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燕清

作品数:43 被引量:394H指数:9
供职机构: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州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广州市科技攻关项目广东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6篇登革热
  • 8篇综合征
  • 8篇急性呼吸
  • 7篇严重急性
  • 7篇严重急性呼吸
  • 7篇病毒
  • 6篇严重急性呼吸...
  • 6篇细胞
  • 6篇呼吸综合征
  • 6篇急性呼吸综合...
  • 5篇流行性
  • 5篇流行性脑脊髓...
  • 5篇脑脊髓膜炎
  • 5篇传染
  • 4篇亚群
  • 4篇实验室
  • 4篇外周
  • 4篇外周血
  • 4篇细胞亚群
  • 4篇淋巴

机构

  • 43篇广州市第八人...
  • 3篇广州医学院第...
  • 1篇广东省疾病预...

作者

  • 43篇陈燕清
  • 39篇张复春
  • 20篇王建
  • 17篇唐小平
  • 17篇尹炽标
  • 10篇洪文昕
  • 9篇陈万山
  • 9篇贾卫东
  • 7篇王健
  • 7篇雷春亮
  • 6篇何浩岚
  • 5篇杨湛
  • 5篇关玉娟
  • 5篇黄丽芬
  • 5篇刘晋新
  • 5篇陈伟烈
  • 4篇龚兰
  • 4篇卢业成
  • 4篇许敏
  • 3篇钟南山

