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管文仙

作品数:2 被引量:9H指数:1
供职机构:上海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学

主题

  • 1篇心理学
  • 1篇因果报应
  • 1篇因果报应思想
  • 1篇中国古代小说
  • 1篇荣格心理学
  • 1篇说题
  • 1篇题材
  • 1篇种子
  • 1篇自性
  • 1篇唯识
  • 1篇唯识学
  • 1篇无意
  • 1篇无意识
  • 1篇小说
  • 1篇小说题材
  • 1篇集体无意识
  • 1篇古代小说
  • 1篇故事
  • 1篇果报
  • 1篇佛教

机构

  • 2篇上海大学

作者

  • 2篇管文仙
  • 1篇林国良

传媒

  • 1篇上海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8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佛教与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因果报应母题
因果报应思想是佛教的根本思想之一。中国古代小说中存在着因果报应母题,其具体表现是:各时期各类小说(笔记、传奇、话本、章回小说)中都有表现因果报应思想的作品;此外,一些小说在题材上与佛经故事有着传承性。进而,按主要类别而言...
管文仙
关键词:佛教思想中国古代小说因果报应思想小说题材佛经故事
文献传递
荣格心理学与佛教唯识学思想之异同被引量:9
2008年
按荣格的意识阈下的心理内容属无意识的定义,唯识学的第七识、第八识和种子,以及处于率尔心、寻求心状态的前六识,都属无意识范畴。荣格的无意识的心理内容与意识大都无关,无意识常成为非正常人格的根源;唯识学的意识就是种子的现行,而第七识与第八识中的二执种子,决定了众生的有漏性和凡夫性。两种理论差异的根源在于:荣格心理学是心理实在论,认为神话和宗教都是心理活动的产物,具有无意识的原型;唯识学则认为轮回和解脱都具有实在性,解脱是可以实现的目标。从唯识学立场看,荣格心理学的理论是假设性的,其原型和自性等范畴都属假设,并不成熟完备;其治疗非正常人格的实用目标虽有相当价值,但其自性实现的超越性目标恐怕是难以实现的。
林国良管文仙
关键词:集体无意识唯识学种子自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