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杨生顺

杨生顺

作品数:19 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青海广播电视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文学
  • 4篇文化科学
  • 2篇艺术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8篇花儿
  • 7篇青海花儿
  • 5篇文化
  • 3篇少年
  • 2篇艺术
  • 2篇音乐
  • 2篇省情
  • 2篇教育
  • 1篇大学生
  • 1篇大学生思想
  • 1篇大学生思想政...
  • 1篇大学生思想政...
  • 1篇大学语文
  • 1篇地域文化
  • 1篇对唱
  • 1篇修辞
  • 1篇学生思想政治...
  • 1篇学语
  • 1篇艺术成就
  • 1篇艺术美

机构

  • 18篇青海广播电视...

作者

  • 18篇杨生顺
  • 2篇李晓云
  • 1篇李玉宁
  • 1篇臧景才
  • 1篇李秋梅
  • 1篇庞晓玲

传媒

  • 3篇党的生活(青...
  • 3篇青海师范大学...
  • 2篇群文天地
  • 1篇安徽广播电视...
  • 1篇民族艺林
  • 1篇青海民族学院...
  • 1篇湖北广播电视...
  • 1篇现代远程教育...
  • 1篇内蒙古师范大...
  • 1篇湖南广播电视...
  • 1篇商情
  • 1篇青海民族大学...
  • 1篇青海民族大学...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5
  • 2篇2003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青海“花儿”的建筑美
2015年
一、青海“花儿”的建筑美 青海“花儿”唱法上有独唱和对唱。文本以四句式为主,亦有五句、六句、八句,甚至更多句式。青海“花儿”有包括对称在内的多种美学样式。总体来看,四句式“花儿”的建筑美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二句对称。“天上的太阳发红了,河里的花儿们黄了;我俩的脚印(哈)拿土盖,越走者越深厚了。”
杨生顺
关键词:建筑美句式对唱唱和
试论青海“花儿”的内容及情感被引量:2
2010年
本文从青海"花儿"的整体作品结构入手,对"花儿"的比兴、抒情内容进行了细致的考察、研究与分类。文章认为情是"花儿"的核心,是内在的最本质的东西。"花儿"首句多比兴,兴为主,常见的有记载神话传说、记录民俗民情、铭记历史人文和描写山川胜景四种。尾句多抒情,情的内容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表达男女爱情婚姻的,有表达男女爱情、描述男女情爱、抒发生活情志和传递生活情趣四种;另一类是描写社会情感内容的,有揭发黑暗丑恶、歌颂快乐升平和感悟人生哲理三种。
杨生顺
关键词:情感
原生态花儿文本保护刍议——从冯梦龙和他的《山歌》谈起
2017年
明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冯梦龙,编辑了在江南流传的《山歌》。其编辑思想、编辑原则和编辑方法,对原生态花儿文本的保护传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文章指出原生态花儿文本的保护,一是尊重客观存在,不可随意删改;二是注意编排细节,适合民众口味;三是采用多种评注,解读文化习俗。
杨生顺
关键词:民间音乐花儿文本
青海“少年”悲情意识的产生与消解
2011年
青海民歌"少年"产生于明代移民实边时期,"少年"自产生之日起就奠定了其悲情基调。而封建专制、军阀统治和封建礼教,又不断赋予"少年"厚重的悲剧意识。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民众政治地位的提高、经济的发展、思想观念的革新,以及"少年"创作活动的开放性、多元化,使"少年"的悲情意识逐渐消解。
杨生顺
关键词:悲情意识民歌
《大学语文》“读+写”教学模式的构建及思考被引量:1
2005年
本文结合《大学语文》的课程特点,以教材设计为总体框架,以探索学员“读”、“写”教学模式为基础,归纳出《大学语文》所培养的应用性人才的特点,建构了《大学语文》“读+写”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同时,借鉴北师大网院比较优秀的网络传输系统平台的成功经验,就该模式的应用和实践作了积极的思考。
杨生顺
关键词:教学模式
青海“花儿”的音乐美
2015年
二十世纪早期,新月派作家提出诗歌创作的“三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主张,创作了《再别康桥》等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其实,早在数百年前,生活在河湟地区的劳动人民,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异彩斑斓的“花儿”艺术。“花儿”虽然不是“三美”理论所能完全概括的,但用“三美”理论来阐述“花儿”所取得的艺术成就,确是再适合不过的了。
杨生顺
关键词:《再别康桥》艺术成就
《青海花儿词典》的历史地位与文化价值
2015年
滕晓天、井石主编的《青海花儿词典》于2013年12月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它的问世,是中国“花儿”学界的一件大事,一件好事,一件喜事。为什么是一件大事呢?因为这部词典填补了“花儿”研究领域的一个空白。为什么是一件好事呢?
杨生顺
关键词:文化价值词典主编
《地域文化·青海省情》网络课程的设计与构建
2011年
在当今信息化、网络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课程建设,既是历史的选择,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网络课程的建构,不仅要坚持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而且要实现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本文结合《地域文化.青海省情》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建构问题,重点围绕IP课件、拓展资源和教学互动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杨生顺李晓云
关键词:网络课程省情文化
河湟“少年”文化探源
2016年
西北"花儿"有河湟"花儿"和洮岷"花儿"之分。在洮岷地区,人们把"花儿"叫"花"或"唱花";在河湟地区,人们把"花儿"叫"少年"。学术界对"花儿"研究成果颇丰,但对"少年"称谓的研究始终没有取得进展。本文从文化的角度,首次对河湟"少年"的源流进行了探索;从调令、古语方言、起兴程式、民歌结构、文化符号、修辞手段和民俗心理方面,对江南民歌和河湟"少年"作了比较。文章认为,随着明代移民实边政策的实施,江南民歌步入河湟,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相融合,形成了"汉语、番风、回调"为基本特征的河湟"少年"。河湟"少年"又突出地体现为美"少年"、老"少年"、哭"少年"和花"少年"四种。
杨生顺
关键词:文化源流
青海“花儿”的绘画美
2015年
宋代大才子苏轼在其《东坡题跋》下卷《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评论唐代王维作品时指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至此“诗中有画”和“画中有诗”成为中国文人自觉探求的美的典范标准之一。到了20世纪30年代,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的“三美”主张。20世纪80年代,朱仲禄在《青海日报》上以《一幅绝妙的风情画》为题,盛赞“花儿”“天上的星星明着哩,月影里下雪着哩;尕妹的大门上蹲着哩,毡帽里焐脚着哩”“充满诗情画意,富有生活气息”。实质上,“花儿”具有五彩斑斓的美学特色,现就青海“花儿”的绘画美作一基本论述。
杨生顺
关键词:《青海日报》绘画美中国文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