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姝

作品数:33 被引量:93H指数:5
供职机构: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科委自然科学基金佛山市医学类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2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3篇原虫
  • 13篇疟原虫
  • 11篇细胞
  • 10篇病毒
  • 8篇肝炎
  • 8篇肝炎病毒
  • 8篇伯氏疟原虫
  • 7篇IL-12
  • 6篇基因分型
  • 6篇丙型
  • 6篇丙型肝炎
  • 6篇丙型肝炎病毒
  • 5篇乙型
  • 4篇肿瘤
  • 4篇酶链反应
  • 4篇免疫
  • 4篇聚合酶
  • 4篇聚合酶链反应
  • 4篇基因
  • 4篇合酶

机构

  • 18篇佛山市第一人...
  • 10篇苏州大学
  • 9篇江苏省寄生虫...
  • 4篇苏州医学院
  • 2篇佛山科学技术...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蚌埠医学院
  • 1篇福建省疾病预...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32篇陈姝
  • 11篇陆惠民
  • 11篇崔金环
  • 10篇高琪
  • 9篇唐学恒
  • 9篇杨光
  • 4篇司建华
  • 4篇孙臻安
  • 4篇曾劲伟
  • 3篇杨光
  • 3篇梁彩红
  • 2篇周桥灵
  • 2篇杨承祥
  • 2篇吴祖常
  • 2篇谭家驹
  • 2篇刘洪珍
  • 2篇李鸣
  • 2篇梁桦
  • 2篇王汉兵
  • 2篇古妙宁

