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颖
- 作品数:10 被引量:33H指数:2
- 供职机构: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 中国英语学习者对比性标记语使用的类典型分析
- 2013年
- 不同领域学者对话语标记语做了研究,少有学者从中英对比角度研究对比性标记语,也少有学者对其习得过程错误进行认知语用分析。本文从认知语用角度,利用数据库考查英语学习者的认知机制。
- 宋岩霍颖
- 关键词:对比性标记语数据库
- 语篇中多模态隐喻的认知构建——以一则保险平面广告为例被引量:24
- 2012年
- 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使交际手段和形式更快捷、方便、立体和更视觉化。所以作为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新方向,多模态隐喻研究也摆脱了纯语言层面的束缚,转向以多模态表现形式为平台——将视觉、味觉和听觉等感官体验融合在一起,揭示隐喻现象的本质。在一则保险产品广告实例中,语篇的实现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图、文、色彩、构图等模态共同作用,揭示了广告语篇中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的特点、功能、图文关系和动态构建过程,阐释多模态广告的有效劝说性,探讨多模态隐喻语篇的认知本质。
- 霍颖
- 关键词:多模态隐喻
- 从认知语义学阐释英语习语被引量:2
- 2008年
- 认知语义学从不同于传统语义学的认知角度阐述英语习语,提出了习语的理据性,而非任意性的语言形式,强调了隐喻在习语理解中的重要作用。认知语义学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记忆并使用英语习语。
- 霍颖
- 关键词:认知语义学英语习语隐喻
- 二语阅读中的词汇广度效应及应对策略
- 2019年
- 词汇知识被学界认为是影响语言理解能力的重要指标。词汇知识的界定标准不一,但两个维度的认识是为学界认可的,即词汇广度和词汇深度。本文试图从词汇广度这个维度来分析二语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指出5000词族范围内,词汇广度与语言理解能力成正比。
- 宋岩霍颖
- 关键词:词汇广度阅读理解能力
- 元认知参与并促进第二语言阅读的学习
- 2011年
- 通过分析元认知知识,得出结论:元认知知识的应用对于学习者提高阅读水平,提升阅读速度和保证阅读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元认知监控策略的应用可以促进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即元认知客体的消化和吸收。
- 郭晓洋霍颖
- 关键词:元认知第二语言阅读
- 美国两党气候变化演讲语篇的隐喻架构分析——以两次关于“巴黎气候协定”的总统演讲为例被引量:5
- 2018年
- 将三重视角分析范式和架构理论有机结合,选取两篇就气候变化协定发表的总统演讲,从三个维度阐释政治演讲语篇中概念隐喻及其形成机制,即"从下面"的维度归纳表层架构;"从自身"的维度探寻深层架构和隐喻思维;"从上面"的维度分析映射路径和隐喻功能,阐释美国两党对待气候变化问题迥异的立场和公共政策,突出两党隐喻观上的系统性、连续性和动态性。以表层和深层架构为基础,将三个维度作为切入点,深度剖析概念隐喻的语言性、认知性和社会性。
- 霍颖刘薇
- 关键词:概念隐喻政治语篇气候变化
- 广告商标翻译策略研究
- 2015年
- 通过动态对等的翻译理论,可以使广告和商标的翻译更简洁化、更可视化,由奈达提出的这一客观翻译标准强调了广告和商标的内涵延展。翻译的过程中,通过在不同情境中的细致分析、认真区别和灵活处理使信息发生转变,广告和商标的翻译者可以在保持与源语一致的基础上达到与目的语的对等转换。
- 霍颖宋岩
- 关键词:动态对等广告翻译商标翻译
- 基于语料库的“愤怒”情感隐喻语义映射分析被引量:1
- 2017年
- 情感隐喻将人类认知世界过程中的体验和经验投射在情感上隐喻化表述出来,是认知语言学研究领域的核心探索之一。从"愤怒"这一人类典型且有象征性的情感词汇入手,运用Sketch Engine在线文本创建、管理和检索工具,聚焦"愤怒"情感隐喻在存储海量真实语料的语料库中的表达方式,借助MIPVU隐喻识别工具,归纳"愤怒"情感隐喻的概念模型,分析其语义映射路径方法,结果发现语义映射有效说明了隐喻的思维性和概念性。
- 霍颖
- 关键词:情感隐喻语义映射隐喻认知
- 浅谈语言测试中结构效度的实现——避免测试偏见被引量:1
- 2010年
-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语言测试是检验和评估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结构效度是实现语言测试目的的基础,决定了测试的目的和收集证据检验测试的有效性。而针对不同的受试者测试会有所倾向,产生测试偏见,影响结构效度的实现。科学性的语言测试要求测试者在测试中始终合理有效地规避测试偏见,实现结构效度,使语言测试更科学。
- 霍颖郭晓洋
- 关键词:语言测试结构效度
- 蓄意隐喻视阈下的生态话语建构:以“两山论”为例
- 2024年
- 生态文明建设中,隐喻性语言的使用有助于建构生态话语、生态文化和国家身份。作为隐喻研究的新视角,蓄意隐喻侧重于话语和文本的有意识性,突出隐喻的语言、思维和交流三重特性。基于蓄意隐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论”),探讨了语言和生态的关系,从语言、概念和交际维度揭示了隐喻性语言如何辅助建构生态话语。
- 霍颖王勃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