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子贤

作品数:35 被引量:82H指数:6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10篇专利
  • 7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6篇医药卫生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腰椎
  • 5篇细胞
  • 5篇骨折
  • 4篇融合术
  • 4篇关节
  • 3篇手术
  • 3篇术后
  • 3篇探头
  • 3篇椎体
  • 3篇椎体间
  • 3篇疗效
  • 3篇超声
  • 3篇超声探头
  • 2篇单侧
  • 2篇单节段
  • 2篇电子设备
  • 2篇动物
  • 2篇腰椎退行性
  • 2篇映射
  • 2篇映射关系

机构

  • 35篇复旦大学
  • 2篇上海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上...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晋江市医院
  • 1篇密西西比大学
  • 1篇海门市人民医...

作者

  • 35篇陈子贤
  • 15篇姜晓幸
  • 14篇曹渊武
  • 12篇蒋淳
  • 12篇冯振洲
  • 6篇梁运
  • 5篇施德源
  • 4篇姜南春
  • 4篇陈统一
  • 4篇万盛成
  • 4篇张亮
  • 3篇刘富兵
  • 2篇盛哲津
  • 2篇邵云潮
  • 2篇张键
  • 2篇王晓峰
  • 2篇林浩东
  • 1篇费俭
  • 1篇龚志强
  • 1篇夏庆

