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振国

作品数:99 被引量:198H指数:8
供职机构: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青年创新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化学工程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3篇期刊文章
  • 22篇专利
  • 11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3篇农业科学
  • 6篇化学工程
  • 5篇医药卫生
  • 3篇生物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38篇叶螨
  • 37篇朱砂叶螨
  • 29篇杀螨
  • 25篇家蚕
  • 21篇杀螨活性
  • 14篇东莨菪内酯
  • 14篇杀虫
  • 14篇内酯
  • 14篇莨菪
  • 13篇丁醚脲
  • 11篇桑树
  • 10篇杀螨剂
  • 9篇毒力
  • 9篇毒性
  • 9篇桑园
  • 9篇杀虫剂
  • 9篇姜黄素
  • 8篇杀菌剂
  • 8篇粉虱
  • 7篇双脱甲氧基姜...

机构

  • 80篇云南省农业科...
  • 24篇西南大学
  • 1篇云南省农科院
  • 1篇云南省烟草公...

作者

  • 99篇杨振国
  • 65篇谢道燕
  • 51篇罗雁婕
  • 44篇柴建萍
  • 41篇江秀均
  • 40篇倪婧
  • 31篇达爱斯
  • 17篇苏振国
  • 16篇张永强
  • 15篇丁伟
  • 14篇罗金香
  • 14篇白兴荣
  • 10篇黄平
  • 9篇周春涛
  • 8篇张永红
  • 6篇田梅金
  • 6篇李阳
  • 6篇秦培元
  • 4篇吴文伟
  • 3篇刘永光

传媒

  • 13篇农药
  • 12篇蚕业科学
  • 6篇中国蚕业
  • 4篇浙江农业学报
  • 3篇西南农业学报
  • 2篇湖北农业科学
  • 2篇生态学杂志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农药学学报
  • 2篇中国植保导刊
  • 2篇中国植物保护...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昆虫学报
  • 1篇浙江农业科学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河南农业科学
  • 1篇广东农业科学
  • 1篇天然产物研究...
  • 1篇云南农业科技
  • 1篇贵州农业科学

