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毅
- 作品数:51 被引量:112H指数:7
-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交通运输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被引量:8
- 2006年
- 目的探讨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CLT)合并甲状腺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了40例CLT合并甲状腺癌与12例合并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两类肿瘤共占同期CLT住院病例的13·87%,其中甲状腺癌占10·67%,淋巴瘤占3·20%。两组患者在性别(P=0·008)、年龄(P=0·000)和B超检查结果(P=0·000)方面差异均有显著性。合并甲状腺癌组中手术以单侧腺体全切+对侧大部切除术为主,部分病例同时行功能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合并淋巴瘤组中手术种类多,术后病例多行CHOP方案化疗。合并甲状腺癌组中37例患者平均随访(35·51±39·84)个月,1例于术后72个月死于肿瘤播撒,其余36例平均存活时间为(34·50±39·91)个月;合并淋巴瘤组中12例患者平均随诊(39·50±29·00)个月,2例死于肿瘤播撒,其余10例平均存活时间为(44·70±28·78)个月。结论CLT合并恶性肿瘤的情况并不少见,合并癌占多数。合并甲状腺癌组与合并淋巴瘤组在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面有很大差别。对于CLT患者,合并的甲状腺结节或甲状腺肿短期内明显增大,以及B超提示单发实性结节或结节合并钙化时,应行手术。
- 李小毅郭毅钟定荣刘跃武高维生
- 关键词:恶性肿瘤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
- 帕金森病患者丘脑底核的定位-MRI与MRI/CT融合定位的比较(英文)
- Objective To assess if CT images fused with MRI will be superior to MRI alone in targeting the STN for DBS. Me...
- 张宇清郭毅李建宇李勇杰
- 文献传递
- 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儿童全身型肌张力障碍的疗效分析
- 2019年
- 目的探讨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儿童全身型肌张力障碍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8年7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采用DBS治疗的儿童全身型肌张力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2例。基因检测显示5例为DYT-1型,1例为DYT-6型,6例为特发型。所有患儿术前均行头颅MRI磁敏感加权成像定位靶点。采用Burke-Fahn-Marsden肌张力障碍评分量表(BFMDRS)评估患儿的临床疗效。另纳入12例该院数据库中性别、基因型等匹配的成人全身型肌张力障碍患者。对比分析儿童与成人患者苍白球内侧部(GPi)解剖位置的差异,评估手术的可行性。结果所有患儿均成功植入电极,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12~47(19.8±9.6)个月。术后3个月、1年的BFMDRS中位数分别为15.5(10~50)、12.5(4~48)分,与术前的49.0(28~103)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术后3个月、1年BFMDRS的改善率分别为(60.3±17.7)%(34.9%~84.6%)、(68.9±15.6)%(38.5%~93.8%)。儿童组的前联合-后联合(AC-PC)的距离为(23.0±1.1)mm(20.9~24.7 mm),成人组为(23.6±1.0)mm(22.0~25.6 m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1);儿童组GPi距颅骨外板的距离为(74.5±5.1)mm(65.5~82.8 mm),成人组为(77.1±3.1)mm(71.8~84.0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剔除儿童组年龄最小的2例患儿(4.8岁、5.7岁),>8岁的10例患儿GPi距颅骨外板的距离为(75.5±4.7)mm(70.0~82.8 mm),与成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0)。结论初步研究结果提示,DBS治疗可以改善病因明确的儿童全身型肌张力障碍患儿的临床症状,未出现严重并发症。>8岁患儿的GPi解剖位置与成人相比差异不大,但患儿长期预后和电极移位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仍需进一步随访研究。
- 付极窦万臣万新华王琳杨英麦郭毅马文斌王任直
- 关键词:肌张力障碍儿童深部脑刺激法全身型
- 颞叶海绵状血管瘤继发癫痫的手术治疗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讨以癫痫为临床表现的颞叶海绵状血管瘤外科治疗方法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总结2013年5月至2017年10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14例颞叶海绵状血管瘤的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使用国际抗癫痫联盟2001年提出的等级分类方法对患者癫痫控制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无死亡病例。全部患者无远期神经功能障碍。最后一次随访结果显示13例(92.8%)患者近1年无癫痫发作。结论继发于海绵状血管瘤的颞叶癫痫患者,通过综合评估病史、术前磁共振影像学、术中电生理监测,合理确定手术切除范围,手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刘琦郭毅郭金竹窦万臣
- 关键词:癫痫颞叶海绵状血管瘤手术
- 微血管减压术辅以异常肌反应电生理监测治疗面肌痉挛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手术中,辅以异常肌反应电生理监测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北京协和医院于2009至2010年对47例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均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手术过程中间断电刺激患侧面神经颧支,记录同侧口轮匝肌肌电位的变化情况。手术后随诊5~22个月。结果47例患者在手术开始时,均可在痉挛侧记录到异常肌反应信号。在手术过程中的不同阶段里,42例患者痉挛侧异常肌反应信号消失(其中4、9及29例患者的异常肌反应信号分别于剪开硬膜时、分离蛛网膜时、垫开责任血管时消失);全部42例患者术后未再发作面肌痉挛。5例患者异常肌反应波形在手术结束时仍未消失;随访中发现其中2例患者的面肌痉挛症状完全消失,3例患者痉挛程度较术前明显缓解。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手术中辅以异常肌反应电生理监测,可帮助判定责任血管,提高手术的疗效。
- 高俊李宽正郭毅窦万臣李永宁王任直
- 关键词:面部单侧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
- 神经棘红细胞增多症的脑深部电刺激治疗
- 郭毅刘子源杨英麦王琳万新华窦万臣王任直
- 前颞叶离断术是颞叶癫痫的良好替代手术方式
- 窦万臣王任直郭毅卢强周祥琴苏长保吴立文
- 睡眠增多四肢乏力八个月加重一个月
- 2014年
- 患者男性,46岁。主因睡眠增多伴四肢乏力8个月、加重1个月,于2013年11月22日入院。患者8个月前开始出现睡眠增多,常于谈话过程中即入睡但易叫醒,伴双下肢沉重感;1个月后出现睡眠时间延长(17~18h/d)、程度加深,不易被叫醒,但可自行苏醒,醒后反应迟钝、四肢乏力。
- 孔维泽刘彩燕高山郭毅窦万臣崔丽英
- 关键词:淋巴瘤睡眠障碍病例报告
- 疑难病例析评第191例发热-浮肿-急性肾功能衰竭
- 2009年
- 病历摘要
患者男,59岁,因反复发热6个月,尿量减少半个月于2008年3月11日人院。患者2007年9月因颅内血管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
- 沈敏曾学军李雪梅范洪伟黄晓明方卫纲郭潇马文斌郭毅
- 关键词:急性肾功能衰竭浮肿血管瘤破裂尿量减少
- 半球性癫痫的外科治疗
- 目的报告我们手术治疗半球性癫痫的经验。方法自2009年至2013年,我们共收治半球性癫痫7例,均为一侧半球广泛弥漫性病变导致的药物难治性癫痫。经过仔细的术前评估后,2例患者行北京改良式大脑半球切除术,4例行经岛周大脑半球...
- 窦万臣郭毅郭金竹苏长保卢强金丽日黄颜周祥琴吴立文崔瑞雪有慧王任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