传媒

  • 3篇中国寄生虫病...
  • 2篇中华流行病学...
  • 2篇中国人兽共患...
  • 2篇实用医学杂志
  • 2篇广东医学
  • 2篇现代预防医学
  • 2篇海峡预防医学...
  • 1篇临床肿瘤学杂...
  • 1篇中国卫生检验...
  • 1篇中华麻醉学杂...
  • 1篇山东医药
  • 1篇国外医学(寄...
  • 1篇中国寄生虫学...
  • 1篇佛山科学技术...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中国血吸虫病...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热带病与寄生...
  • 1篇2005肝脏...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07
  • 1篇2006
  • 7篇2005
  • 5篇2004
  • 1篇2001
  • 1篇2000
  • 2篇1999
  • 3篇1997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因芯片技术在病毒感染性疾病联合诊断中的应用
杨光陈姝司建华崔金环禢洁甜梁彩红曾劲伟吴校连
该本研究中用于病毒联合分型检测的扩增引物、型特异性探针和通用探针都是我们参照Genbank中HBV、HCV和HPV的基因序列,应用DNADIST、tree view和primer premier 5.0软件自行设计的,具...
关键词:
关键词:基因芯片病毒感染性疾病
IL-12对伯氏疟原虫红内期感染小鼠Th1/Th2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观察白细胞介素 12 (IL - 12 )对伯氏疟原虫 (P.b)红内期感染小鼠 Th1/ Th2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 ,探讨 IL- 12介导 Th1/ Th2免疫偏移在抗 P.b红内期感染中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BAL B/ c小鼠接种 5× 10 5个感染 P.b的红细胞 ,同时分别给予 0 .0 3μg/ d或 0 .15 μg/ d IL- 12处理 ,用 EL ISA方法检测 P.b感染小鼠血清或脾淋巴细胞体外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 IFN-γ、IL - 4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  0 .0 3μg/ d IL - 12处理组小鼠接种感染后第 7天取脾淋巴细胞体外经PHA或可溶性抗原 s Ag刺激培养产生的 IFN- γ水平较感染对照组显著升高 ,IL- 4水平显著下降 ,而 0 .15 μg/ d IL- 12处理组脾淋巴细胞产生的 IFN- γ及 IL- 4水平均较感染对照组显著下降。在感染后第 3天 ,0 .0 3μg/ d或 0 .15μg/ d IL - 12处理组小鼠血清中 IFN-γ均已出现 ,第 5天达高峰 ,但感染后第 7天 0 .15 μg/ d IL- 12处理组血清中 IFN- γ迅速下降 ,甚至低于感染对照组及 0 .0 3μg/ d IL- 12处理组 ,感染对照组直到感染后第 7天血清中方可检测到 IFN- γ水平。结论 适当低剂量 IL- 12诱导 CD4 + Th1免疫应答 ,产生细胞因子 IFN-γ,以诱导抗 P.b红内期感染的免疫保护作用 ;而较大剂量 IL - 12抑制机体抗感染?
陈姝陆惠民高琪张山鹰唐学恒孙臻安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2伯氏疟原虫TH1/TH2细胞因子
靶向核定位序列siRNA对乙型肝炎病毒共价闭合环状DNA复制的抑制作用
2012年
目的针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核心蛋白羧基端核定位信号(NLS)区设计并化学合成2条小干扰RNA(siRNA),观察其对共价闭合环状DNA(HBV cccDNA)水平的影响。方法将siRNA转染可稳定分泌HBV颗粒的HepG2.2.15细胞,转染后72 h,采用ELISA方法检测上清液中HBsAg、HBeAg的含量,采用Real-time PCR定量检测细胞内cccDNA及细胞培养上清HBV DNA拷贝数。RT-PCR检测靶基因mRNA的抑制效果。结果靶向NLS区的2条siRNA均能不同程度地降低HepG2.2.15细胞cccDNA水平,抑制HBV DNA的复制及HBeAg的分泌,对cccDNA的抑制率分别为93.30%和85.00%(P<0.01),对HBV mRNA抑制率分别为62.80%和48.90%,对HBV DNA抑制率分别为76.56%和66.41%(P<0.01),对HBeAg抑制率分别为57.25%、43.48%(P<0.01)。而无关序列对HBV DNA与cccDNA的复制和HBeAg表达几乎无干扰作用。结论靶向HBV核心蛋白C末端核定位序列的siRNA可特异、高效、稳定地显著降低HBV cccDNA水平,抑制HBV DNA复制及HBeAg分泌,为应用RNA干扰治疗HBV感染奠定了一定基础。
陈姝杨光刘晓松崔金环吴祖常王晓萍
关键词:小干扰RNA乙型肝炎病毒共价闭合环状DNA
复式PCR检测疟原虫的应用研究被引量:5
2001年
[目的 ]建立适合于疟疾流行区现场应用的复式 PCR检测系统。 [方法 ]采用生理盐水处理样本 ,设计针对恶性疟原虫 (P.f) p BPK1- 14基因和间日疟原虫 (P.v)线粒体细胞色素 C氧化酶基因 CO 合成引物 ,混合一次扩增检测P.f 和 P.v。[结果 ]P.f 及 P.v模板分别被扩增出一条 2 10 bp和 370 bp的片段 ,与食蟹猴疟原虫 (P.c)、鼠伯氏疟原虫(P.b)及正常人白细胞无交叉 ,且可检测不同地理株的 P.f 和 P.v,P.f 和 P.v的敏感度分别为 5 .5× 10 - 7和 1.5×10 - 6 ,检测 146份疟区发热病人 ,与镜检结果相比 ,其敏感性和特异性 P.f为 97.9%和 98.7% ,P.v为 10 0 %和 98.7%。[结论 ]该复式 PCR检测系统适应于现场疟疾流行病学监测 ,防治效果考核 ,疑似疟疾病人的诊断及虫种鉴定。
张山鹰陆惠民陈姝许龙善李莉莎黄伟达
关键词:疟原虫疟疾
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恶性疟原虫的研究被引量:2
1999年
通过5 对根据恶性疟原虫不同基因序列设计的引物筛选及7 种从滤纸干血滴中快速制备疟原虫DNA模板的方法的比较,以建立一种敏感、特异、简便、快速的聚合酶链反应(PCR) 检测恶性疟原虫的方法。结果表明,根据恶性疟原虫中度重复基因序列pBRK114 设计的引物,可从恶性疟原虫DNA 中扩增出206 bp 大小的DNA片段,而间日疟原虫、人白细胞DNA均无此扩增带出现,并至少可检测出原虫血症为5 ×10- 7 的感染水平,且适用于我国不同地理株恶性疟原虫的检测;滤纸干血滴样本经生理盐水溶血煮沸法处理的PCR 扩增效果最为理想,且简易、经济、重复性好;在云南疟疾流行区采集的360 份血样中,PCR 法与镜检法符合率为97 .5% 。本研究建立的PCR 检测恶性疟原虫方法具有敏感、特异、简易和快速的特点,便于现场推广应用。
陈姝陆惠民高琪唐学恒
关键词:聚合酶链反应恶性疟原虫
