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铭雅
- 作品数:54 被引量:215H指数:7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生局青年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 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对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的影响被引量:1
- 2001年
- 目的 :观察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 (QTd)的影响。方法 :采用标准 12导联心电图 ,对直接PTCA组 2 6例和未再灌注治疗组 30例AMI患者行心电图描记 ,分别测量入院时、直接PTCA后2h、2 4h、1周、2周的QTd值 ,并观察两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结果 :直接PTCA组与未再灌注治疗组入院时QTd无差异 (P >0 .0 5 ) ,直接PTCA组除术后 2hQTd一过性增大外 ,2 4h后明显缩小 ,与未再灌注治疗组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1) ,同期直接PTCA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低 (P <0 .0 1)。结论 :AMI后直接PTCA能缩小患者QTd ,并能降低急性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
- 李刚刘铭雅王蔚李景霞李志善
- 关键词:直接PTCAQT离散度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成形术
- 心肌梗死后心室重塑与侧支循环、心肌细胞凋亡的关系
- 目的研究表明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凋亡参与了心室重塑的发生和发展。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可改善心室重塑。而侧支循环和心肌细胞凋亡的关系目前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明确心肌梗死后心室重塑、冠脉侧支循环及心肌细胞凋亡三者之间关系。...
- 魏盟刘铭雅姚瑞明程蕾蕾马宏星唐耀亮蔡乃绳
- 文献传递
- 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进展中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的变化被引量:12
- 2004年
- 目的 探讨大鼠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心室重构进展中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s)活性的变化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 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手术组 (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AMI模型 ) ,再进一步分为 1、7、14、2 8、4 2d亚组。应用心脏超声和血流动力学测定心功能和心室重构 ;采用明胶酶法测定左室心肌MMPs活性。结果 手术组大鼠术后 14d起左室舒张末期直径 (LVEDD)逐渐增加 ,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短轴缩短率 (FS)逐渐降低 ,至 4 2d最明显 ;术后 1d起左室舒张末压 (LVEDP)逐渐升高 ,左室压力上升最大速率 (dp/dtmax)及压力下降最大速率 (dp/dtmin)逐渐下降 ,以术后 4 2d最明显 ;术后 1dMMP2 和MMP9活性即升高 ,至 7d时活性最高 ,此后逐渐下降 ,与相应时段假手术组比较 ,差异均有显著性 (P值均 <0 .0 1)。MMP2 活性与LVEDD成正相关 (r =0 .92 ,P <0 .0 1) ;与FS、LVEF、dp/dtmax成负相关 (r =- 0 .91、- 0 .88、- 0 .87,P <0 .0 5~ 0 .0 1)。MMP9活性与LVEDD成正相关 (r =0 .92 ,P <0 .0 1) ;与FS、LVEF、dp/dtmax成负相关 (r =- 0 .95、- 0 .96、- 0 .94 ,P值均 <0 .0 1)。结论 大鼠AMI后MMP2 、MMP9活性增加呈动态变化 ,并与心功能、心室重构相关 ,提示它们在促进AMI后心室重构。
- 顾水明吴宗贵魏盟张昀昀吴韵华刘铭雅陈万春
- 关键词:心室重构MMP2LVEFMMP9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等因子的动态变化及早期再灌注治疗对其影响被引量:4
- 2005年
-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sP选择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动态变化及早期再灌注治疗对其影响。方法:ELISA法测定26例AMI患者发作6、12、24、48、72h时的血浆sP选择素、TNFα及IL6的浓度,26例患者均在入院时进行抗栓及成功实施了急诊再灌注治疗。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21例及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20例作为对照。结果:①AMI患者发病6h内sP选择素的浓度[(177.6±20.1)μg/L]显著高于SAP组[(75.4±6.8)μg/L]和正常对照组[(67.9±7.7)μg/L,P<0.01];12h时sP选择素浓度进一步升高[(226.2±33.6)μg/L,P<0.01];24h时sP选择素明显下降[(102.2±13.5)μg/L],但仍高于SAP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48、72时,sP选择素浓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②AMI患者发病6hTNFα与IL6即升高,24h达高峰,72h后仍高于正常。③直线相关分析提示,AMI患者发病6h的sP选择素与TNFα、IL6水平呈正相关(r=0.74,P<0.01;r=0.68,P<0.01)。结论:AMI发生6h时sP选择素水平明显升高,早期成功再灌注治疗使sP选择素很快达峰值,然后迅速下降,但对TNFα和IL6无明显抑制作用。
- 李京波马士新魏盟刘铭雅陈齐红潘晔生张昀昀金立仁
- 关键词:心肌再灌注P选择素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
- 心房颤动的抗栓治疗被引量:1
- 2008年
- 心房颤动(房颤)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房颤可使各年龄段患者脑卒中的危险增加4~5倍,其年发生率随年龄而增加,50~59岁为1.5%,60~69岁为2.8%,70~79岁为9.9%,80~89岁为23.5%,平均为4.5%。由非瓣膜性房颤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年发生率为5%。是无房颤者的2~7倍。若考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无症状的脑卒中,则年发生率为7%。因此,对于房颤患者,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对于减少致残率和死亡率尤为重要。
- 刘铭雅魏盟
- 关键词:心房颤动抗栓治疗华法林阿司匹林抗凝药物
- 强化门诊随访对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及依从性的影响被引量:40
- 2010年
- 目的 评估强化门诊随访对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预后及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333例心衰患者门诊诊治情况,按其是否定期于心衰门诊随访,分为强化门诊随访组(随访组)和常规治疗组(常规组).调查患者预后、药物治疗情况、生活质量和医疗费用.结果 随访组患者死亡与再住院率联合终点显著低于常规组(42.59%比66.67%,P〈0.05);随访组患者死亡显著低于常规组(1.85%比14.35%,P〈0.05);血管紧张索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的处方率、达靶剂量率显著高于常规组(86.79%比40.54%,P〈0.05;17.92%比8.65%,P〈0.05);β受体阻滞剂处方率、达靶剂量率显著高于常规组(89.62%比46.49%,P〈0.05;17.92%比1.62%,P〈0.05).随访组患者生活质量较高(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问卷评分30.7比37.7,P〈0.05),平均医疗费用节省3821.51元.结论 强化心衰门诊随访可以促进有循证医学证据的药物治疗,降低心衰患者的病死率和再入院率,改善生活质量并降低医疗费用.
