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友逢
- 作品数:5 被引量:12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肠易激综合征早期生活事件模型下的大鼠结肠肠神经可塑性研究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从神经可塑性角度探讨肠易激综合征的可能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雄性SD大鼠出生后连续13 d每天分离3 h。腹壁撤退反射实验用来检测内脏痛觉过敏。肠神经系统结构可塑性可以通过铺片技术和免疫荧光技术,比较近端结肠神经节(HuD阳性细胞)的大小和数目以及胶质细胞(GFAP)的变化来检测。检测近端结肠多组肌间神经丛和黏膜下神经丛肠神经递质类型(ChAT-、VIP-、nNOS-、calbindin-TrKA-、P75-阳性细胞),分析神经递质的可塑性变化。结果新生期应激可致成年鼠内脏敏感性增高,新生期母婴分离可以诱导肠神经结构改变,导致神经元肥大和增生、胶质细胞与神经元的比例增高。神经递质方面,新生期母婴分离组P75和TrkA表达(黏膜下神经丛、肌间神经丛)较正常组均明显增加。ChAT在肌间神经丛表达明显增加,VIP在黏膜下神经丛表达降低,nNOS在肌间神经丛表达增高,Cabindin表达未见明显异常。结论新生期母婴分离可以引起大鼠结肠肠神经可塑性的长期改变。新生期母婴分离诱导的内脏高敏感性中存在肠神经系统可塑性。早期生活事件是引起成年后肠神经系统可塑性改变的重要原因。
- 赵敏郭友逢张萌李智
-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肠神经系统
- 胃肠道间质瘤的CT征象与临床病理变化的对比研究
- 2012年
-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影像学特征,观察其CT征象与病理结果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胃肠道间质瘤患者42例,经病理形态学确诊并分为良性组、交界性组及恶性组,手术切除前经CT平扫及增强诊断其恶性程度,比较肿物大小、密度、形态、强化程度及强化方式等CT征象与肿瘤恶性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CT显示不同恶性程度组别间质瘤肿物大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肿物密度均匀性和边缘光滑度比较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1,0.034),而肿物形态在良恶性间质瘤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1);良性、交界性和恶性间质瘤中CT强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8),而强化方式比较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结论 CT显示GIST肿物大小、边缘、密度、强化方式与肿瘤恶性程度相关,CT可作为诊断GIST及其良恶性的重要手段。
- 李胜凯卞丽娟郭友逢朱文标
-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CT征象病理
- 汉黄芩素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周期及P-Wee1和P-Akt蛋白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探讨汉黄芩素对多发性骨髓瘤RPMI8226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的汉黄芩素(5~100μg/ml)作用于RPMI8226细胞24h,使用CCK-8法、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和细胞周期的变化;运用Western-blot法检测汉黄芩素作用前后细胞内P-Wee1、P-Akt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汉黄芩素对RPMI8226细胞具有增殖抑制作用,并有剂量依赖性,IC50为43.71μg/ml;汉黄芩素浓度为50μg/ml时,用药组的G2/M%为(25.4333±2.35433)%,明显高于溶剂对照组的(6.8333±1.52753)%;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用药组汉黄芩素浓度≥50μg/ml时,与对照组相比,P-Wee1、P-Akt蛋白表达明显减少。结论汉黄芩素能明显抑制RPMI8226细胞的增殖,可能是通过Akt/Wee1途径使肿瘤细胞发生G2/M期阻滞,从而发挥增殖抑制作用。
- 张萌刘丽萍郭友逢李智莫穗林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汉黄芩素G2M期阻滞P-AKT
- IL-32在神经胶质瘤中的表达及调节机制研究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32在神经胶质瘤中的表达及调节机制。方法RT-PCR、Westemblotting检测体外培养3d的神经胶质瘤细胞株CHG-5、U251IL-32mRNA和蛋白的表达;应用10ng/mLIL-1B、IL-4、IL-6、IL-10、IL-17、肿瘤坏死因子(TNF)-α、TNF-β、干扰素(IFN)叫作用U251细胞24h后RT-PCR检测细胞IL-32mRNA表达的变化;RT-PCR检测不同浓度IL-1B、TNF-α、IFN-γ作用U251细胞不同时间后IL.32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U251细胞IL-32mRNA表达水平高于CHG。5细胞,IL-32蛋白表达水平(0.95±0.42)高于CHG-5细胞(0.28±0.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β、TNF-α、IFN-γ作用U251细胞24h后IL-32mRNA表达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IL.32mRNA的表达量对IL-1β、TNF—α、IFN-γ刺激的浓度和时间有依赖性。结论IL-32在神经胶质瘤中高表达,IL.1B、TNF—α、IFN-γ对IL-32mRNA的表达具有调节作用,且存在时间与剂量依赖性。
- 马志远郭友逢陈艳关春红黄树敏
-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
- HGF对人胶质瘤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研究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在人胶质瘤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自2002年1月至2008年6月共确诊胶质瘤患者72例,其中I级19例,Ⅱ级18例,Ⅲ级20例,Ⅳ级15例,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胶质瘤组织HGF、CD34的表达。体外常规培养胶质瘤细胞株U87MG,将荧光标记的HGFsi—RNA(si—HGF)特异性干扰序列转染至细胞内为转染si—HGF组,同时设正常对照组和阴性转染组作为对照:Westernblotting检测转染后细胞H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将3组细胞悬液接种于鸡胚尿囊膜(CAM),5d后观察各组移植瘤周围血管形成情况。结果低级别胶质瘤(I级、Ⅱ级)HGF阳性率低于高级别胶质瘤(Ⅲ级、Ⅳ级),HGF阳性胶质瘤中微血管密度(MVD)高于HGF阴性胶质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boltting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和阴性转染组比较,转染si—HGF组细胞HGF的表达下降约76%.VEGF的表达下降约53%;移植瘤实验显示转染si—HGF组新生血管数、血管面积及血管生成面积比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和阴性转染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GF与胶质瘤新生血管的形成关系密切,提示其有可能成为今后抗肿瘤血管生成的一个靶点。
- 郭友逢张萌李冰江晓珍李智
- 关键词:肝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