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培洵

作品数:99 被引量:585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建筑科学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62篇期刊文章
  • 21篇会议论文
  • 16篇专利

领域

  • 75篇天文地球
  • 5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建筑科学
  • 2篇电子电信
  • 2篇电气工程
  • 1篇矿业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0篇地震
  • 15篇断层
  • 13篇声发射
  • 11篇地壳
  • 11篇岩石
  • 11篇热红外
  • 10篇地表
  • 9篇岩石变形
  • 9篇失稳
  • 9篇温度
  • 8篇遥感
  • 7篇应力
  • 7篇粘滑
  • 7篇热红外辐射
  • 6篇地震前
  • 6篇雁列断层
  • 6篇震前
  • 6篇强震
  • 5篇地表温度
  • 5篇应变场

机构

  • 99篇中国地震局
  • 4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新疆维吾尔自...
  • 2篇桂林理工大学
  • 2篇北京理工大学
  • 1篇防灾科技学院
  • 1篇教育部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香港理工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日本产业技术...
  • 1篇江苏省地震局
  • 1篇华北水利水电...

作者

  • 99篇刘培洵
  • 58篇刘力强
  • 57篇陈顺云
  • 40篇马瑾
  • 22篇陈国强
  • 18篇郭彦双
  • 14篇陶玮
  • 14篇扈小燕
  • 14篇洪汉净
  • 12篇于泳
  • 10篇郑秀珍
  • 8篇马胜利
  • 8篇齐文博
  • 6篇李普春
  • 5篇任雅琼
  • 4篇张智河
  • 4篇郭玲莉
  • 3篇陆志梁
  • 3篇汲云涛
  • 3篇刘天昌

