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丽

作品数:57 被引量:202H指数:8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9篇期刊文章
  • 17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4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8篇染色
  • 18篇染色体
  • 16篇细胞
  • 16篇产前
  • 15篇产前诊断
  • 14篇激素
  • 13篇内膜
  • 13篇宫内
  • 13篇宫内膜
  • 12篇子宫
  • 12篇子宫内膜
  • 11篇受体
  • 10篇内膜癌
  • 10篇宫内膜癌
  • 10篇核型
  • 9篇肿瘤
  • 9篇子宫内膜癌
  • 9篇激素受体
  • 9篇雌激素
  • 7篇体外

机构

  • 57篇北京大学第一...
  • 4篇北京大学第三...
  • 4篇北京积水潭医...
  • 4篇北京清华长庚...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北京地坛医院
  • 1篇北京协和医院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作者

  • 57篇于丽
  • 29篇付杰
  • 24篇潘虹
  • 21篇杨慧霞
  • 21篇马京梅
  • 21篇廖秦平
  • 13篇王玲
  • 8篇齐雯
  • 8篇陈亮
  • 7篇左文莉
  • 7篇薛晴
  • 7篇鞠慧岩
  • 7篇陈菲
  • 7篇徐阳
  • 6篇贺占举
  • 5篇张瑞
  • 5篇桑佳特
  • 4篇刘静芳
  • 4篇张娜
  • 4篇郑蓉

传媒

  • 8篇中华围产医学...
  • 6篇北京大学学报...
  • 6篇中国性科学
  • 3篇中华医学会第...
  • 2篇现代妇产科进...
  • 2篇中华妇产科杂...
  • 2篇中国医刊
  • 2篇中国全科医学
  • 2篇中国生育健康...
  • 2篇首届全国不孕...
  • 1篇生殖医学杂志
  • 1篇中国优生与遗...
  • 1篇河北医药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检验医学...
  • 1篇中国男科学杂...
  • 1篇中国妇产科临...
  • 1篇中华妇幼临床...
  • 1篇国际生殖健康...
  • 1篇第四届围产医...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0
  • 4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6
  • 7篇2015
  • 8篇2014
  • 2篇2013
  • 1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5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5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子宫内膜癌细胞中孕激素受体的多因素调节被引量:2
2003年
目的 通过体外实验研究雌激素、孕激素、胰岛素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Insulin -likegrowthfactorⅠ ,IGF -Ⅰ )对内膜癌细胞中孕激素受体 (Progesteronereceptor,PR )亚型表达的调节 ,探讨内膜癌细胞中PR亚型表达的意义。方法 体外培养高分化子宫内膜癌细胞Ishikawa ,按实验目的分别加入雌激素、孕激素、雌激素孕激素联合、胰岛素及IGF -Ⅰ刺激 2 4h、 4 8h后 ,采用Westernblot方法测定各个条件下内膜癌细胞中两种孕激素受体亚型的表达。结果 内膜癌细胞Ishikawa在自然状态下 ,PR -A和PR -B均阳性表达 ;细胞经血清限制后 ,总PR及两种亚型都明显下调。雌激素可以上调细胞中PR -A和PR -B表达水平 ,但在高血清时明显。孕激素单独或雌、孕激素联合应用在 4 8h时都可以降低Ishikawa细胞中PR表达。胰岛素 /IGF -Ⅰ在 2 4h时可以上调PR -B水平 ,4 8h时此上调作用消失。结论 ①雌激素对PR的上调作用与血清浓度有关 ,血清中可能含有雌激素作用所需要的某些因子 ;②孕激素对内膜癌细胞Ishikawa中PR有下调作用 ;③胰岛素 /IGF -Ⅰ可以上调内膜癌细胞中PR表达 ,主要是PR -B表达 。
于丽廖秦平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孕激素受体WESTERNBLOT
单基因病产前诊断方式的变化趋势及多学科合作模式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单基因病产前诊断方式的变化趋势及多学科合作模式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于2012年1月113建立了单基因病产前诊断多学科合作模式,涵盖了儿科、神经内科、皮肤科、妇产科及中心实验室等多个学科。所有以“单基因病家族史”而要求产前诊断的孕妇,先证者均在相关科室明确分子诊断,再次妊娠时转诊至产科进行产前诊断及妊娠期管理与随访。该模式自建立以来至2014年12月31日,在6681例产前诊断病例中,以“单基因病家族史”为指征者共279例,其中76例于妊娠11~14周行绒毛活检术,203例于妊娠16~22周行羊膜腔穿刺术进行产前诊断。采用χ2检验分析以“单基因病家族史”作为产前诊断指征的变化趋势及绒毛活检术的安全性。结果6355例选择羊膜腔穿刺术进行产前诊断的孕妇中,以“单基因病家族史”为指征者共203例,占3.2%(203/6355)。在2012(2.3%.47/2054)、2013(3.9%,78/2023)和2014年度(3.4%,78/2278)保持平稳,2014年度与2013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1,P=0.463)。326例选择绒毛活检术进行产前诊断的孕妇中,以“单基因病家族史”为指征者共76例,占23.3%(76/326),其中2012年度以“单基因病家族史”为指征者占18.2%(8/44),2013年度占17.6%(19/108),到2014年度上升至28.2%(49/174),明显高于2013年度(χ2=4.067.P=0.046)。在2012、2013和2014年度,“单基因病家族史”在绒毛活检术产前诊断指征中的构成比均高于行羊膜腔穿刺术孕妇(χ2值分别为42.626、44.531和201.400,P值均为0.000)。279例以“单基因病家族史”为产前诊断指征孕妇中,1例孕妇于绒毛活检术后6个月发生不明原因胎死宫内,余均未出现近、远期并发症和不良妊娠结局;但其中检出3例胎儿细胞核型异�
