,平均2.55 cm;横径0.5-3.0 cm,平均1.65 cm;手术时间20-280 min,平均68 min。11例术中发生单纯皮下气肿,发生率20%,3例出现术中可见穿孔,发生率(5.6%),1例术后发现膈下少量游离气体,发生率1.8%,均保守治疗后恢复。术后54例病变经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诊断均为平滑肌瘤,切缘均为阴性。所有病例均未发生气胸,无术后隧道内出血。术后采用胃镜及超声胃镜随访时间1-2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随访期内未见肿瘤残留或复发病例。结论内镜黏膜下隧道剥离术(ESTD)是近年来新发展的一种微创和高难度的手术治疗方式,因其保留了正常黏膜可以覆盖创面,大大减少了穿孔风险,具有损伤小,切除精度高的特点,是一种治疗食管固有肌层来源的黏膜下肿瘤的安全可行的方法。
- 邓磊于劲樊超强廖忠莉谢霞聂绪彪彭学杨歆滕冬梅杨仕明柏健鹰
- 关键词:食管黏膜下肿瘤固有肌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