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占烈

作品数:44 被引量:134H指数:7
供职机构: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贵州省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9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8篇水稻
  • 24篇杂交
  • 16篇杂交水稻
  • 12篇选育
  • 9篇不育
  • 9篇不育系
  • 8篇性状
  • 8篇杂交稻
  • 8篇高产
  • 7篇两系杂交
  • 6篇基因
  • 6篇核不育
  • 6篇核不育系
  • 5篇两系杂交稻
  • 5篇两用核不育系
  • 4篇性状基因
  • 4篇数量性状
  • 4篇数量性状基因
  • 4篇数量性状基因...
  • 4篇黔两优58

机构

  • 35篇贵州省农业科...
  • 11篇贵州大学
  • 3篇广西农业科学...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福建省农业科...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四川省农业科...
  • 1篇桐梓县农业局
  • 1篇黔东南州农业...

作者

  • 44篇杨占烈
  • 30篇甘雨
  • 30篇向关伦
  • 25篇黄宗洪
  • 20篇潘建慧
  • 12篇郭慧
  • 6篇周维佳
  • 5篇王际凤
  • 4篇罗德强
  • 4篇陈锋
  • 4篇郭慧
  • 4篇张宏伟
  • 3篇李树杏
  • 3篇曹立勇
  • 3篇戴高兴
  • 3篇葛必庆
  • 3篇姜萍
  • 2篇翟荣荣
  • 2篇程式华
  • 2篇王会民

传媒

  • 14篇贵州农业科学
  • 7篇种子
  • 3篇杂交水稻
  • 2篇中国水稻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农技服务
  • 1篇山地农业生物...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中国稻米
  • 1篇植物遗传资源...
  • 1篇分子植物育种
  • 1篇中南农业科技
  • 1篇2004'中...
  • 1篇2004’中...