传媒

  • 25篇地震地质
  • 10篇地球物理学报
  • 4篇自然科学进展
  • 4篇中国科学(D...
  • 4篇国际地震动态
  • 3篇地学前缘
  • 2篇电子设计工程
  • 2篇中国地球物理...
  • 2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地震
  • 1篇岩石力学与工...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地震学报
  • 1篇国土资源遥感
  • 1篇计算机与现代...
  • 1篇辽宁工程技术...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中国地震学会...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4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5
  • 6篇2014
  • 7篇2013
  • 13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5篇2008
  • 3篇2007
  • 5篇2006
  • 3篇2005
9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地震活动时空演化中看到的龙门山断裂带地震孕育的几个现象被引量:16
2013年
龙门山断裂带在先后5年中发生了2008年汶川M S8强震和2013芦山M S7强震。研究龙门山断裂的地震活动特点,分析地震发展形势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文中从龙门山断裂带40多年的地震时空演化出发探讨了汶川地震孕育过程中的几个现象:1)孕震范围远小于发震范围,说明在有限断层段上孕育的地震在快速失稳过程中可以连接和扩展成规模很大的失稳断层;2)汶川地震前孕震区小震密集,持续了8年以上,而无明显错动和变形,意味着汶川断层段可能经历了强烈的碎裂方式的挤压应变,在碎裂达到一定程度后失稳;3)为进一步了解震前主震区附近的变化,研究了紫坪铺水库专用台网记录的2004年以来主震附近区域的小震活动的时空过程。结果显示,震前主震附近区域的地震活动曾在2005年10月和2006年10月发生过2次沿断层走向的扩展,扩展时间恰巧与紫坪铺水库2次高水位相呼应。其中,2006年10月地震活动的扩展范围大,震级高。这对说明汶川地震最后的失稳过程十分重要。此外,文中还讨论了汶川地震的发生过程与断层几何相关以及芦山地震没有直接发生在汶川地震后,而是发生在多年后的可能原因。研究结果有助于认识逆断层型强震孕育过程。
马瑾刘培洵刘远征
关键词:龙门山断裂带汶川地震孕震过程
中国大陆及邻区强震活动主体地区形成的数值模拟被引量:21
2000年
在一定时期内 ,中国大陆及邻区强震活动发生在相对集中的地区 ,本文简称为主体地区 ;不同时期的主体地区在空间上有较大距离的转移与变换 .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 ,对主体地区的形成机制进行探讨 ,认为岩石圈韧性层的变形控制了强震活动主体地区的主要位置和形态 ,而周围板块边界作用是形成主体地区的主要驱动力 .以中国大陆及邻区韧性层为模拟对象 ,建立二维粘弹性有限元模型模拟韧性层的变形及应力场分布 .考虑到板块边界活动在时空上的不均匀性 ,将板块边界分段 ,以不同板块边界段组合作为各时期强震活动主体地区形成的主要约束 ,模拟大陆内部韧性层应力集中区的形成 .模拟结果显示了 6种与实际强震活动主体地区有可比性的应力分布 ,说明在相应的板块边界段组合作用下 ,在韧性层可以形成与各主体地区的形态和方位基本一致的应力集中区 .
陶玮洪汉净刘培洵
关键词:地震活动强震活动大陆强震数值模拟
岩石加载变形过程中超声尾波与声发射变化的实验被引量:3
2020年
文中采用尺寸为50mm×50mm×150mm的花岗闪长岩、大理岩以及砂岩3种不同的岩石样品,开展了超声尾波和声发射同步观测研究。结果显示:1)尾波变化与声发射演化过程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声发射频度增加时尾波的变化随之改变,尤其是声发射频度增加的早期阶段尾波便出现变化。这预示了分析尾波可获得岩石早期的损伤信息。2)不同变形阶段,尾波变化的物理机制不同。加载初期,尾波变化存在明显的散射体改变特征;随后,在线弹性变形阶段则以波速变化为主;加载后期,散射体的改变增加,且与波速变化共存,散射体的改变效应与岩石微破裂的程度有关。3)随着载荷的增加,波速增加的幅度总体呈逐渐减小的趋势,这与通过直达波获得的认识基本一致。4)岩石变形过程中产生的微破裂会改变尾波变化的物理机制,散射体效应将显著增强。同时,声发射波形将对超声尾波造成干扰,因此在仅利用尾波资料分析岩石损伤时需要关注相关的问题。总之,超声尾波变化和声发射均可反映岩石内部的损伤情况,且不同的变形阶段尾波的变化机制不同,二者的联合观测可起到相互验证的作用,有利于提高观测结果的可靠性。
杨海明陈顺云刘培洵郭彦双卓燕群齐文博
关键词:声发射波速变化
多通道动态应变观测系统在地震模拟实验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4年
为了研究实验变形失稳过程中的应变场快速调整阶段和岩石结构破坏过程中的复杂变形场,将高速、高分辨率、多通道的应变观测技术引入构造物理实验,搭建了用以观测瞬态变形场的多通道动态应变观测系统,形成了16Bit分辨率、96通道、3.4kHz采样速度、1με分辨率且连续记录的应变观测系统。通过观测断层失稳过程高速滑动阶段和裂纹扩展过程的力学场时空变化,发现断层粘滑失稳过程的演化具有3个特征阶段:预滑动阶段、高频震荡阶段和低频调整止滑阶段。每个阶段的持续时间、应变速率、频率特性、振幅等都具有自身特点;三维断层扩展模型的实验结果显示,岩桥区断层贯通是一个快速过程,先多点局部扩展,后跳跃式连接。在断层贯通之后,样品整体崩垮之前,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持续时间为几十ms。多通道动态应变观测系统填补了在地震模拟与岩石力学实验中应变观测频带的空缺,可以获得高密度、高精度的动态应变场,进一步研究瞬态应变场演化与应变波时空过程,为理解从缓慢递进变形到突发失稳释放过程提供了技术支持。
郭玲莉刘力强刘培洵
基于MODIS影像的夜间云检测算法研究被引量:10
2008年
在以往云检测算法的基础上,利用MOD IS传感器高光谱和高时间分辨率的特点,建立一套针对MOD IS夜间影像的,以单、多时相组合方法为基础的夜间云检测算法。通过对我国南北地震构造带(南北带)影像进行云检测试验证实,该算法对MOD IS夜间影像上的各种云类具有较好的检测效果。
侯岳刘培洵陈顺云刘少峰
关键词:热红外MODIS
粘滑过程中的多点错动
<正>最近十多年来,通过高密度宽频带台网对许多地震的观测发现,一些大地震并非只由一个震源引起,在地震的瞬间可能有多个震源存在。例如汶川地震就曾经被拆解为多个顺序发生的次级地震。那么在实验室尺度上的粘滑事件可能存在类似于天...
李普春刘力强郭玲莉刘培洵
文献传递
我国大陆强震孕育和发生的数值模拟研究
<正>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大陆强震机理与预测》建议书把“大陆强震孕育发生理论的数学物理模拟研究”作为主要研究内容之一,提出要“建立适合中国大陆强震孕育和发生的计算机模拟系统”(陈(?)等,1998),表明这项...
洪汉净陶玮刘培洵
文献传递
基岩温度:一种监测地壳应力状态变化的新手段--理论研究、野外观测与震例分析
摩擦生热,为大家所熟知,在断层应力水平与强度研究中有着重要应用.例如,2011年日本东京地震后,通过快速深钻,利用发震断层温度的测量,获得了断层面上的摩擦水平和应力状态(Fulton etal.,2013).实际上,岩石...
陈顺云刘培洵刘力强马瑾
关键词:地震观测地壳
文献传递
利用基岩温度获取地下流体运移特征:以喀什地区为例
2021年
流体运移时携带热量,会产生温度变化.温度作为地下流体的示踪剂得到了广泛应用,但通常需要事先确定热扩散系数.实际上,基于浅层地壳不同深度的周期性温度-时间序列,利用流体运动对振幅和相位的影响,可以同步获取热扩散系数和地下流体运移信息.本文以新疆喀什地区5个钻孔不同深度的基岩温度数据为基础,获取了热扩散系数和流体运移特征.主要成果有:(1)获得了不同测点的热扩散系数α,以及视热扩散系αA和αΦ(即单独通过振幅或相位获得的热扩散系数).其中,α、αA和αΦ的值分别为1.52~8.91、0.79~1.71和(1.53~33.1)×10^(-6) m 2·s^(-1).另外,当流体热效应不明显时,通过相位获得的视热扩散系αΦ更接近真实的热扩散系数α.(2)获得了不同测点的流体流向和流速信息.测点的流体流向均向上,靠近天山地区的测点流体流速为(0.10~1.94)×10^(-7) m·s^(-1),靠近昆仑山地区的测点流体流速为(8.56~9.71)×10^(-7) m·s^(-1),不同地区测点流体流速的差异可能与区域水文地质环境有关.总之,通过多深度的连续基岩温度观测,有望获得浅层地壳的热扩散系数及流体运移特征.
卢丽莉陈顺云刘琼颖闫玮刘培洵宋春燕冯嘉辉陈立春
关键词:热扩散系数
分布式并行控制声发射全波形记录的系统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分布式并行控制声发射全波形记录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计算机机群采集装置、同步触发清零模块和同步数据转移控制模块,其中,计算机机群采集装置是由至少3台子机组成,所述每台子机均包括:声发射传感器、前置...
刘力强刘培洵陆志梁刘天昌
文献传递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