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袁宝龙

作品数:56 被引量:57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5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1篇历史地理
  • 12篇文化科学
  • 8篇哲学宗教
  • 4篇政治法律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文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医药卫生
  • 1篇社会学

主题

  • 11篇边疆
  • 8篇秦汉
  • 7篇图书
  • 6篇图书馆
  • 6篇边疆思想
  • 5篇演进
  • 5篇政治
  • 5篇秦汉时期
  • 5篇西汉
  • 4篇夷夏
  • 4篇主义
  • 4篇文明
  • 4篇马克思主义
  • 3篇道德
  • 3篇人文
  • 3篇人文社科
  • 3篇社科
  • 3篇宗教
  • 3篇文明演进
  • 3篇武帝

机构

  • 56篇中国社会科学...

作者

  • 56篇袁宝龙
  • 2篇卜宪群

传媒

  • 3篇中国社会科学...
  • 3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天中学刊
  • 2篇黄河科技大学...
  • 2篇新世纪图书馆
  • 2篇云南社会主义...
  • 2篇武陵学刊
  • 1篇南海学刊
  • 1篇新华文摘
  • 1篇图书馆建设
  • 1篇黑龙江社会科...
  • 1篇求是学刊
  • 1篇内蒙古社会科...
  • 1篇河北学刊
  • 1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青海社会科学
  • 1篇实事求是
  • 1篇云南社会科学
  • 1篇图书馆理论与...
  • 1篇理论界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9篇2021
  • 7篇2020
  • 3篇2019
  • 6篇2018
  • 4篇2017
  • 4篇2016
  • 6篇2015
  • 10篇2014
  • 3篇2013
5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秦汉时期国家宗教与神学体系的整合与建构
2020年
春秋时期的秦国宗教文化表现出原始低级的发展特征,经三百余年的不懈探索,至战国前期基本确立了以五帝祭祀为主体框架的国家宗教神学系统。秦始皇成就一统霸业,国家宗教神学系统的传承深受其个人的神学偏好的影响,直接导致秦汉之际宗教与神学系统的紊乱繁芜。汉初承秦之敝,国家宗教与神学系统的发展建设同样具有任性随意的倾向,表现为汉初公共信仰的整体缺失与迷茫。这一情况直至汉武帝时期始得到根本性解决,董仲舒运用公羊学理论阐释天地运行之理,成为这一时期重建神学系统的先声。此后,汉武帝借助儒学理论完成了国家宗教与神学系统从多神并行向一元至上神的过渡与嬗变,并最终实现了神权统一。汉代国家宗教祭祀与神学体系的建构几与儒学独尊同步完成,成为西汉中期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成就,标志着汉文化对汉承秦制这一历史窠臼的突破与超越。
袁宝龙
关键词:秦汉宗教神学
先秦时期天下观的演进
2017年
先秦时期的夷夏观、天下观等理论的形成与华夏族群的发展演进有着密切的联系。夷夏意识的萌生,是华夏"天下"产生的理论前提,"四方"、"四海"、"九州"、"中国"等疆域名词的出现表明了华夏"天下"不断向外扩张的进程。基于"夷夏之辨"思想的影响,华夏文明在早期对于夷狄文明表现出了强烈的排斥倾向。但随着华夏文明的发展成熟,血族概念被逐渐淡化,转而采用"礼"的标准来界定夷夏,从而把夷狄族群纳入"天下"的范畴之内,促进了"天下"理论体系的完善。
袁宝龙
关键词:先秦天下观演进
中国传统史学崩溃论被引量:1
2017年
中国传统史学体系的发展始于先秦,此后绵延两千余年,历久未绝。中国传统史学具有强烈的"求真"精神,坚守"实录"原则,在历代王朝的政治文化体系中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功用。明清时期,随着文化政策上高压倾向的确立,旧有的学术生态遭到严重的破坏,中国传统史学显现出明显的衰落迹象。与此同时,在西学东渐的风潮下,中国学术思想领域表现出显著的多元化转向,中国本土与西方世界均产生了"新史学"思潮,从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动摇着传统史学的立足之基,加速了中国传统史学体系的崩溃。
袁宝龙
关键词:传统史学
五服与九州:建构天下观的两种视野被引量:4
2018年