传媒

  • 6篇热带医学杂志
  • 5篇中华传染病杂...
  • 3篇实用医学杂志
  • 2篇中华医院感染...
  • 2篇中华检验医学...
  • 2篇中国抗感染化...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南方护理学报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中华结核和呼...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危重病急...
  • 1篇青海医药杂志
  • 1篇华南预防医学
  • 1篇中国呼吸与危...
  • 1篇中华全科医师...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西部医学
  • 1篇热带病与寄生...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 4篇2007
  • 6篇2006
  • 9篇2005
  • 5篇2004
  • 12篇2003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04年广州市4例散发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实验室检查特点
2005年
目的 探讨散发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实验室检查的特点。方法 分析 2004年确诊 4例散发SARS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白细胞及淋巴细胞呈不同程度降低,下降时间较流行时提早,下降程度较小。2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轻微降低。3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轻度升高。肾功能、血糖、血脂及心肌酶无异常。血氧饱和度均无降低。所有病人血清SARS IgM/G抗体早在发病第 6天由阴转阳,滴度在短期内呈 4倍以上升高,中和抗体实验阳性, 1例咽拭子中检测出SARS CoVRNA。结论 2004年中国 4例散发病例,临床表现较轻,病程短,无并发症,归因于此次致病的SARS CoV毒力小,抗体出现较早,病毒迅速被清除。
关玉娟唐小平张复春陈燕清尹炽标黎毅敏钟南山
关键词:SAIL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抗体归因
广州地区36例重症登革热临床分析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探讨2002年广州登革热流行中重症登革热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对36例临床诊断为重症登革热患者的起病经过、临床表现、检验室检查结果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2年广州为Ⅰ型登革热流行,重症登革热所占比例少,5例临床表现为脑膜脑炎、27例有消化道出血、4例有非失血性休克。实验室检查方面36例均有肝功能损害和血小板下降,7例有肾功能损害。结论Ⅰ型登革热临床表现较轻,重症患者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以消化道出血及脑膜脑炎常见,经积极、及时相关治疗后,预后良好。
何浩岚张复春陈燕清王建
关键词:登革热流行病消化道出血脑膜脑炎
2006年广州地区登革热277例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探讨2006年7月至9月广州地区登革热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师对登革热的认识水平。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77例登革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用 C6/36细胞进行血液登革病毒(DEV)分离,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与基因测序进行分型和鉴定。结果277例患者的年龄在9个月~78岁,平均36岁,男148例,女129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100.0%)、皮疹(85.2%)、头痛(69.3%)、个身肌痛(51.3%)、骨痛(39.0%)、恶心呕吐(39.4%)。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分别占75.5%和62.5%,血液生化 ALT 升高占59.6%,AST 升高占81.6%,低钾血症占53.8%。病原学检查登革病毒 IgM 阳性占90.6%,开始出现阳性的时间为病程的第3~10天,平均为6.2 d。20例患者的病毒培养液经 RT-PCR 和基因测序证实为登革病毒1型感染。临床分型均为典型登革热。结论此次广州地区流行的登节热为登革病毒1型所致。病例符合典型登革热的临床表现,肝损害较多,部分病例出现低钾血症,未出现登革出血热及登革休克综合征。患者经及时诊断和治疗,预后良好。
王建洪文昕陈燕清贾卫东唐小平
关键词:登革热临床化学试验
重症SARS的临床治疗及疗效分析
2003年
目的探讨SARS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对54例重症SAR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4例患者均有高热、进行性呼吸困难和肺部阴影。大多数患者ALT、AST及LDH升高。肺部和免疫系统是病毒主要作用的靶器官。治疗以综合支持对症为主,及时应用无创正压通气和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有较好疗效。结论综合支持治疗对降低重症SARS的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张复春尹炽标王健陈燕清施海燕洪文昕唐小平
关键词: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
广州市2002-2003年1032例登革热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31
2005年
目的分析广州地区登革热(DF)1型流行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2002年5月至2003年11月间收治的1032例DF患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用细胞培养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进行登革病毒分离和鉴定。结果1032例DF患者的年龄在55天龄~91岁,平均(34.7±13.2)岁,男女性别比为1.03∶1。该病的潜伏期为2-12天,平均为(5.3±2.4)天。发病高峰期为7-11月份,其中9月份发病数最多,占45.0%。主要爆发点有26个,共有病例675例,占全部病例的65.4%。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100%)、头痛(90.9%)、全身肌痛(68.4%)、骨痛(48.8%)、疲乏(79.3%)、皮疹(60.1%)、束臂试验阳性(45.3%);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分别占63.3%和60.8%。从54份血清标本中19份分离出病毒,经RTPCR和基因测序证实为登革病毒1型感染。基因序列分析表明,2003年流行株与登革病毒1型柬埔寨流行株及我国1997、1999年登革病毒1型流行株的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7%、97%、98%。结论广州地区2002-2003年流行的DF为登革病毒1型所致,多数病例符合典型DF的临床表现。
张复春陈燕清卢业成王建陈万山洪文欣
关键词:登革热主要临床表现基因序列分析男女性别比发病高峰期流行株
伤寒、副伤寒139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03年
目的:了解近年广州地区伤寒、副伤寒发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993年1月至2002年8月间我院收治的伤寒及副伤寒病例。结果:139例病例中伤寒116例(83.5%),副伤寒23例(16.6%)。近年伤寒所占比例显著下降,由1993—1997年间90.1%下降到1998—2002年间的70.83%;而副伤寒比例则逐年增加,其中以副伤寒乙为主。副伤寒组肥达反应阳性率(39.1%)低于伤寒组(78.4%)。结论:近年来伤寒病例所占比例显著下降,副伤寒病例所占比例有增加的趋势。
王建陈燕清张复春
关键词:伤寒副伤寒肥达反应
登革热并肝脏损害的临床及肝组织学特征分析被引量:8
2003年
目的 :了解登革热患者并肝脏损害的发生率及其肝损害的特征。方法 :将 2 0 0 2年 5~ 12月我院收治的 978例登革热患者的肝功能、5例肝组织病理活检及相关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978例登革热病人在入院时检测肝功能 ,出现ALT升高 70 8例 ,占 72 4% ,AST升高 85 3例 ,占 87 2 % ,肝损害的发生率以AST显著。ALT升高程度在病程第 2周 (8~ 14d)最为显著 ,AST升高程度在两周 (14d)内无明显差异。肝组织活检显示肝细胞大部分胞浆松化及气球样变 ,肝实质未见坏死灶。结论 :Ⅰ型登革热并肝脏损害发生率较高 。
王建张复春陈燕清雷春亮杨湛
关键词:登革热肝脏损害丙氨酸氨基转氨酶
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预防与管理对策被引量:14
2009年
目的探讨采取预防措施和管理对策对预防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的效果。方法制定应急预案及相关制度、流程;大力宣传培训;加强消毒隔离;强调医护人员个人防护等措施,加强监督管理工作以确保措施的落实。结果医院在甲型H1N1流感的诊疗过程中未发生医院感染。结论实行综合性预防措施和管理对策是预防医院感染发生的关键。
黄丽芬陈燕清张复春尹炽标雷春亮杨湛
关键词: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
59例艾滋病职业暴露分析及处理被引量:9
2009年
目的了解艾滋病职业暴露现状,探讨职业暴露后实施预防措施的影响因素。方法对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2001-2008年发生的59例艾滋病职业暴露个案进行分析。结果59例艾滋病职业暴露个案中,暴露方式以针刺伤为主,有41例,占69.5%;其次是经皮肤或粘膜接触,有17例,占28.8%;仅有1例为抓伤,占1.7%。暴露级别一级23例,占39.0%;二级35例,占59.3%;三级1例,占1.7%。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轻度2例,占3.4%;重度41例,占69.5%;暴露源不明16例,占27.1%。59例中26例(44.1%)采用药物进行预防用药,其中23例(39.0%)采用基本用药程序,3例(5.1%)采用强化用药程序。所有暴露者经6个月观察,随访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医务人员对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携带者进行诊疗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安全防护措施,暴露后及时使用预防用药,可有效阻断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后感染。
陈燕清陈桂珍张复春黄丽芬吴茂盛
关键词:艾滋病
93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临床意义被引量:88
2003年
目的 了解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世界卫生组织又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对 93例临床确诊的SARS患者、5 0例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IDS)患者及 6 4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 93例患者中 ,男4 0例、女 5 3例 ;年龄 17~ 88岁 ,平均 4 4岁 ;重型 35例、普通型 5 8例。结果 健康体检者外周血CD+ 3 、CD+ 4 、CD+ 8分别为 (15 2 7± 4 70 )、(787± 2 5 7)、(6 33± 2 80 )个 / μl;93例急性期SARS患者分别为(72 2± 5 33)、(438± 35 3)、(30 7± 2 17)个 / μl,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P值均 <0 .0 1) ,重症病例下降尤其明显 ,5例死亡患者外周血CD+ 4 均低于 2 0 0个 / μl;SARS患者恢复期CD+ 3 、CD+ 4 、CD+ 8多数恢复正常。而AIDS患者以CD+ 4 降低为主 ,为 (2 96± 2 98)个 / μl;且CD+ 8升高 ,为 (818± 5 6 6 )个 / μl。 结论SARS患者有明显的细胞免疫损伤。
尹炽标张复春唐小平陈伟烈陈燕清王健贾卫东
关键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外周血流式细胞仪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