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于淼

于淼

作品数:38 被引量:264H指数:8
供职机构: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承德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河北省承德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颅内
  • 10篇动脉瘤
  • 10篇血管
  • 9篇颅内动脉
  • 9篇介入
  • 8篇颅内动脉瘤
  • 7篇栓塞
  • 7篇卒中
  • 6篇动脉
  • 6篇预后
  • 6篇栓塞术
  • 6篇脑卒中
  • 6篇介入栓塞
  • 6篇介入栓塞术
  • 6篇急性
  • 6篇出血
  • 5篇缺血
  • 5篇内皮
  • 5篇老年
  • 4篇动静脉

机构

  • 38篇承德医学院附...
  • 5篇河北医科大学...
  • 2篇河北医科大学
  • 2篇北京协和医院
  • 1篇承德医学院
  • 1篇北京协和医学...
  • 1篇长春市心理医...

作者

  • 38篇于淼
  • 24篇张继伟
  • 20篇呼铁民
  • 20篇王广
  • 19篇田甜
  • 13篇王维兴
  • 10篇李亮
  • 10篇孙文浩
  • 7篇胡军
  • 7篇谢云鹏
  • 6篇孙雅菲
  • 5篇王昆鹏
  • 4篇马志君
  • 4篇孟杰
  • 3篇孙瓅贤
  • 3篇闫丽娜
  • 3篇杨婕
  • 2篇赵宗茂
  • 2篇单伟超
  • 2篇韩凤伟