天下观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五服和九州两种思想皆是天下观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视野。相比之下,五服思想是对夷夏分布格局的理想化追求,欲在天下范围内建立严格明晰的夷夏秩序,隔绝夷夏,以保证华夏文化的血统的纯正性;九州思想从地理空间的角度来建构天下观理论,托于古义,通过行政区域的设定来实现对天下的区分管理。这两种思想代表了解读和构建天下的两种视野,其产生与发展,促进了天下观理论体系的完善成熟,并且在天下理论体系中以不同的形式长久地保留下来。
袁宝龙
关键词:五服天下观
西汉中前期学术思潮的嬗变及其与边疆经略的互动被引量:1
2019年
西汉以布衣将相创基立国,其文化底蕴的先天不足,反而为治国思想提供了更宽广的选择空间。儒、道、法等诸家学说均于秦末烽火之余,重新进入生发壮大的发展轨道。无论被确立为统治思想的"黄老"之学,还是儒、法诸家,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均对当时的边疆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边疆思想的发展走向。汉初学术思想与边疆思想的互动始于陆贾,此后贾谊、晁错等人承陆贾遗志,继续推动着边疆思潮从"无为"向"有为"的演进与嬗变,从而为汉武帝时期的"大有为"边疆经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袁宝龙
关键词:西汉学术思潮边疆经略
秦汉时期民族观的嬗变
2014年
初始状态的中国古代民族观以"华夷之辨"思想为主要内容,先秦时期中原文明圈的延伸扩展进一步强化了这一理念。春秋之际,大一统理论诞生的同时促生了"华夷一统"思想,古代民族观因此在春秋时期呈现出积极的转化趋势。秦汉时期出现了中央集权制的统一国家,随着华夷之间的实力变化消长,民族观也表现出时而保守时而开放的态势。在这样螺旋往复式的发展进程中,儒家民族观在秦汉时期渐趋成熟稳定,进而深刻地影响了此后的魏晋时代。
袁宝龙
关键词:秦汉民族观华夷之辨
试论“夷夏之辨”与“大一统”思想的逻辑联系及嬗代整合被引量:2
2016年
"夷夏之辨"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夷夏观念,反映了当时的夷夏关系。服事思想以"夷夏之辨"为理论基础,建构了一套层次分明的理想化夷夏秩序。不过,这种秩序设想最终被现实世界突破,作为两种文明撞击、融会的缓冲地带,要服群体因此得到了融入华夏的历史机遇。春秋时期,礼别夷夏思想的提出,加速了这一历史进程。礼别夷夏的更大贡献是提出了区分夷夏的新标准,从而为夷狄入夏提供了理论可能,也为"大一统"思想的兴起埋下伏笔。战国时代,随着夷夏观念的衰退,"大一统"思想的崛起成为历史的必然。
袁宝龙
关键词:夷夏之辨大一统
秦汉时期“诗文评”孕育发展的必然因素
2013年
据杜书瀛先生考证,中国古代"诗文评"在魏晋时期迎来历史首个发展高峰,与之相应,秦汉时期则为"诗文评"的孕育时期。这种孕育期出现于秦汉时期,存在必然因素。中国古代文学在秦汉时期经历了先抑后扬的发展轨迹,至汉代时文体相对固定,而汉武帝"独尊儒术"又为品评文学作品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尺度,这两点成为"诗文评"孕育于秦汉时期的根本因素。
袁宝龙
关键词:秦汉时期诗文评
西汉中期“有为”精神下的“霸王政”体系建构及其传承演进被引量:2
2021年
董仲舒为汉武帝的大一统理想提供了理论支撑,成就了汉代儒术独尊的思想格局。不过,经董仲舒改造的儒学所设定的王道盛世的实践路径与汉武帝的政治构想有违,董仲舒试图借助“天人感应”理论来制约皇权更令汉武帝难以容忍。这个分歧造成了当时儒术虽能独尊,但儒生却不得其用的吊诡局面。汉武帝精心构筑的外儒内法的“霸王政”体系,开创了有汉以来的宏大盛世,但这一体系在其晚年遭到儒生群体前所未有的质疑。霍光执政时期,坚行武帝之政,贯彻“有为”精神,但此举也使得“霸王政”体系与公羊学之间的矛盾愈加深重。故而此后汉宣帝在传承“有为”精神的同时,不得不重新做出学术上的选择,以舒缓这一内在矛盾。
袁宝龙
关键词:西汉中期汉武帝
西汉中后期中央权力结构的调整及政治形势的演进
2021年
秦汉之际,中央权力结构的调整与政治形势的演进成为政治文化体系探索建构的核心问题,尽管有着汉承秦制的历史大背景,但是秦汉两朝依然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时代特征。汉武帝在“独尊儒术”的同时创建内朝,在儒术的“缘饰”下完成了新时期中央权力的重新分配与总体布局,以君主集权的方式结束了此前的“君相之争”。在“霸王道”政治体系内,外戚与宦官的擅权成为一种内在需求,其实质是进一步强化君权,抑制百僚。但是,“霸王道”政治的外儒内法之道却在客观上促进了儒学思想的繁荣昌盛,故在高度集权的同时又为日后的消散瓦解埋下伏笔。元成之世,儒生政治登上历史舞台,但却无力应付政治思潮嬗变之际的复杂变化,最终导致最高权力的崩溃,西汉帝治时代亦因此终结。
袁宝龙
关键词:西汉权力结构政治形势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