年份

  • 1篇2024
  • 5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4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08
  • 2篇2007
  • 5篇2006
  • 2篇2005
  • 5篇2004
  • 1篇2003
  • 3篇2002
  • 2篇2001
  • 1篇2000
4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生态条件下影响稻米品质变化的气象因子研究被引量:10
2006年
利用贵州省区试中的13个中籼迟熟杂交水稻品种在贵州省8个不同类型的生态稻作区种植的稻谷样品进行分析,研究其稻米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灌浆期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杂交水稻品种在不同的生态稻作点种植,其稻米品质指标中的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变化较大,达到显著差异;通过气象因子与稻米品质的偏相关分析得出,在水稻灌浆期的日平均温度、日照时数和降雨量三因子中,显著影响稻米品质变化的是日平均温度,而日照时数和降雨量的影响相对较小。灌浆期的日平均温度是稻米品质中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变化的主控因子。
杨占烈余显权黄宗洪姜萍
关键词:杂交水稻稻米品质日平均温度水稻灌浆期
高产稳产杂交水稻全优785的选育被引量:6
2017年
全优785是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用自育恢复系黔恢785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的三系不育系全丰A配组育成的杂交稻新组合。2011—2013年参加国家长江上游稻区区域试验,2011—2012年32个试点平均产量8.32t/hm^2,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86%,达极显著差异水平;2013年参加生产试验,8个试点平均产量8.64t/hm^2,比对照增产5.14%;平均生育期158.2d,与对照Ⅱ优838相当。于2014年通过农业部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稻2014023)。适宜云南、贵州(武陵山区除外)的中低海拔籼稻区、重庆(武陵山区除外)800m以下籼稻区、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郭慧张以华向关伦谢美珠甘雨杨占烈潘建慧黄宗洪
关键词:杂交水稻选育
优质高产两系杂交稻新组合黔两优58的选育
利用光温敏核不育系2136与恢复系M86配组,育成了优质高产两系杂交稻新组合黔两优58.经两年贵州省早熟组杂交稻区试鉴定,平均单产8.51t/hm<'2>,比对照平均增产5.66%;一年生产试验鉴定,平均单产8.28t/...
黄宗洪向关伦周维佳杨占烈甘雨王际凤潘建慧
关键词:两系杂交稻两用核不育系选育
文献传递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育性转换与温度的相关分析被引量:5
2001年
在贵阳对 8个籼型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进行了间期为 10~ 15d的分期播种 ,以套袋自交结实性作为育性考查指标 ,结果所有核不育系都有稳定不育期和可育或部分可育期表现 ,且育性转换明显。稳定不育期的长短因不育系不同而有差异 ,范围在 5~ 33d。自交结实率与日平均气温之间的相关性表明 ,所有不育系都在幼穗发育的一定阶段内对温度表现敏感 ,大多数不育系的温度敏感时期在抽穗前 7~ 2 4 d,培矮 6 4 S在抽穗前 17~ 30 d。不同不育基因供体来源的不育系对温度敏感时期和持续时间长短存在着差异 ,同一不育基因供体来源的不同不育系之间 。
杨占烈向关伦黄宗洪潘建慧
关键词: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育性育性转换
恢复系4761及其配组Ⅰ优4761的耐寒性被引量:4
2002年
通过高海拔地区自然低温胁迫条件对三系杂稻恢复系 4 761及其配组组合 优 4 761的自交结实率的分析 ,探讨了 4 761及其配组组合 优 4 761在扬花授粉期的耐寒特性 ,讨论了中高海拔地区推广种植耐寒性组合 ,有利于降低异常低温年份导致水稻减产的风险 ,从而保证水稻高产稳产 ,稻农增产增收 。
黄宗洪陈锋向关伦潘建慧杨占烈甘雨
关键词:配组耐寒性杂交水稻结实率
耐寒高产杂交稻黔优18特征特性及配套栽培技术被引量:1
2006年
报道了黔优18的主要特征特性和示范试种表现,结合该组合试验示范情况,总结了适时播种、培育壮秧、适时早栽、合理密植、科学肥水调节等高产栽培技术。
甘雨向关伦黄宗洪周维佳杨占烈罗德强潘建慧江学海
关键词:杂交水稻栽培技术
应用高代育种株系中的剩余遗传变异定位水稻抽穗期QTL qHd5和qHd10
2023年
为了研究应用育种群体中的剩余遗传变异开展QTL定位的可行性,本研究利用高代育种株系‘大粒香’/‘Mizuhotigara’中的剩余遗传变异,采用QTL-seq对水稻抽穗期QTL进行检测,利用连锁分析对检测到的QTL进行验证。育种组合‘大粒香’/‘Mizuhotigara’的F5选种圃中的株系G1140的抽穗期表现为连续双峰分布,推测该株系内可能存在主效抽穗期基因的等位变异。从株系G1140中挑选4个单株分别自交得到4套F6群体,其中群体H2的抽穗期表现为连续的双峰分布。利用H2群体中抽穗极早和极晚单株的DNA分别构建DNA混池,采用QTL-seq进行抽穗期QTL定位,在第5染色体0~4.95 Mb和第10染色体16.64~18.27 Mb区间各检测到1个QTL,分别命名为qHd5和qHd10。利用H2群体采用连锁分析法对qHd5和qHd10进行验证,q Hd5的加性效应为2.3 d,增效等位基因来自‘大粒香’,贡献率为4.2%;qHd10的加性效应为3.3 d,增效等位基因来自‘Mizuhotigara’,贡献率为10.7%。本研究结果为作物QTL定位提供了新的思路。
王凌志张宏伟谢英郝留根王珍珍易崇粉郭慧甘雨向关伦杨占烈
关键词:水稻抽穗期数量性状基因座
水稻产量性状QTL研究进展
2018年
为深入理解水稻产量性状的遗传基础,促进水稻产量性状QTL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中的应用。从QTL初定位群体、QTL验证与分解等方面进行总体概述;对当前水稻主要产量性状的QTL定位、验证与克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根据已验证和克隆的水稻产量性状QTL的遗传效应,提出这些QTL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中的应用方向。
郝留根张宏伟杨占烈甘雨郭慧向关伦潘建慧龚大琨
关键词:水稻产量性状多效性
BADH引物检测水稻香味基因的研究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为了检测水稻中的香味基因,为其在香稻选育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从泰国香稻的回交后代材料BC3F2和中国的香稻中提取DNA后,加入BADH引物进行PCR扩增,并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香味基因。同时,对含香味基因的单株利用KOH溶液作叶片香味鉴定,并比较两种检测结果。[结果]电泳结果表明,94份样品中有32份样品含有纯合的香味基因,19个样品为香味基因的杂合体,与KOH溶液法检测香味的结果一致。BADH引物PCR扩增结果表明,香味来源于新香B的后代材料能产生明显的DNA扩增带,其香味基因与KDLM105以及Basmati香稻品种的香味基因均位于第8染色体上,属于等位基因。[结论]在香稻品种选育中,利用BADH引物能准确检测出含香味基因的植株,显著地缩短香稻品种育成的年限。
杨占烈
关键词:BADH
一种同等条件组织培养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同等条件组织培养装置,包括瓶体和瓶盖,在瓶体内设置有隔板,通过隔板将瓶体的内部空间分隔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培养腔。本发明通过隔板将瓶体的内部空间分隔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培养腔,大大地节省了空间,在实验过程中,...
龚大琨黄宗洪向关伦杨占烈甘雨郭慧潘建慧郝留根张宏伟
文献传递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