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先琼
- 作品数:45 被引量:265H指数:9
- 供职机构:吉首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教育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文化科学社会学历史地理更多>>
- 关于近代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的历史关联性的思考——兼评《社会结构变迁与近代文化转型》一书被引量:1
- 2010年
- 把近代文化转型放在近代社会结构的变迁过程中考察,确立了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从分析近代社会结构变迁的历史轨迹和历史特征入手,明确地划分了近代文化转型的四个历史阶段,阐释了各个历史阶段上文化转型的基本内涵与特点;通过学术史的系统总结,提出了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研究中应当着力探讨的若干重大课题,并对研究中的基础理论问题进行了初步思考,为深化和拓展这一领域的研究探索了一条新路径;应当进一步深化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的研究。
- 龙先琼
- 关键词:社会结构变迁文化转型
-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核心竞争力研究
- 2011年
- 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竞争力建设的新阶段,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应当高度和充分重视学科建设的功能价值;学科建设是专业设置和开办的前提条件,是影响专业办学水平的根本因素,也是决定专业拓展空间和特色的重要支撑;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应当自觉加强学科建设,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对专业发展带动作用,不断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 龙先琼曾琼
-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核心竞争力
- 传统文化的历史生成及其价值评价被引量:1
- 2007年
- 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是小农经济、专制主义和血缘宗法关系"三位一体"的结构;它从经济、政治和社会关系三个方面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历史生成;传统文化价值评价的尺度是社会历史实践;传统文化的转型是文化特质的变化,而其变化的基础是传统社会结构的改变,前提是人的文化自觉。
- 龙先琼
- 关键词:传统文化特质历史生成
- 中国共产党抗日根据地救灾报道研究
- 2023年
- 为了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抗日根据地的救灾报道内容,给新时期党和政府领导群众工作、有效把握舆论阵地提供借鉴,运用文献研究法,在探究灾荒背景的基础上,对《太岳日报》自1942—1944年3年近800期的相关报道内容进行了整理:归纳出筹粮贷款、捕灭蝗虫、组织互助、开展防疫和技术指导等五大项内容;提炼出报道的主要特点,即应灾性明显、内容上以发展农业生产和动员群众互助为主;概括了报道的编写策略是图文结合与内容互补、多体裁综合运用和以群众之语晓救灾之理;在分析救灾效果的基础上,总结出中国共产党抗日根据地救灾报道的历史经验,即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事求是和党的群众路线。
- 孙童言龙先琼
- 关键词:救灾措施历史经验
- “发展”视域下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分析
- 2007年
- 龙先琼
- 关键词:文化多样性视域生物多样性环境要素文化主体文化生态
- 关于“空间”维度下农村反贫困战略路径选择的几点思考被引量:3
- 2016年
- 现阶段我国农村贫困主要集中体现在连片特困地区,具有鲜明的社会经济地理空间环境分布特征。按照农村反贫困战略的社会经济地理空间分布取向划分,我国农村反贫困战略历程经历了"面""片""点"三个历史时期。精准扶贫是新阶段农村扶贫攻坚战略的路径选择,要充分注意贫困人口"空间"分布的双重差异性,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差异、提高实效的三个原则取向。
- 龙先琼
- 关键词:特困地区扶贫攻坚
- 历史人类学视野下的土司遗址——以永顺老司城为对象被引量:6
- 2014年
- 对历史遗址研究,历史人类学具有独特长处的方法;老司城土司故都遗址是历史人类学研究的典型样本;它体现了多民族国家政治制度创新的历史过程;是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历史样板,具有历史遗址研究的重要意义。
- 龙先琼
- 关键词:历史遗址政治文明文化多样性
- 决战阶段的湘西扶贫开发要实现四个转变
- 1999年
- 龙先琼
- 关键词:扶贫开发行政行为扶贫攻坚脱贫致富
- 西部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吉首大学为例被引量:3
- 2010年
- 特色专业建设是高校推进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切入点。西部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在特色专业建设中,要科学定位,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以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支撑特色专业建设,加强实践教学改革与条件建设。同时,充分用好用活国家西部开发政策和民族政策,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特色专业建设成效和水平。
- 吴青峰龙先琼
- 关键词:民族地区
- 旅游开发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以土家族为个案被引量:18
- 2010年
- 民族文化旅游进程往往在空间和时间上表现为旅游开发的多样性与差异性,而其中的深刻原因是各个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存在。民族文化多样性表现为各民族文化遗产的存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遗产的活体形式。旅游开发的历史效果必然地包括民族文化遗产特别是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要把握旅游开发的三个维度,从文化遗产的文化属性和资源属性的关系处理上寻找保护与开发的路径。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完整把握其历史环境遗存、传承载体和精神内质三个内涵层次;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土性、民族性、整体性和传承性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区域开发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有效性、保真性和系统性三个重要原则及保护存续空间、优化传承机制和增效社会价值的路径模式。
- 龙先琼蒋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