miR-101-3p靶向调控Rac1对乳腺癌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miR-101-3p靶向调控Rac1对乳腺癌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乳腺癌细胞MCF-7、SK-BR-3、MDA-MB-435及正常乳腺细胞HBL-100,采用qRT-PCR法检测各细胞miR-101-3p表达。选择miR-101-3p表达最低的乳腺癌细胞进行后续实验。将miR-101-3p表达最低的乳腺癌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miR-101-3p抑制物组和miR-101-3p mimics组,miR-101-3p抑制物组和miR-101-3p mimics组分别转染miR-101-3p抑制物、miR-101-3p mimics。转染24 h,收集细胞,采用Transwell侵袭和迁移实验检测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将miR-101-3p表达最低的乳腺癌细胞随机分为野生型Rac1+miR-101-3p mimics组、突变型Rac1+miR-101-3p mimics组、野生型Rac1+阴性对照物组、突变型Rac1+阴性对照物组,分别加入相应的转染物和转染试剂。转染24 h,收集细胞,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各组荧光素酶活性。结果乳腺癌MCF-7、SK-BR-3、MDA-MB-435细胞miR-101-3p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正常乳腺HBL-100细胞(P均<0.05),且以MDA-MB-435细胞miR-101-3p相对表达量最低。miR-101-3p抑制物组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miR-101-3p mimics组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野生型Rac1+miR-101-3p mimics组荧光素酶活性明显低于其他三组(P均<0.05),其他三组两两比较P均>0.05。结论 miR-101-3p可能通过靶向调控Rac1抑制乳腺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
刘娜翁闪凡陈姝叶国麟
关键词:乳腺癌细胞侵袭细胞迁移RAC1
蛋白芯片技术联合定量检测妇科肿瘤标志物的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研究C12联合检测多种肿瘤标志物对妇科恶性肿瘤诊断的意义。方法选取100例妇科良性病变、73例健康女性和病理确诊的81例妇科恶性肿瘤(卵巢癌、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病例的血清标本,利用HD-2001A蛋白芯片仪进行12种肿瘤标志(包括CA199,NSE,CEA,CA242,CA125,CA153,AFP,Ferritin,Free-PSA,PSA,HGH andβ-HCG)的联合定量检测,对比C12芯片检测系统检测妇科恶性肿瘤与良性病变及正常对照组的差异性。结果妇科恶性肿瘤组中CA199、CEA水平及阳性率均高于良性病变组和正常对照组,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卵巢癌中CA199和CA125、子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中CEA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卵巢癌中CA199和CA125联合检测能提高阳性率。结论利用C12联合检测多种肿瘤标志物可以提高恶性肿瘤诊断的准确性,其中卵巢癌中CA199和CA125、子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中CEA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对筛查妇科肿瘤高危人群具有重要意义。
何宝贤陈姝刘芳蒋泓冯翠兰唐冬生
关键词:妇科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分子诊断
丙型肝炎病毒逆向点杂交基因分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被引量:6
2005年
目的利用逆向点杂交技术建立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分型新方法。方法在HCV5’端非编码区(5’UTR)设计引物与分型探针,将活性氨基标记的分型探针依次固定在尼龙膜上,制成HCV基因分型逆向点杂交检测膜条。分离纯化血清中的HCVRNA,经逆转录反应和生物素标记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巢式扩增后,将扩增产物与检测膜条杂交,过氧化物酶和四甲基联苯胺显色,判断基因分型结果。最后,通过与基因测序结果比较确定新方法的有效性。从佛山地区丙型肝炎患者中随机抽取60份经荧光定量PCR方法对HCVRNA进行过定量分析的血清,用新建方法进行HCV基因分型检测。结果新建HCV逆向点杂交基因分型方法可对所有60份HCVRNA拷贝数在102~106/ml之间的抽检血清进行基因分型,发现1b型50例,占83.3%;1a型2例,占3.3%;2a型2例,占3.3%;1a、1b混合型5例,占8.0%;1b、2a混合型1例,占1.7%;未发现2b、3a和3b型。新方法基因分型结果与测序分型结果一致。结论PCR逆向点杂交技术可以准确有效和简便经济地进行HCV基因分型,适用于临床检测与流行病学研究。在佛山地区人群中感染的HCV以1b型为主。
杨光陈姝崔金环司建华谭家驹
关键词:基因分型方法HCV基因分型荧光定量PCR方法基因分型检测RNA拷贝数
IL-12对伯氏疟原虫红内期感染小鼠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探讨IL12对伯氏疟原虫(P.b)红内期感染小鼠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每只BALB/c小鼠接种5×105个感染P.b的RBC,同时每天分别给予0.03或0.15μgIL12处理,用3HTdR掺入法检测脾淋巴细胞增殖转化活性,流式细胞仪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CD4+与CD8+百分比。结果每天给予0.03或0.15μgIL12处理,均可显著增加P.b感染小鼠脾淋巴细胞数量及CD4+、CD8+数。每天给予0.03μgIL12可显著促进脾淋巴细胞的增殖转化,而每天给予0.15μgIL12则明显抑制脾淋巴细胞增殖。结论适当低剂量IL12可促进P.b感染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增强机体抗感染免疫,而较大剂量IL12则抑制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甚至可致免疫病理损害。
陈姝陆惠民高琪张山鹰唐学恒孙臻安
关键词:脾淋巴细胞增殖
乙型肝炎病毒逆向点杂交基因分型法建立及应用被引量:11
2004年
目的 利用逆向点杂交技术建立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分型新方法,通过对HBV DNA阳性血清抽样标本进行基因分型,了解佛山地区HBV基因型分布状态。 方法 以HBV基因组的X区序列为主设计分型引物与探针,将活性氨基标记的探针依次固定在尼龙膜上,制成检测膜条。用标记生物素的引物进行HBV DNA扩增,将扩增产物与检测膜条杂交,以POD与TMB显色,判断基因分型结果,通过与基因测序结果比较确定新方法的有效性。从佛山地区HBV DNA阳性患者血清中随机抽取300份,用新建方法进行HBV基因分型检测。 结果 新建HBV逆向点杂交基因分型方法可对拷贝数在103~109/ml之间的300份HBV DNA阳性抽检血清进行基因分型,发现B型147例,占49.0%;C型136例,占45.3%;D型1例,占0.3%;B、C混合型12例,占4.0%;C、D混合型4例,占1.3%;未发现A、E和F型。新方法基因分型结果与测序结果一致。 结论 利用逆向点杂交技术可以准确有效和简便经济的进行HBV基因分型,适用于临床检测与流行病学研究;在佛山地区,人群中感染的HBV以B、C型为主。
杨光崔金环陈姝司建华谭家驹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流行病学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