- 刘铭雅李云婧朱伟魏盟
- 关键词:疾病管理预后
- 大鼠心肌梗死后早期Apelin的表达上调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观察大鼠心肌梗死后不同时间点Apelin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诱导大鼠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在AMI后的第1、第3、第7天3个时间点超声心动图测定心功能后取标本(每组n=5),免疫组化法观察Apelin在心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大鼠血浆中Apelin的表达水平。另设假手术组作为对照(每组n=5)。结果:本研究发现Apelin在大鼠心脏中主要分布在血管壁,其次在心肌细胞,AMI后第1天和第3天心肌中Apelin多肽的表达水平较假手术组无明显区别,AMI后第7天时左室心肌组织中Apelin表达上调150%[(51 152.7±6 999.8)vs(25 464±3 097.7)。P<0.05];术后第1天血浆Apelin水平较假手术组无差别,到第3天和第7天时血浆Apelin水平则明显上调,分别是假手术组的128%和138%[(1.21±0.17)ng·ml^(-1)vs(0.87±0.17)ng·ml^(-1);(1.26±0.12)ng·ml^(-1)vs(0.78±0.15)ng·ml^(-1)]。结论:大鼠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Apelin的表达水平上调,Apelin及其受体可能参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发生过程。
- 和亚萍魏盟刘铭雅张昕韩蓓蓓
- 关键词:心肌梗死
-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14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 2002年
- 目的:提高对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的认识。方法:对1993~2001年入住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14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访。观察ARVC的临床表现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电生理检查等表现,评价ARVC的治疗方法和预后。结果:14例患者均以室性心律失常起病。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是正确诊断的重要方法。随访中有3例死亡,2例出现右心衰竭。1例在射频消融治疗后无须药物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明显减少。其余均需药物长期维持治疗。结论: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以室性心律失常为主要表现,发作时常伴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心电图有特征性改变,其诊断主要依靠超声心动图。治疗以药物为主,射频消融未显示优越性。晚电位阳性、有过阿斯综合征、右室整体收缩功能异常者预后不良。
- 刘铭雅王齐冰何梅先蔡迺绳魏盟
- 关键词: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预后
- 不伴心肌梗死的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心绞痛的临床分析
- 2002年
- 目的:探讨不伴心肌梗死的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4例不伴心肌梗死的冠状动脉完全闭塞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中、高危险组主要表现为静息心绞痛,低危险组和稳定性心绞痛组主要表现为劳力型心绞痛。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左前降支闭塞10例(37%),右冠状动脉闭塞7例(26%),左回旋支闭塞6例(22%),合并多支血管病变23例(95.8%)。心电图ST段异常14例(58.3%)。62.5%的患者进行经皮冠脉血运重建术。结论:不伴心肌梗死的冠状动脉完全闭塞主要表现为劳力型心绞痛,心电图ST段异常是预测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主要危险因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正成为慢性冠状动脉闭塞的主要手段之一。
- 陈辉民孙尧刘铭雅蔡迺绳
- 关键词:冠状动脉造影心绞痛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
- 慢性心衰患者优化药物治疗后的血压水平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探讨慢性心衰(CHF)患者接受优化药物治疗后症状缓解期血压(BP)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记录315例CHF患者入院时及症状缓解期的血压水平、血肌酐值、血红蛋白值和心超检查相关数据等,随访至少一年的全因死亡率。结果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症状缓解期收缩压(SBP)低是死亡率较高的因素(P=0.027),在LVEF减低性心衰(HFrEF)患者中,症状缓解期SBP与死亡呈负相关。结论症状缓解期SBP低是CHF患者死亡的预测因素,尤其是HFrEF患者。
- 沈虹刘铭雅魏盟
- 关键词: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受体阻断剂慢性心力衰竭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