马京梅潘虹付杰于丽王玲冯慧杨慧霞
关键词:遗传性疾病先天性产前诊断妊娠初期
46XX男性性逆转综合征临床诊疗策略
目的:分析男性性逆转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导致男性不育的机制,对临床诊疗提供借鉴.方法:运用核型分析、Y染色体微缺失分析、性激素测定、精液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盆腔探查、睾丸组织病理学对3例男性性逆转综合征患者进行临床分析...
陈亮左文莉徐阳付杰贺占举于丽潘虹陈菲王玲鞠慧岩薛晴
5539例羊水穿刺产前诊断指征趋势分析
目的:分析2004年开展孕中期血清学唐氏综合症筛查染色体异常以来,至2010年七年间介入性产前诊断数量及指征的变化趋势,指导产前筛查、诊断咨询。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杨慧霞马京梅付杰于丽王玲
关键词:胎儿染色体异常
文献传递
不良孕产史孕妇羊水细胞胎儿染色体核型特点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探讨有不良孕产史的孕妇行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的临床意义。方法2005年1月4日至2013年12月31日,共1193例孕妇因不良孕产史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行羊膜腔穿刺羊水细胞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根据既往不良孕产史病因,将其分为4组,分别是:生育过遗传代谢性疾病或单基因遗传性疾病患儿的孕妇273例(A组),孕育过染色体病患儿的孕妇81例(B组),夫妇一方为染色体异常携带者8例(C组),不良孕产史病因不详的孕妇833例(D组)。回顾分析这些孕妇胎儿染色体异常核型的分布特点。结果共发现胎儿染色体异常48例[4.0%(48/1193)],其中染色体多态性变异26例,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异常22例,包括4例21-三体、4例性染色体异常、3例18-三体、3例额外小染色体、3例相互易位、1例罗伯逊易位、1例6号染色体臂间倒位、1例3号染色体臂间倒位、1例14-三体嵌合型、1例14号染色体结构异常。A组检出4例(1.5%)有临床意义的胎儿染色体核型异常及4例多态性变异;A组同时检出61例遗传代谢性疾病或单基因遗传性疾病胎儿及2例基因突变携带者,但均未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B组检出2例(2.5%)胎儿染色体核型异常。C组检出2例(2/8)胎儿染色体相互易位,核型均与亲代相同。D组共检出3例21-三体、3例18-三体、2例性染色体异常、2例额外小染色体,均为高龄孕妇;还检出4例染色体结构异常及22例染色体多态性变异,夫妇均行外周血染色体检查,证实胎儿异常核型来自双亲之一。结论应根据不良孕产史的病因,选择合适的产前诊断方法。
付杰马京梅于丽潘虹杨慧霞
关键词:染色体畸变核型分析羊水羊膜腔穿刺术
高龄孕妇应用快速产前诊断方法的可行性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 探讨在单纯高龄或高龄合并血清学筛查高危人群中单独应用快速产前诊断的理论可行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进行妊娠中期羊膜腔穿刺术产前诊断的孕妇资料.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采用二联法,包括甲胎蛋白(α-fetoprotein,AFP)和游离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hin,hCG),界值为1∶270; 2009年1月起,采用血清学三联法,即二联法+游离雌三醇(uncojugated estriol,uE3),界值为1∶340.按照预产期时的年龄,≥35岁者为高龄组,<35岁者为非高龄组.分析这些孕妇的年龄、指征、核型分析结果和妊娠结局.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共9 606例行羊膜腔穿刺的孕妇纳入本研究,共检出染色体异常222例(2.3%),其中快速方法不可检出的异常占23.0%(51/222).单纯高龄者和高龄合并血清学筛查高危者与单纯血清学筛查高危者相比,在快速诊断可检出的染色体异常方面,检出率分别为1.8%(57/3 177)、1.4%(13/925)和1.8% (57/3 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62,P>0.05).而在不可检出的染色体异常中,3部分孕妇的不可检出率分别为0.5% (15/3 177)、0.3%(3/925)和0.5%(16/3 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52,P>0.05).快速产前诊断不可检出的指征中以单纯有不良妊娠病史/家族史/染色体病史者(16.4%,9/55)及高龄合并超声异常者(4.4%,3/68)最为多见.结论 单独高龄或高龄仅合并血清学筛查高危者,如不伴有超声异常,常见染色体异常检测效率类似于低龄高危人群,可整合到高效的筛查-快速产前诊断-传统核型诊断的产前诊断模式中.