年份

  • 4篇2024
  • 6篇2023
  • 8篇2022
  • 4篇2021
  • 5篇2020
  • 3篇2019
  • 5篇2018
  • 7篇2017
  • 10篇2016
  • 16篇2015
  • 14篇2014
  • 10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9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蓝色粘虫板对桑蓟马的寄主趋性及发生动态监测被引量:13
2015年
为明确桑蓟马对桑树品种的趋性及发生规律,采用蓝色粘虫板诱捕法调查了桑蓟马在桑树湖桑32号、云桑2号和农桑14号的发生情况。结果表明,3个桑树品种桑蓟马发生量的顺序为湖桑32号〉云桑2号〉农桑14号,湖桑32号的每板虫量显著高于云桑2号和农桑14号;桑蓟马种群从2月至4月迅速增加,其大发生主要集中在4~5月,桑树夏伐后其种群数量降低,湿度可能是其种群消长的重要因素,相对湿度为50%左右时有利于其大发生。因此,桑蓟马更趋向于湖桑32号,在相对湿度较低季节,应重视桑蓟马的防治。
杨振国谢道燕柴建萍江秀均杜伟刘永光倪婧罗雁婕
关键词:粘虫板桑树趋性
嘧菌酯与戊唑醇混配对桑褐斑病病菌的联合毒力
2022年
为明确嘧菌酯与戊唑醇混配对桑褐斑壳丰孢菌(Phloeospora maculans)的联合毒力,采用菌丝生长抑制法和分生孢子萌发法测定了嘧菌酯和戊唑醇单剂对桑褐斑壳丰孢菌菌丝和分生孢子的毒力;在单剂毒力的基础上采用毒性比率法测算了嘧菌酯和戊唑醇的增效配比范围,并采用共毒系数法明确了最佳增效配比。试验结果表明,嘧菌酯和戊唑醇对桑褐斑壳丰孢菌菌丝的半抑制浓度(EC 50)分别为2.27 mg/L和0.26 mg/L,对桑褐斑壳丰孢菌分生孢子的EC 50分别为12.84 mg/L和20.47 mg/L;增效系数测定在嘧菌酯与戊唑醇的质量比分别为35∶1、20∶1、13∶1、9∶1、6∶1、4∶1时对桑褐斑壳丰孢菌的毒性比率分别为1.86、1.69、1.78、1.75、1.73、1.70,均大于1.69,表现为增效作用;其中嘧菌酯与戊唑醇的质量比在25∶1时共毒系数最高为260.91,对桑褐斑壳丰孢菌的EC 50为0.67 mg/L。该结果可以为嘧菌酯与戊唑醇混配防治桑褐斑病提供参考。
苏振国江秀均李玲利杨振国柴建萍白兴荣
关键词:嘧菌酯戊唑醇桑褐斑病
东莨菪内酯对家蚕生长发育及经济性状的影响被引量:1
2014年
为明确植物源物质东莨菪内酯对家蚕的生长发育和经济性状的影响,采用食下毒叶法测定东莨菪内酯不同浓度药液对家蚕生长发育和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用东莨菪内酯4000、2000、1000 mg/L药液分别处理家蚕,其出现摆头、吐液等轻微中毒症状。用东莨菪内酯125-4000 mg/L药液分别处理家蚕,至5龄的累计死亡率为24%-80%,延迟了家蚕各龄期的发育。东莨菪内酯各浓度药液处理家蚕后对其经济性状具有显著性影响,其全茧量、茧层量、化蛹率和蛹体重均显著低于对照处理,但对家蚕的茧层率不存在显著性影响。东莨菪内酯对家蚕具有慢性累积毒性,对其生长发育及经济性状造成显著性影响。
谢道燕杨振国田梅金刘永光江秀均罗雁婕
关键词:东莨菪内酯家蚕安全性生长发育经济性状
二斑叶螨抗丁醚脲品系对杀螨剂的交互抗性和相对适合度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为明确二斑叶螨抗丁醚脲品系对杀螨剂的交互抗性和相对适合度。[方法]采用喷雾法测定了室内二斑叶螨抗丁醚脲品系对杀螨剂的敏感性,并在室内组建了二斑叶螨敏感和抗丁醚脲品系种群生命表,比较了其相对适合度。[结果]二斑叶螨抗丁醚脲品系对乙螨唑、甲维·丁醚脲、哒螨灵、苯丁锡、溴虫腈、辛硫磷等杀螨剂产生较强的交互抗性,对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无交互抗性。与敏感品系相比,抗丁醚脲品系的卵期显著缩短、若螨期和产卵量前期显著延长,其他发育历期无显著差异,但抗丁醚脲品系的每雌产卵量显著下降18.38%,致使种群趋势指数和净生殖率明显低于敏感品系,相对适合度为0.95。[结论]二斑叶螨抗丁醚脲品系对多种杀螨剂产生较强的交互抗性,且存在一定的适合度劣势。
杨振国谢道燕倪婧柴建萍江秀均罗雁婕
关键词:二斑叶螨丁醚脲生命表
噻嗪酮对家蚕的残毒性试验被引量:1
2016年
采用食下毒叶法测定噻嗪酮对家蚕残效期,分别用噻嗪酮的1000、500和250 mg/L药液喷施桑树,分别于3、7、21和25 d后采叶饲喂家蚕3龄起蚕,观察噻嗪酮残留药剂对家蚕生长发育的影响,明确其对家蚕的安全性。结果表明,噻嗪酮1000、500和250 mg/L药液喷施桑树后,其21 d桑叶中残留药剂对家蚕发育历期、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和化蛹率等均无明显不良影响,此结果可为噻嗪酮用于防治桑园害虫提供依据。
周春涛谢道燕田梅金杨振国罗雁婕
关键词:噻嗪酮家蚕
桑褐斑病在桑园的空间分布及抽样技术被引量:3
2017年
