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树峰
- 作品数:8 被引量:16H指数:3
- 供职机构:山东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历史地理环境科学与工程艺术更多>>
- 城镇化规模与质量的协调性测度及空间格局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 "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城镇化规模与质量是城镇化进程的两个重要方面,本文在构建城镇化规模与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熵权法、耦合度模型、协调性模型等方法,对山东省城镇化发展的协调性进行...
- 刘树峰任建兰
-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 1991—2011年山东省工业经济增长的能源效应及其时空格局被引量:6
- 2014年
- 以山东省工业能耗状况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LMDI模型和高能耗产业识别模型,将工业能耗总量增长的因素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识别1991—2011年的能耗密集型产业,比较能耗密集型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并分析能耗强度空间演变格局,得出以下结论:①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七大产业为山东省能耗密集型产业。②规模效应是推动能耗总量增加的主要因素,技术效应对减缓能源消耗量的增加起到了决定作用,结构效应对降低能耗增加量的作用在加强,短期内能耗总量还将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但增速在放缓。③东部沿海地区的工业能耗强度明显小于西部地区,其中烟台、青岛和威海市一直处于低能耗水平,莱芜、日照、枣庄、聊城和淄博市长期处于高能耗水平。研究对于山东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刘树峰程钰任建兰
- 蓝色经济区交通可达性与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研究
- 2014年
- 随着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进步,经济社会的运转也被不断加速,时空也被"生产"了出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区域经济的产业布局状况和行业企业的空间集聚形态,进而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通过构建综合交通可达性评价模型,运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评价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31个县市的综合交通可达性、经济发展水平及两者间的协调性。蓝色经济区31个县市的综合交通可达性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协调匹配表现为三种类型:协调性好且发展水平较高、协调性好但发展水平较差、交通可达性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 来逢波刘树峰
- 关键词:交通可达性
- 生态脆弱型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可持续性评估——以东营市为例
- 在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推动下,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演化进入了“新常态”,资源和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力增强,人地矛盾不断激化,探索一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人们的共识。以生态脆弱为...
- 刘树峰
- 关键词:人地关系可持续性生态环境
- 文献传递
- 歌剧《沂蒙山》中“林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与演唱分析
- 歌剧《沂蒙山》是由栾凯作曲,黄定山总导演,王晓岭、李文绪编剧的大型原创民族歌剧。该剧是由山东沂蒙山根据地在抗日战争期间的真实历史创作而成,讲述了沂蒙山抗日根据地军民同甘共苦、生死相依的动人故事。根据地的村民在民族大义面前...
- 刘树峰
- 关键词:演唱分析
- 快速城市化时期山东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时空比较研究被引量:7
- 2014年
- 从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内涵特征入手,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协调发展度模型对快速城市化时期山东省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995年以来山东省城镇化和生态环境两者协调度经历了"拮抗上升—波动发展—稳步提升"三个阶段;目前山东省城镇化和生态环境总体上处于中级协调发展类型,东西区域差异明显,协调度最高的威海与最低的菏泽相差近一倍;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加快城镇化进程,更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实施差别化区域政策,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使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进一步提高,最终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 武珊珊任建兰刘树峰
- 关键词:城镇化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 城镇化规模与质量的协调性测度及空间格局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 uot;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城镇化规模与质量是城镇化进程的两个重要方面,本文在构建城镇化规模与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熵权法、耦合度模型、协调性模型等方法,对山东省城镇化发展的协调性进行了分...
- 刘树峰刘雷任建兰武珊珊
- 关键词:城镇化质量
- 城镇化规模与质量协调性测度及空间格局研究——以山东省为例被引量:3
- 2014年
- “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城镇化规模与质量是城镇化进程的两个重要方面,笔者在构建城镇化规模与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熵权法、耦合度模型、协调性模型等方法,对山东省城镇化发展的协调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山东省的城镇化规模与质量协调耦合度均未达到理想的协调耦合状态,基本都处在磨合阶段;2)城镇化质量和规模不协调的原因大多是城镇化质量滞后于城镇化规模;3)全省17地市的城镇化规模和质量的协调耦合水平存在着明显的东、中、西三梯队的空间分布格局;4)虽然各城市的城镇化规模与质量的协调耦合水平都是逐年提高的,但提高的步伐有快有慢,时空格局在不断变化.根据上述结论提出了具体对策建议,研究对于推进山东省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 刘树峰刘雷任建兰武珊珊
-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