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叶文培

作品数:8 被引量:182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交通运输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漓江流域
  • 3篇红壤
  • 2篇植被
  • 2篇植被恢复
  • 2篇生态恢复
  • 2篇生态恢复过程
  • 2篇水稻
  • 2篇水稻生长
  • 2篇秸秆
  • 2篇红壤侵蚀区
  • 1篇稻秸
  • 1篇稻田
  • 1篇淹水
  • 1篇有机质
  • 1篇玉米秸
  • 1篇玉米秸秆
  • 1篇植被恢复过程
  • 1篇植被群落
  • 1篇植物
  • 1篇生长发育

机构

  • 4篇广西壮族自治...
  • 3篇中国科学院亚...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青岛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国际水稻研究...

作者

  • 8篇叶文培
  • 4篇欧祖兰
  • 4篇李先琨
  • 3篇向悟生
  • 3篇吕仕洪
  • 3篇谢小立
  • 3篇陆树华
  • 3篇王凯荣
  • 2篇覃家科
  • 2篇王晓英
  • 2篇苏宗明
  • 2篇李志国
  • 1篇李瑞棠
  • 1篇赵天林
  • 1篇黄玉清
  • 1篇何成新
  • 1篇唐绍清
  • 1篇王燕
  • 1篇唐润琴
  • 1篇宁世江

传媒

  • 1篇中国水稻科学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广西科学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年份