马京梅潘虹付杰于丽王玲杨慧霞
关键词:产前诊断羊膜腔穿刺术核型分析妊娠中期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对胎盘滋养层细胞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观察IVF-ET技术对早期胎盘滋养层细胞MAPK信号通路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IVF-ET技术对早期胎盘发育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IVF-ET周期中双胚胎移植后妊娠7~8周,经超声引导下减胎获得的胎盘绒毛组织作为研究组(IVF-ET组,28例),自然妊娠双胎7~8周人工流产中获得的胎盘绒毛组织作为对照组(8例)。利用Affymetrix HG-U133Plus 2.0基因芯片对两组胎盘绒毛组织进行芯片杂交分析。用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在两组胎盘绒毛组织中验证其中的8个差异表达基因,从基因芯片数据中选取差异表达基因进行无监督聚类分析和基因本体(GO)功能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VF-ET早期胎盘MAPK信号通路有32个差异表达基因(差异倍数≥2倍),13个基因上调,19个基因下调。上调基因是PLA2G12B、JUN、RPS6 KA3、ACVR1B、FGF18、PRKACB、RASGRP3、PLA2G4A、FGFR4、PDGFRA、CACNB2、RPS6 KA2和SOS1,下调基因是STK4、GNG12、MAPK9、DUSP16、IL1R2、MAP3 K8、BRAF、STK3、HSPA2、HSPB1、DUSP4、EGFR、IL1R1、TGFB1、RASA1、RPS6 KA5、GADD45G、PLA2G2A和DUSP5。经qRT-PCR检测,与对照组相比,IVF-ET组8个MAPK信号通路基因成员中JUN、PLA2G4A、PDGFRA和SOS1上调,MAPK9、EGFR、TGFB1和GADD45G下调,与基因芯片检测结果一致。MAPK信号通路基因定位显示,IVF-ET组胎盘绒毛组织中受到影响的基因主要位于MAPK信号通路的上游。结论 IVF-ET来源的早期胎盘MAPK信号通路基因表达与自然妊娠早期胎盘中存在差异,差异的基因涉及MAPK信号通路的多种关键功能,进而可能影响IVF-ET胎盘早期发育和功能。
赵亮张蕾孙丽芳王颖于丽郑秀丽刘静芳郑蓉
关键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胎盘滋养层细胞MAPK信号通路差异基因
二例环6号染色体综合征病例染色体缺失片段及其与临床表型的关系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环6号染色体综合征病例染色体缺失片段和定位于其中的基因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2013年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2例环6号染色体综合征病例纳入研究。其中病例1孕妇妊娠21^+1周,因妊娠中期血清学唐氏综合征筛查高风险而行产前诊断,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为46,xY,r(6)[14]/46,XY,r(6;6)[1]/45,XY’-6[15]。病例2为8月龄女性婴儿,发育落后,面部畸形,染色体核型为46,XX,r(6)/47,XX,r(6)×2/46,XX,r(6;6)/45,XX,一6。应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及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检测2例病例6号染色体短臂和长臂末端亚端粒区的缺失情况及基因缺失片段位置及大小,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确定2例均存在6号染色体短臂和长臂末端亚端粒区缺失。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分析发现:病例1胎儿的6号染色体短臂末端6p25.3~25.2区缺失2.42Mb,主要包含已知的DUSP22、IRF4、EXOC2、FOXC1、FOXF2及FOXQ等基因;长臂末端6q26~27区缺失7.84Mb,主要包含已知的PARK2、PACRG、LOC28596和RPS6KA2等基因。病例2患儿6号染色体短臂末端6p25.3~25.1区缺失5.44Mb,主要包含已知的DUSP22、IRF4、EXOC2、FOXC1、FOXF2、FOXQ及SERPINB6等基因;长臂末端6q27缺失0.16Mb,主要包含PSMB1、TBP及PDCD2等基因。2个病例除表现出“环状染色体综合征”共同特点之生长发育落后外,病例1还合并小脑偏小,病例2合并小头畸形和双眼内斜。结论环6号染色体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与染色体区带缺失部位和缺失大小密切相关。