传媒

  • 4篇中国老年学杂...
  • 3篇中国全科医学
  • 2篇中华医院感染...
  • 2篇解放军预防医...
  • 2篇河北医药
  • 2篇承德医学院学...
  • 2篇卒中与神经疾...
  • 2篇中华老年心脑...
  • 2篇现代医学
  • 1篇脑与神经疾病...
  • 1篇临床荟萃
  • 1篇河北医学
  • 1篇中国地方病防...
  • 1篇中国临床医生...
  • 1篇蚌埠医学院学...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国际神经病学...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4篇2022
  • 6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7
  • 7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1
  • 4篇2010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颅内动脉瘤形态与介入栓塞术中破裂关系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形态与介入栓塞术中破裂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105例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有6例患者的动脉瘤发生破裂,通过对患者颅内动脉瘤栓塞过程中破裂的检查和处理,分析患者颅内动脉瘤形态与介入栓塞术中破裂的关系。结果 5例患者动脉瘤形态主要为子囊形状,为不规则动脉瘤形态,且在动脉瘤表面可见不规则形突起的状况。结论动脉瘤形态与栓塞术中破裂具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子囊是造成动脉瘤破裂的主要因素。
张继伟于淼田甜胡军王广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
单纯中间导管抽吸取栓技术治疗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的效果观察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探讨单纯中间导管抽吸取栓技术在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5月至2020年3月就诊于河北省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行抽吸取栓(抽吸组,19例)和支架取栓(支架组,31例)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记录2组患者取栓次数、血管再通率、术前及出院时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预后等,并进行组间比较。血管再通率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试验(mTICI)分级进行评估,mTICI 2b^3级定义为血管成功再通;临床预后采用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进行评估(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应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抽吸组与支架组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16/19和77.4%(24/31,P=0.560);平均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分别为(37±14)、(46±22)min(P=0.118);平均血管内操作次数分别为(1.7±0.9)、(1.9±0.9)次(P=0.571),取栓次数在心源性栓塞病因中分别为(1.3±0.4)、(1.7±0.6)次(P=0.139),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病因中分别为(2.1±1.2)次和(2.3±0.7)次(P=0.684);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分别为10/19、41.9%(13/31;P=0.461)。结论抽吸取栓技术治疗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安全有效,血管再通率和功能预后与支架组相似。
杜佳田甜李雷褚会松张继伟于淼马志君呼铁民
关键词:取栓抽吸血管再通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老年脑动静脉畸形中的表达及与病灶大小的相关性
2015年
目的分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脑动静脉畸形(CAM)中的表达及与病灶大小的相关性。方法老年CAM患者45例为观察组,非CAM患者21例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病灶高表达肿瘤坏死因子(TNF)-α(t=2.652,P=0.010)、VEGF-A(t=12.540,P<0.001)及VEGFD(t=9.067,P<0.001),但白细胞介素(IL)-6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灶平均直径为(30.2±8.1)mm,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TNF-α水平与病灶大小无明显相关性;VEGF-A-D水平与病灶直径显著正相关(r=0.635,P<0.001,r=0.630,P<0.001)。结论 VEGF可成为干预CAM的治疗靶点。
田甜孙雅菲于淼张继伟呼铁民王维兴王广
关键词: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脑胶质瘤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对TGF-β/Smads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究脑胶质瘤患者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对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Smads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方法选取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脑胶质瘤患者67例,其中WHOⅡ级26例、WHOⅢ~Ⅳ级41例,分别归为低级别瘤组、高级别瘤组,另选取无任何肿瘤性疾病的脑外伤患者行内减压手术切除的新鲜脑组织17例为对照组,采用巢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 PCR)、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各组HCMV DNA序列、pp65抗原表达;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TGF-β/Smads信号通路相关分子(TGF-β1、Smad7)蛋白、mRNA水平,并分析HCMV感染与TGF-β1、Smad7基因表达的相关性。结果高级别瘤组、低级别瘤组HCMV DNA、pp65抗原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级别瘤组、低级别瘤组TGF-β1、Smad7蛋白及mRN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HCMV DNA、pp65抗原阳性组TGF-β1、Smad7蛋白及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其对应阴性组,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CMV感染与脑胶质瘤患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肿瘤级别越高,HCMV感染越严重,HCMV感染可能通过上调TGF-β1、Smad7基因的表达发挥促癌作用。