  • 3篇2008
  • 2篇2006
  • 3篇2005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桂林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过程的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被引量:18
2006年
在广西桂林兴安县红壤侵蚀区人工设置4种植被恢复模式(阔叶树区、药材区、果树区和毛竹杉木区),研究不同人工植被恢复模式下林地土壤的理化性质与变化趋势,并与桂林灵川县境内自然植被演替过程的草丛阶段、灌丛阶段、针阔混交林阶段和常绿阔叶林阶段的土壤理化特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4种人工植被恢复模式下的土壤容重明显降低,含水量明显增加,与自然演替4个阶段的土壤容重和含水量变化一致。植被恢复过程中人工恢复模式和外套自然演替的土壤pH值均趋向增加,有机质含量和氮素含量均呈现增加趋势,但是土壤钾素含量与磷素含量都偏低,需要通过施肥加以缓解。在红壤侵蚀区通过人工手段进行植被恢复,能够改良土壤,提高土壤保肥培肥功能,对加速侵蚀区植被恢复有意义。
陆树华李先琨吕仕洪向悟生欧祖兰覃家科王晓英叶文培
关键词:红壤植被
长期有机物循环对红壤稻田养分及水稻生长的影响被引量:4
2008年
通过长期有机物循环的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有机物循环利用对红壤稻田养分供应及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目的是了解长期有机物循环利用后土壤养分含量变化、水稻生长特性及两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有机物循环明显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并使土壤养分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上。有机物循环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全N、全P和全K及其有效部分的平均含量分别比无循环处理提高了44.5%、34.7%、17.5%、9.4%,特别是碱解N,速效P和速效K含量提高显著,有机物循环处理比无循环处理提高达46.9%、45.2%和34.7%。有机物循环利用提高了水稻分蘖数和叶面积指数,使水稻群体的透光率减少。有机物循环处理平均单叶净光合速率比无循环处理高6.8%,蒸腾作用比无循环处理高5.0%,最终表现为干物质积累量及稻谷产量的增加。对长期有机物循环利用后的红壤稻田养分指标与水稻生长指标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后发现,土壤中速效P及有机质含量的增加是促进水稻生长的主要因素。
叶文培王开峰王凯荣谢小立李志国
关键词:红壤稻田有机质水稻生长
添加玉米和水稻秸秆对淹水土壤pH、二氧化碳及交换态铵的影响被引量:20
2008年
通过温室土壤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添加量玉米和水稻秸秆对淹水土壤pH、CO2及交换态铵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接近中性的土壤中加入秸秆可使土壤pH值降低,4g.kg-1玉米和水稻秸秆处理的土壤pH值均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而1g.kg-1玉米和水稻秸秆处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P>0.05).土壤溶液中的CO2含量随秸秆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大,1g.kg-1玉米和水稻秸秆处理的土壤溶液CO2含量最大值分别为35.9%和31.9%(v/v),与对照(25.8%)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但两者间差异不显著(P>0.05);4g.kg-1玉米和水稻秸秆处理的土壤溶液CO2含量最大值分别为54.2%和41.8%(v/v),与对照差异极显著(P<0.01),两者间差异也达显著水平(P<0.05).在不施氮肥的情况下,添加秸秆可降低土壤铵态氮浓度,且铵态氮浓度随秸秆添加量的增加而降低,不同添加量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在施入氮肥的情况下,1g.kg-1玉米和水稻秸秆处理提高了土壤铵态氮浓度,而4g.kg-1玉米和水稻秸秆处理降低了土壤铵态氮浓度.无论是否施入氮肥,玉米和水稻秸秆处理的土壤铵态氮浓度差异不显著(P>0.05).
叶文培王凯荣Johnson SE谢小立
关键词:玉米秸秆水稻秸秆土壤PHCO2含量
不同时期秸秆还田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27
2008年
通过在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时期秸秆还田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秸秆还田提高水稻分蘖数、叶面积指数和地上部干物质量,增加了水稻每1m2穗数和每穗实粒数,从而提高了水稻产量。但秸秆还田对早稻生长发育的影响明显大于对晚稻生长发育的影响。在施用氮、磷、钾肥条件下,秸秆还田使早稻产量增加12.88%(2005年)和10.03%(2006年),效果显著;而晚稻仅增加1.33%(2005年)和2.61%(2006年),增产作用不明显。造成秸秆还田对早晚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有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早晚稻生育期的温度等气候条件对还田后秸秆腐解及养分释放影响的不同及秸秆还田到水稻移栽这段时间的长短会对有机酸和CO2等物质的浓度产生影响。还对合理利用秸秆资源提出了建议。
叶文培谢小立王凯荣李志国
关键词:水稻生长发育秸秆还田长期定位试验
漓江流域红壤区生态恢复过程的植被结构动态与植物生产力
本论文主要是利用时空替代的原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草丛、灌丛、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作为漓江流域红壤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演替序列的五个阶段进行研究,试图找出植被结构变化、植物生产力的变化(包括总量、结构、分布)...
叶文培
关键词:漓江流域生态恢复
文献传递
濒危植物元宝山冷杉与南方红豆杉种群生态学研究
李先琨向悟生欧祖兰苏宗明黄玉清唐润琴宁世江陆树华何成新李瑞棠唐绍清莫权辉赵天林王燕叶文培
元宝山冷杉是广西特有珍稀濒危植物,南方红豆杉是中国特有珍稀濒危植物,均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和IUCN重点保护对象。该成果综合应用植物学、生态学、生物地理学、保护生物学、繁殖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的原理与方法,历时十年,...
关键词:
关键词:南方红豆杉种群生态学
漓江上游红壤侵蚀区不同植被群落环境因子差异被引量:7
2005年
为给漓江流域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和重建提供科学理论依据,研究漓江上游流域红壤侵蚀区主要植被类型群落内小气候环境因子的差异,采用“以空间导时间”的方法分析植被退化过程中主要环境因子的变化。在植被退化的过程中,由于植被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的退化,主要的小气候环境因子均发生比较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针阔混交林类型群落和常绿阔叶林类型群落照度的垂直差异和时间变化非常小,而草丛群落以及灌丛群落的照度存在比较明显的垂直差异,光照强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在150 cm以上的高度,照度的时间变化比较明显;针阔混交林类型群落和常绿阔叶林类型群落气温的垂直变化非常小,一般在0.5℃以下,在监测时段内其气温的变化幅度在2℃左右,而草丛群落和灌丛群落气温的垂直变化和时间变化相对较大,气温垂直变化的幅度最大可达到6℃; 针阔混交林类型群落和常绿阔叶林类型群落空气相对湿度的垂直变化不明显,变化范围一般在5%以下,草丛群落和灌丛群落空气相对湿度的变化幅度比较大,最大可达25%;常绿阔叶林类型群落的土壤内部温度变幅最小,在 0.5℃以下,而灌丛群落的波动幅度较大,可达8℃左右。总体而言,在植被退化过程中,光照强度、空气温度、土壤温度和气地温差不断增大,空气湿度逐渐降低,同时,主要小气候环境因子的时空波动性从平缓渐趋剧烈。
向悟生李先琨吕仕洪欧祖兰陆树华覃家科王晓英叶文培
关键词:漓江流域红壤侵蚀区小气候植被恢复
漓江流域红壤区生态恢复过程中植被结构动态和生物量变化被引量:7
2006年
利用时空替代原理,选取漓江流域红壤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草丛、灌丛、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5个阶段作为演替序列,研究自然恢复过程中各演替阶段的植被结构动态和生物量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草丛→灌丛→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次生常绿阔叶林正向演替的进行,在未形成成熟而稳定的顶极群落之前,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指数、植被生物量及生产力都呈增大趋势。退化群落通过自然恢复总是向着结构更复杂、更完善的方向发展。根据恢复过程中植被的动态变化规律,提出了一些人工促进植被恢复的建议。
叶文培李先琨吕仕洪欧祖兰盘邹苏宗明谢旭
关键词:漓江流域生态恢复生物量
共1页<1>
聚类工具0