付杰王松涛潘虹马京梅于丽杨慧霞
关键词:环状染色体染色体缺失表型产前诊断
男性不育症患者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的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基于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探讨男性不育症患者染色体核型异常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男性不育患者的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对异常核型的检出率及临床效应进行分析与总结。结果在813例患者中,检出染色体异常55例,检出率为6.76%。其中,染色体数目异常36例,检出率为4.43%,占总异常数目的65.4%;染色体结构异常17例,检出率为2.09%,占总异常数目的30.91%;假两性畸形2例(核型为46, XX,社会性别为男性)。其中,最常见的染色体数目异常为46, XXY,即克氏征(非嵌合型);最常见的结构异常为染色体相互易位14例,其中罗氏易位5例,涉及13、14、15、22及22号等染色体。导致男性不育临床效应的直接表现分别为少、弱、畸形精子症以及无精子症等。另外,共检出44例染色体多态性,检出率为5.41%。其中,常染色体多态性11例,检出率为1.35%,占总多态性数目的25%(11/44),表现为随体变异及次缢痕增长。Y染色体的多态性包括大Y核型21例,检出率为2.58%,占多态性总数目的44.73%(21/44);小Y核型12例,检出率为1.48%,占多态性总数目的27.27%(12/44)。最常见的多态性为Y染色体的变异,其次是常染色体的多态性。染色体多态性导致男性不育临床效应的直接表现为少、弱、畸形精子症及无精子症等。结论染色体异常及多态性变异均可能是导致男性生育力低下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性染色体数目异常(非嵌合克氏征)、Y染色体多态性、染色体倒位及易位等。对于男性不育症,染色体核型分析是重要的辅助诊断依据,应用ICSI技术能解决部分遗传相关男性不育患者的体外受精问题,合理应用PGD技术进行移植前胚胎选择,能避免遗传缺陷的传代,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陈亮付杰于丽齐雯马京梅潘虹陈菲张娜王晟鞠慧岩薛晴左文莉徐阳杨慧霞
关键词:不育染色体畸变核型分析
GCM1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胎盘及胚胎组织中表达及意义
2019年
目的研究辅助生殖中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技术本身对早期胎盘绒毛和胚胎组织中GCM1及其基因表达影响。方法收集辅助生殖IVF-ET来源,双胚胎移植妊娠45-60天,经超声引导下减胎获得胎盘绒毛和胚胎组织各8例,作为研究组,对照组采用自然妊娠双胎45-60天人工流产中获得的胎盘绒毛和胚胎组织各10例。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组织中GCM1蛋白和mRNA的表达及分布差异。结果(1)表达部位GCM1表达于胎盘绒毛细胞滋养层细胞和合体滋养层细胞的细胞膜和细胞质,广泛表达于胚胎各个胚层;(2)表达特点IVF-ET来源胎盘绒毛组织中GCM1表达光密度值显著低于自然妊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CM1在IVF-ET和自然妊娠胚胎组织中表达无明显差异。(3)基因表达GCM1 mRNA在IVF-ET胎盘绒毛组织中低表达,而在胚胎组织中表达无显著性差异,与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相一致。结论GCM1蛋白和基因在IVF-ET胎盘绒毛组织中表达低于自然妊娠组织,而在胚胎组织中表达无明显差异,显示IVF-ET技术本身更加倾向于影响胎盘发育和功能,GCM1可能在IVF-ET相关疾病发病机制中发挥作用。
郑秀丽刘静芳郑蓉王颖杨蕊张蕾于丽张晗赵亮孙丽芳
关键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发育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