谢云鹏柳新刘兵于淼呼铁民
关键词:脑胶质瘤人巨细胞病毒SMAD7
桥接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评估桥接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16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单纯溶栓组(162例)和桥接治疗组(54例)。单纯溶栓组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桥接治疗组在行静脉溶栓后桥接血管内机械取栓。比较术后两组疗效、安全性及预后。结果治疗14 d后桥接治疗组神经功能改善良好32例(59.3%),单纯溶栓组神经功能改善良好43例(26.5%),治疗90 d后桥接治疗组预后良好36例(66.7%),单纯溶栓组预后良好36例(22.2%),两组治疗14 d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善、90 d后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桥接治疗组全身并发症发生率〔31.5%(17/54)〕显著高于单纯溶栓组〔17.9%(29/162);P<0.05〕;两组症状性颅内出血、90 d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桥接治疗可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神经功能缺损,有效提高血管再通率,更好地改善预后,但桥接治疗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单纯静脉溶栓治疗。
李亮张继伟孙文浩王广田甜于淼程培培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
介入栓塞术与开颅夹闭术治疗前交通破裂动脉瘤的疗效与安全性比较被引量:14
2016年
目的比较介入栓塞及开颅夹闭治疗ACoA破裂的疗效。方法将44例ACoA根据动脉瘤解剖特点、临床表现及患者意愿分为治疗组18例和对照组26例,治疗组采用介入栓塞,对照组采用开颅夹闭,比较分析两组疗效。结果介入组成功栓塞17例,再破裂1例,1例因血管迂曲无法栓塞转为开颅夹闭。出院时恢复良好15例,遗有神经功能缺损2例(记忆力减退1例,单侧下肢肌力减退1例)。开颅组成功夹闭27例(1例由介入组转来),术后脑疝2例,神经功能损伤1例(运动性失语),出院时恢复良好18例,遗有神经功能缺损2例(运动性失语1例,精神症状1例),昏迷7例。结论两者均是前交通破裂动脉瘤的有效治疗方法,介入栓塞术后严重并发症较开颅夹闭少,安全性较高。
田甜孙雅菲呼铁民于淼杨国军王维兴
关键词:前交通动脉瘤介入栓塞开颅夹闭
介入栓塞术与开颅夹闭术治疗后交通破裂动脉瘤的疗效与安全性比较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比较介入栓塞与开颅夹闭治疗后交通破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将43例后交通破裂动脉瘤根据动脉瘤解剖特点、临床表现及患者意愿分为治疗组18例和对照组25例,治疗组采用介入栓塞,对照组采用开颅夹闭,比较分析2组疗效。结果介入组成功栓塞18例(共20个动脉瘤),出院时神志清醒、恢复良好16例,2例术前昏迷患者分别恢复为朦胧和嗜睡状态。开颅组成功夹闭25例(共28个动脉瘤),术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例,神经功能损伤(偏瘫)1例,出院时神志清醒、恢复良好22例,其中遗有神经功能缺损(偏瘫)1例,意识障碍3例(1例术前脑疝患者术后仍昏迷,2例术前朦胧患者术后意识无改善)。结论两者均是后交通破裂动脉瘤的有效治疗方法,介入栓塞术后严重并发症较开颅夹闭少,安全性较高。
田甜孙雅菲呼铁民于淼杨国军王维兴
关键词:后交通动脉瘤介入栓塞开颅夹闭
显微手术结合伽玛刀治疗颅咽管瘤的疗效
2014年
颅咽管瘤主要临床特点侵袭周围的组织,如视交叉、垂体柄等,故常引起下丘脑-垂体功能紊乱、颅内压增高、视力及视野障碍、尿崩症以及神经和精神症状〔1〕。临床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扫描可明确诊断〔2〕。目前治疗手段主要为手术切除,常用的手术方式为显微切除,但是存在切除不全、术后并发症较高、复发率高等缺点〔3〕,伽马刀借助影像学技术对肿瘤进行定位,并进行精确照射。
于淼孟杰王维兴呼铁民
关键词:显微手术伽马刀颅咽管瘤
球囊扩张支架多梯次压力释放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疗效及1年随访观察
2023年
目的 探讨球囊扩张支架多梯次压力释放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symptomatic middle cerebral artery stenosis,s MCAS)的疗效及1年随访观察。方法 回顾性分析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192例s MCAS患者,均接受Apollo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根据术中压力释放梯次的不同分为观察组103例(多梯次压力释放)和对照组89例(单梯次压力释放)。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累积脑卒中发生率、支架内再狭窄率。结果 两组手术操作时间、即刻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观察组的术后残余狭窄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共失败9例,原因均是支架难以到位。观察组1年内累积脑卒中发生率为3.88%(脑出血1例,脑梗死2例);对照组为11.24%(脑梗死10例),差异有显著性(χ^(2)=5.240,P=0.022)。结论 球囊扩张支架多梯次压力释放与单梯次压力释放治疗sMCAS的即刻手术成功率相当,但多梯次压力释放可明显减少患者的术后残余狭窄率、累积脑卒中发生率及支架内再狭窄率。
张继伟李亮齐宝柱孙文浩于淼李东田宇王广
关键词: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中老年脑动静脉畸形病变内血管生成因子与血管组织生成的关系
2015年
目的分析中老年脑动静脉畸形(CAM)病变内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EGF)-A与血管组织生成关系。方法手术治疗的CAM患者40例为观察组,非CAM开颅手术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病灶内高表达VEGF-A及血管生成素(Ang)-2(P<0.001);而低表达Ang-1(P<0.001)。观察组病灶内VEGF-A水平与Ang-1呈现显著负相关(t=-0.676,P<0.001);病灶内VEGF-A水平与Ang-2呈现显著正相关(t=0.331,P=0.037)。观察组病灶高表达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t=15.200,P<0.001)。结论中老年CAM患者病灶内VEGF参与了疾病的发生发展,可能是潜在的干预靶点。
田甜孙雅菲于淼张继伟呼铁民王维兴王广
关键词: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