传媒

  • 5篇复旦学报(医...
  • 3篇中国临床医学
  • 2篇国际骨科学杂...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国外医学(骨...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同济大学学报...
  • 1篇老年医学与保...
  • 1篇中国微创外科...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第八届全国创...
  • 1篇2013年上...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8
  • 3篇2017
  • 4篇2016
  • 8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4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采用前内侧扩大入路治疗复杂闭合性pilon骨折的疗效分析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评价采用前内侧扩大入路治疗AO/OTA分型C2、C3型复杂闭合性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前内侧扩大入路对23例(25处)胫骨远端复杂闭合性pilon骨折的患者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23例中男性18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为(43.7±9.0)岁;术前AO分型为C2型11处,C3型14处。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等,分析该入路的安全性、适应症及优缺点。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119.6±23.6)min,术中出血量为(168±64.4)mL,骨折愈合时间为(12.5±5.4)周。术后12个月及24个月的AOFAS评分分别为(81.9±18.2)分、(79.9±19.5)分。有4例患者出现并发症,无内固定物失效患者。结论:手术治疗复杂pilon骨折时,采用前内侧扩大入路能够充分显露胫骨远端内外侧柱和关节面,软组织并发症发生率低,临床效果较为满意。
陈子贤姜南春曹渊武吴晓施德源
关键词:PILON骨折内固定治疗
新发骨病灶和原发恶性肿瘤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105例骨活检报告
目的 随着ECT和PET-CT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恶性肿瘤病人随访中经常可以发现一些没有症状的可疑骨转移病灶。由于这些病人患有已知的恶性肿瘤,因而新发现的骨病灶在临床上往往被认为是原发肿瘤骨转移。事实上,并非所有新发现的...
张亮陈子贤王毅超顾宇彤
关键词:转移性骨肿瘤骨活检
神经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NSP)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SCI)后神经功能的修复作用
2014年
目的通过检测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胶质细胞源性神经生长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和轴突生长抑制因子(neurite outgrowth inhibitor A,Nogo-A)的表达情况,来评估神经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neuroserpin,NSP)对急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索。方法 13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SCI组(n=60),用改良Allen′s重物打击法制备SCI模型,鞘内注射生理盐水25μL。NSP组(n=60),大鼠SCI后立即鞘内注射NSP 25μL。正常对照组(n=10),只去除椎板,暴露脊髓,不造成SCI。各组定期行为学观察(BBB评分),Western blot检测SCI局部GDNF和Nogo-A的表达,real-time PCR检测SCI局部BDNF、GDNF和NogoA的表达情况。结果随时间延长,术后SCI组和NSP组大鼠BBB评分均逐渐升高,但是两组并无明显差异。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显示:急性SCI后1天GDNF表达明显升高,且随时间延长其表达量逐渐降低,同时,在1、3、7和14天各时间点NSP组GDNF表达量均高于SCI组。急性SCI后Nogo-A表达成逐渐升高趋势,同时,NSP组在各时间点的Nogo-A表达量均低于SCI组。real-time PCR显示:SCI 1天后BDNF表达水平显著提高,随时间推移,表达水平逐渐下降;同时,NSP组在1、3、7和14天各时间点BDNF水平均明显低于SCI组。结论急性SCI后,大鼠内源性BDNF、GDNF和Nogo-A的表达水平均升高。外源性给予NSP对大鼠急性SCI后的运动功能无明显改善,但在基因和蛋白质水平对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吕越昌施德源姜晓幸冯振洲蒋淳陈子贤
一种简易型足底压力报警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简易型足底压力报警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足底压力的压力测量片,所述的压力测量片与电源和报警装置串联形成报警回路,当压力测量片受到的压力超过阈值时,压力测量片处于闭合状态,所述的报警回路处于通路状态,...
陈子贤
文献传递
一种生物组织识别模型构建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物组织识别模型构建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涉及医学技术领域,包括将生物组织训练样本进行分解,得到生物组织训练样本图像的特点;构建生物组织训练样本图像的特点与训练样本组织类型之间的映射关系;利用若干个映射关...
陈子贤郑锐姜畅姚佳奇曹渊武姜晓幸
硬质颈托在颈椎前路单节段及二节段椎间盘切除合并椎间融合术后的应用
目的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合并椎体间融合术通常用于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通常可能出现椎间不融合、融合器沉降等并发症,因此在术后建议使用硬质颈托以限制颈部活动以避免出现上述并发症。但是术后硬质颈脱使用多久,是否有效,依然存在争...
陈子贤曹渊武蒋淳冯振洲姜晓幸
关键词:短节段颈椎
罕见腰椎椎旁非创伤性骨化性肌炎1例(英文)
2015年
Myositis ossificans(MO),also known as myositis ossificans circumscripta(MOC),describes a pathologic process of which localized,nonneoplastic heterotopic bone formation occurs in muscles]or other soft tissues[1-2.Although traumatic MO has been reported occasionally,MO located in lumbar paraspinal muscles without a history of trauma has been rarely seen.
刘富兵梁运冯振洲蒋淳陈子贤姜晓幸
关键词:非创伤性骨化性肌炎
改良型椎间隙撑开器在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中的应用及中期临床和影像随访研究
[目的]: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中椎体间隙的撑开、融合器大小的选择通常是经验性的,没有统一的标准.本研究将改良型撑开器应用于单侧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技术中,旨在观察其用来决定融合器尺寸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艾尼姜晓幸冯振洲蒋淳陈子贤
关键词: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骨性融合
骨保护素基因敲除小鼠发生骨质疏松症的特征被引量:11
2007年
目的研究我国自行开发的骨保护素(OPG)基因敲除小鼠的骨质疏松基本数据及其所属的骨质疏松类型,为其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基线数据。方法将野生型OPG(OPG-WT)小鼠,7和13周龄的骨保护素基因敲除小鼠(OPG-/-)分成3组(每组6只),分别检测其血清碱性磷酸酶(ALP)、酸性磷酸酶(ACP)及骨钙素(OC)水平,并行骨密度测定、X线摄片、扫描电镜检查和生物力学测试,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OPG-/-小鼠的骨密度、股骨刚度和最大折断负荷均显著降低(P<0.01),血清ALP和ACP明显升高(P< 0.01),OC在早期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OPG-/-小鼠在X线平片上表现为骨量减少,骨小梁稀疏或塌陷,骨皮质变薄。扫描电镜观察到OPG-/-小鼠骨小梁变细、变尖,骨小梁间隙增大,部分骨小梁塌陷。结论OPG-/-小鼠骨吸收活性增强伴继发性成骨活性提高,符合高转换型骨质疏松的特征,具有明显的优点,为研究OPG/OPGL/RANK体系提供了新的平台,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模型用于高转换型骨质疏松症的实验研究。
陈子贤盛哲津邵云潮施德源陈统一
关键词:骨保护素骨质疏松基因敲除动物模型
脊柱结核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1
2016年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2月至2013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行手术治疗172例脊柱结核患者的病历资料,男88例,女84例;年龄18—84岁,平均(50.9±18.7)岁。其中98例伴有冷脓肿,56例存在结核中毒症状。病灶部位以胸椎(112例,65.1%)和腰椎(40例,23.3%)最为常见,颈椎及骶椎少见。结核累及2个椎间隙最为常见(116例,67.4%),其次为累及多个椎间隙(32例,18.6%),其余则为累及单间隙(24例,14.0%)。38例采用前路手术,54例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80例采用后路手术。58例术前存在不同程度神经损害症状。应用SPSS统计软件包分析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相关临床参数,先通过单因素分析各参数与并发症的发生是否相关,再进一步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确定手术并发症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172例患者中共有72例(41.9%)发生并发症,其中系统并发症最为常见33.7%(58/172),而局部并发症发生率为10.5%(18/17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灶部位、血红蛋白值、电解质紊乱、术后ASIA评分、术中出血量、术前抗结核治疗时间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关,采用后路手术与发生局部并发症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血红蛋白〈100g/L、术后神经功能较差(ASIA评分)、术前抗结核治疗时间〉28d均与出现术后并发症相关。结论术前贫血(血红蛋白〈100g/L)、术后神经功能差和术前抗结核治疗时间〉28d是发生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陈雁华李娟陈子贤周晓岗董健
关键词:结核脊柱脊柱融合术手术后并发症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