桑褐斑病是云南蚕区发生最严重的桑树病害之一,调查该病害在桑园的空间分布和建立相应的抽样技术,可为病害的预测预报和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构建3种回归模型(Taylor的幂法则、Iwao m*-m及改进m*-m)和测定5种聚集度指标,确定桑褐斑病病叶在试验桑园内桑树上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低密度时个体群相互排斥且呈聚集分布,聚集度随着个体群密度升高而增大,当密度上升到一定程度病叶个体群呈均匀分布。应用Blackith种群聚集均数(λ)解析的结果显示,造成桑褐斑病在桑园大量集中发生的因素主要是外部环境,如气候、桑树栽培条件等。依据Iwao m*-m模型建立桑褐斑病病叶抽样数公式为N=1/D2(0.33/m+0.89),可为桑褐斑病的预测预报和田间防控调查提供参考。
苏振国江秀均陆鹏飞达爱斯杨振国罗雁婕
关键词:桑树褐斑病空间分布型抽样技术
7种杀菌剂对桑树及家蚕的安全性评价被引量:8
2014年
为明确桑园常用的杀菌剂在不同剂量下对桑树及家蚕安全性,评价了常用杀菌剂80%代森锰锌WP、70%丙森锌WP、80%戊唑醇WP、30%苯甲·丙环唑EC、50%百菌清WP、50%嘧菌酯WG和22.5%啶氧菌酯SC对桑树的安全性及药后不同间隔期的桑叶对家蚕的影响。结果表明:7种杀菌剂在4倍推荐剂量范围内喷施桑树后均未产生药害;除30%苯甲·丙环唑EC、50%嘧菌酯WG、22.5%啶氧菌酯SC在4倍推荐剂量药后3天出现中毒外,其他处理无明显中毒现象。家蚕取食80%代森锰锌WP、70%丙森锌WP和22.5%啶氧菌酯SC在4倍推荐剂量处理药后3天的桑叶后,其4龄未眠蚕率分别为23.44%、28.33%和53.70%,4龄和5龄龄期比对照延长0.5~1.5天,药后3天和5天处理的全茧量和茧层量显著低于对照,其他杀菌剂处理与对照对家蚕的影响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本研究的7种杀菌剂在桑园使用时,至少在药后7天后方可采叶喂蚕,特别是80%代森锰锌WP、70%丙森锌WP和22.5%啶氧菌酯SC应控制好使用剂量及间隔期。
谢道燕杨振国田梅金柴建萍倪婧达爱斯黄平罗雁婕
关键词:杀菌剂桑树家蚕安全性
朱砂叶螨抗炔螨特品系滞育螨的药剂敏感性
2015年
[目的]采用玻片浸渍法测定炔螨特与丁醚脲对该品系害螨滞育雌成螨的室内毒力,明确朱砂叶螨抗炔螨特品系冬季滞育雌成螨的药剂敏感性。[结果]24、48 h时炔螨特对抗性正常螨的抗性分别是敏感螨的7.58、4.72倍,炔螨特对抗性滞育螨的抗性分别是敏感螨的9.55、8.34倍,是抗性正常螨的1.26、1.77倍;在24、48 h时丁醚脲对抗性正常螨的抗性分别是敏感螨的5.73、5.34倍,丁醚脲对抗性滞育螨的抗性分别是敏感螨的7.28、7.05倍,是抗性正常螨的1.27、1.32倍。[结论]朱砂叶螨抗炔螨特品系滞育雌成螨对炔螨特和丁醚脲的敏感性低于抗性正常螨,因此在光照缩短、温度降低等环境条件下防治,需适当提高药剂质量浓度,且朱砂叶螨抗炔螨特品系对丁醚脲有较高的交互抗性,使丁醚脲防效减弱,田间施用时应根据实际情况提高丁醚脲浓度或使用交互抗性低的药剂进行防治。
倪婧杨振国谢道燕达爱斯罗雁婕
关键词:朱砂叶螨滞育炔螨特丁醚脲
栽培型和野生型黄花蒿提取物对朱砂叶螨杀螨活性比较被引量:1
2011年
研究了野生型和栽培型黄花蒿叶丙酮提取物对朱砂叶螨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栽培型和野生型48 h的LC50分别为0.295和0.567 mg.ml-1,以栽培型的杀螨毒力较高;对2种提取物进行柱层析分离,野生型最终分离出19个馏分,栽培型分离出17个馏分,其中野生型的第11馏分与栽培型的第13馏分的杀螨活性在2.5 mg.ml-1,处理48 h的校正死亡率均为100%,与其他组分存在显著性差异;将杀螨活性较好的馏分进行毒力测定得出,处理48 h,野生型馏分11的LC50为0.120 mg.ml-1;栽培型馏分10、12和13的LC50分别为0.144、0.163和0.117 mg.ml-1。表明栽培型黄花蒿叶丙酮提取物对朱砂叶螨的触杀活性优于野生型。
杨振国张永强丁伟秦培元罗金香
关键词:朱砂叶螨黄花蒿杀螨活性
天然除虫菊素与丁醚脲复配对朱砂叶螨杀螨活性的影响被引量:3
2016年
为减少化学农药用量,降低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有效控制朱砂叶螨的发生与危害,并为开发除虫菊素与丁醚脲复配杀螨剂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玻片浸渍法结合共毒系数法研究天然除虫菊素与丁醚脲混剂对朱砂叶螨的杀螨活性及最佳配比。结果表明:除虫菊素和丁醚脲处理朱砂叶螨雌成螨24h的LC50分别为561.82mg/L和154.67mg/L;除虫菊素与丁醚脲混剂的增效配比为1.55∶1-14.45∶1,共毒系数法评价该配比混剂的防效均呈增效作用,其中,5.42∶1混剂的增效作用最显著,处理朱砂叶螨24h的LC50和共毒系数分别为85.20mg/L和469.31,其毒力分别是单用除虫菊素和丁醚脲的6.59倍和1.82倍。丁醚脲和除虫菊素混剂具有开发潜力。
杨振国谢道燕达爱斯倪婧罗雁婕
关键词:朱砂叶螨除虫菊素丁醚脲共毒系数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